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怎样理解“动与静”的哲学含义?

首页

怎样理解“动与静”的哲学含义?

怎样理解“动与静”的哲学含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3-13 20:24:04
      动与静,是关于宇宙万物的状态及其 变化的哲学范畴。关于动静关系的论述最 早见于《论语•雍也第六》:“子曰:‘知 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孔子在此处所说的动和 静指的是个人性情的分别,并没有涉及抽 象意义的层面。
      而在《老子》中动与静则 成为一种哲学范畴:“重为清根,静为躁 君。”“躁”,即为动。老子认为“静”主 宰着“动”,其书又言:“夫物芸芸,各复 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复命曰常。” 这表达了静是宇宙万物的最后归宿之意。 《易经•系辞传上》曰:“动静有常,刚柔 断矣。
      ”是说宇宙万物的动与静都遵循着 恒常的规律。北宋周敦颐在《通书》中专 有《动静》一篇,系统地论述了动与静的 问题,他将动和静视作宇宙生成与变化的根本原因:“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 根。”南宋朱熹所提出的“动静互待”、 “动静互涵”、“动静无端”等哲学命题亦 出于此,而且已经具有明显的辩证色彩。
       而朱熹又说:“静是太极之体,动是太极 之用。”这继承了先代哲学中以静为本的 观念。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动静 做了最为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天地之 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读四书大 全说》卷十),动是绝对的,而静是相对 的,甚至认为静也是一种动,指出:“动 静皆动也,由动之静,亦动也。
      ”这已经 达到了现代哲学中对于动静关系的认识水 平。然而为中国传统哲学多所崇奉的是 “主静说”。

    H***

    2018-03-13 20:24:0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