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坛经》的作者是谁?

首页

《坛经》的作者是谁?

《坛经》的作者是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6-12 21:24:02
      《坛经》中最主要的思想体现在佛性说、顿悟成佛说和“凡夫即佛”的宗教归宿4。惠能禅宗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佛性说。佛性在佛教哲学中指的是宇宙的本体,也可称作“如来性”、“觉性”、“真如”等。“佛性”还具有成佛的原因、种子的意思。在本体论上,惠能认为“心”就是“本体”,心外别无“本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心”。
      他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佛性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并进一步指出佛性是人人本来所具有的,并且是“性常清静”,犹如“日 月高明”,“只为云覆盖”才造成“上明下暗”的局面,因 而他认为只有除却妄念,拨去云雾,自识本心,直见本性, 才可见性成佛。
      因而他要求人们发挥自我能动性,向自身心 中求佛。顿悟还是渐悟,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与以神秀为代表的 北宗的根本分歧点,二者的争论,集中反映在神秀和惠能所作 的二偈(佛家所唱诗句)中。神秀所作的偈为:“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即渐悟才能成佛。 惠能所作的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他认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世界上万事万 物都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万有的本体,人性本来就是佛性。 只要人能领悟这一点,就根本不会受世俗杂念的影响,也用不 着念经修行,就可以“顿悟”成佛。
      惠能反对坐禅的方法,他 认为禅定的目的,是通过“静其思虑”、“静中思虑”的办法, 把外物化为心灵的幻想。表面上看废除了禅定的修行方法,而实质上却扩大了禅定的修行范围。但惠能也并不完全否定渐修,他认为佛法无顿渐之分,只有 顿悟一路才能成佛,但人有利钝、迷悟之分,“迷则渐劝,悟则顿修”,即对于愚迷之人还是 要先藉渐劝,才能最后达到顿悟。
      惠能的禅宗在理论和方法上论证说:“佛”不在遥远的彼岸, 就在你“心”中。只消在认识上来个突变,你就可“顿悟”成佛。 “成佛”以后,一切还是老 样子,“人境均不夺”,但你却变成了 “解脱”了的“自由人”了。这样一来,佛和众生的区 别,只是“一念之差”;现实苦难世界和彼岸安乐佛土的距离,只有一纸之隔。
      对于压迫者来 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且“不放屠刀,也可成佛”。因为成佛以后“不异旧时人”, 只要不被诸境迷惑,照样可以为所欲为。对于被压迫者来说,丝毫不必“借相外求”,以求改 变现状,只消一转念,烦恼变成了菩提(觉悟后的境界),苦难世界就会变成了“清净佛土”, 就在“披枷带锁”中成了“自由人”了。
      

    夏***

    2017-06-12 21:24:0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