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大势不好怎么办?

首页

大势不好怎么办?

大势不好怎么办?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5-14 19:16:54
      山西某煤矿是一个有400来人的中型企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  1996年以前,煤炭行业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 家资源很紧张,加上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浓,煤炭作为国家控制资源在市场 上很有发展前景,可谓供不应求。当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科技转化能力  也不强,人们的生活燃料主要是煤炭,只有极少数城市可以用上天然气。
       在这种大环境下,该煤矿的煤不愁没有销路,虽然在同一地区还有一家特 大型煤矿,但那家特大型煤矿主要供应北京、上海等地和几个大火电站用 煤,对于本地区和本省的供煤,仍以像该煤矿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为主。该 煤矿每天产煤2000吨,仍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每天煤矿外的大卡车都 要排队等候。
      煤矿的效益十分不错,利润极为可观,职工收入丰厚。该煤矿尝尽了甜头,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达到每天产煤3000吨,仍供 不应求。这种状况持续到1992年,市场状况有所变化,煤矿每天产煤 3000吨,但需求每天只有2000吨左右,供过于求了,可并不意味着无利 可图,利润仍然不少。
      后来市场需求逐渐下降,到了 1996年,每天需求只 有1000吨不到,煤矿连成本也不保了,更谈不上利润。这就是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煤炭行业全行业出现亏损,这是由于 大气候所决定的。到了 1990年初,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上了档次,生活用燃料结构有了新变化,城市居民一般都用上了天 然气,煤炭需求急剧减少;因为考虑环境污染等问题,工业用煤要求提 高,含硫量高的煤炭不允许进城;国有公司大量亏损,有的公司生产能力 闲置,用煤本身也少了;再加上水电建设发展很快,用电成为工业能源的 首选。
      这种种因素影响着煤炭行业的前景,那家特大煤矿公司的需求也急 剧减少,因而他们开始进军本地区,本省的市场,把该煤矿的市场抢去 了,加上特大型煤矿公司在生产方面的技术先进,因而成本较低,该煤矿是不能与之抗衡的,生产形势不断下滑;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 响,全行业的出口受到极大的限制,国内市场的需求更是疲软,市场竞争 更加激烈,许多中小煤矿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关闭煤矿,工人失 业,该煤矿也在其中。
      一个小气候的经营很难逃出大气候的规范。所以,作为一个商人,重 要的是能够把握大气候,在此基础上改善自己的小环境,顺势而为,而不 是逆流而上。但是,中国有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国门 一下子打开了。经过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的大多数公司都是 在对市场的混沌认识之下发展起来的。
      国家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经营者 也跟着慢慢过。在互联网刚刚被大家认识的时候,搜狐、新浪这些公司的创业者们也 不知道网站到底怎样做才好,甚至走了一些弯路,最后才回到正确的轨道 上来。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形成规模,还不被大多数人了解和看好。在 大势不好的情况下,张朝阳等人用自己的智慧成就了互联网的繁荣时代。
       公司规模迅速扩张,并成功上市。但物极必反,随之而来的就是广为人知的“互联网的冬天”。但就是 在这个冬天里,另一家公司却实现了事业的强势转折。阿里巴巴的马云曾 扬言:“让互联网的冬天更长一些吧。”著名企业家王伦说:“当行业热潮渐退的时候,业界开始流传冬天来 临的说法,那么如果说真的是冬天的话,这个冬天到底是谁的冬天?”王伦分析大势不好的原因,一是盲目追捧和投资。
      许多人只是听说某 行业很赚钱,就盲目跟风,导致到最后市场不但饱和,而且把产品做烂 了,所以死了一大批公司。二是业界的浮躁,一种新理念的兴起导致大家 盲目跟风,最后全部垮掉。比如一个城市突然冒出上万家x x店,而且卖 的东西都大同小异,严重供过于求,到最后,能不死掉一批吗?大势不好,一大批公司死掉,不但不是冬天的来临,反而有利于行业 的良性发展。
      因为正是这些公司的死掉,给众多盲目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使公司能够更清楚更透彻地看待这个问题;正是这些公司的死掉,结束了行业浮夸成风、鱼龙混杂的局面,使市场秩序有所好转。大势不好的时候,很多公司可能想到转行,总是觉得别人轻松,其 实,这是一种错觉。
      这里要告诫大家的是:掉头需三思而行。公司是否转行,不一定是看赢利与否,而是要看公司在这个行业和这 个市场上有没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果眼下没有优势,是否能够通过 一番努力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优势。如果在各个方面都一筹莫展,就应 该考虑退出这个市场。
      福建省某乡办公司,开始为北方某地生产锹把,没等产品占领市场, 听说机制木工锉柄走俏,又“掉转船头”生产机制木锉柄,由于设备不齐 全,技术不过硬,又转产创铁……短短五年时间,就“掉”了五次“船 头”,使公司陷人濒临倒闭的边缘。后来从本地资源和公司实际出发,因 地制宜发展生产,才使公司走出了困境。
      由此可见,小公司固然有“船小好掉头”的一大优势,但老是盲目不 切实际地“掉头”,产品不定型,设备不配套,技术跟不上,销路打不开, 那么,“船”就会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甚至有撞上礁石或 卷进漩涡而沉没的危险。由此观之,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公司切忌盲目赶时髦,轻易“掉 头公司应从本身的实际出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选准项目。
      即使在前 进中遇到“顶头浪”,确实需要“掉头”的,也应该慎重研究制订决策, 选准“航线”后再掉“船头”,否则将得不偿失。

    皇***

    2017-05-14 19:16: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