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胆是什么动物
海胆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属于棘皮动物门海胆纲。
海胆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个坚固的壳,其形态特征分三部:
第一部最大,由20多行多角形骨板排列成10带区,5具管足的步带区和5个无管足的步带区相间排列,各骨板上均有疣突和可动的长棘。
第二部称顶系,位反口面中央,由围肛部(periproct)和5个生殖板及5个板眼(ocular plate)组成,生殖板上各有一生殖孔,有一块生殖板多孔,形状特异,兼作筛板的作用;板眼上各有一眼孔,辐水管末端自孔伸出,为感觉器;围肛部上有肛门。
第三部为围口部,位口面,有5对口板,排列规则,各口板上有一管足,口周围有5队分支的鳃,为呼吸器官。多数种类口内具复杂的咀嚼器,称亚里士多德提灯(Aristotle’s lantern),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管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水螅、蠕虫为食。多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经海胆幼虫(长腕),后变态成幼海胆,经1-2年才达性成熟。
海胆一般都是较深色的,如有绿色、橄榄色、棕色、紫色及黑色。
海胆的生活习性:
海胆大多生活于海底,喜欢栖息在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林间或石缝中,以及坚硬沙泥质浅海地带,具有避光和昼伏夜出的特性。
海胆是会随着摄食而作出运动。若食物丰富,每天可以移动超过1公尺;若食物稀少,则每天海胆可能只移动10厘米。海胆的运动是靠透明、细小、数目繁多及带有黏性的管足及棘刺来进行的。管足在运动时,与海星相似,可以抓紧岩石,而位於底部的棘刺则是把海胆的身体抬起,以帮助海胆随意的运动。它们运动时可以随时以步带的方向作为前导,不用转头。当海胆被反转时,它的棘刺及管足更可以把它翻正。
海胆的食粮十分广泛,肉食性的会以海底的蠕虫、软体动物或其他棘皮动物为食粮,而草食性的主要食物是藻类,另外,亦有以有机物碎屑、动物屍体为食的海胆等。
海胆的繁殖方式:
绝大多数海胆为雌雄异体,外形无区别,某些种类为雌雄同体。生殖腺位于胆壳内间步带区,成熟时很长,悬垂在体腔内,由两层体腔上皮细胞、肌肉及结缔组织共同组成。每个生殖腺有一很短的生殖导管,穿过生殖板以生殖孔开口在体外,精、卵在海水中受精。一年排卵数次。繁殖季节在6-7月中旬。
发育中经过一个自由游泳的长腕幼虫(echinopluteus)阶段,它具4-6对长腕,形态相似于蛇尾幼虫。经几周的游泳取食后沉入水底,并不附着,很快变态成成体,这时大约仅1mm左右。口面有5对管足,反口面顶板很大。以后不断地由口面形成新管足,顶板相对变小,逐渐发育成海胆。一些种受精卵可在口面或反口面刺间孵育卵及幼虫,而没有自由游泳的幼虫期,发育成小海胆后离开母体。
生长3年的海胆达到了它的成熟阶段,开始履行繁殖后代的重任。它们是群居性动物,在繁殖上,它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在一个局部海区内,喜欢聚在一起,一旦有一只海胆把生殖细胞,无论精子或卵子排到水里,就会像广播一样把信息传给附近的每一个海胆,刺激这一区域所有性成熟的海胆都排精或排卵。这种怪现象被形容为“生殖传染病”。
海胆的地理分布:
海胆生活在世界各海洋中,其中以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的种类最多。从浅水区到7000米的深水中都有。它们都在水底或泥沙里栖息。由于它们喜欢盐度高的海域,所以靠近江河入海处和盐度低的海水中很少分布,或者根本没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沿岸,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的北部,向南至浙江、福建浅海以及舟山群岛和台湾海峡。现已进行人工养殖。卵可食用,日本以卵作为制作云丹(海胆卵酱)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