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游褒禅山记教案(集锦1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集锦15篇)

明*** 22-11-08 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 记游洞经过

(3 )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 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

1、背诵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2)

设计思路

一、三维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思路

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原因: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引领学生按层次背诵此段。

2、研读第二段。

先点名诵读第而2段(有基础的学生),然后齐读,再后教师领背。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学生小声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3、研读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段,强调“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吗?在文段中继续寻找答案。(略)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f”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四)相关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时代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解决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及疑难句子的翻译等问题。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析文章结构。

4、了解本文叙议结合、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5、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2、5

教学难点:

文中重点虚词“其”“以”的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2课,属于略读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自主完成《导学案》,遇到疑难词句可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再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思路,分析层次;检查重点字词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山水游记这篇游记的散文,但它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点评补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 临川人(今 江西 省 东乡县 黎圩镇 上池村 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三、检查预习

(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照应关系?

(设计说明:《导学案》中,前三个问题很简单,这一问题可以点带面)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2、1段的记游部分。

五、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导学案》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要词语的掌握情况。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9、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10、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1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二

12、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13、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起名。

14、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1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阳:山南水北

16、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17、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18、问其深 形→名,深度

1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2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2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2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23、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24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25、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27、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28、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29、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3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求学的人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一、二题。

自主翻译课文,勾画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解决《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及疑难问题。

学生读课文交流疑难词句,教师点拨。

合作交流,探讨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学步骤〗

一、检查《导学案》中的重点词句。

(一)解释重点词句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是余有叹焉

(二)分析总结句式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4)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游褒禅山记教案(4)

【教学目标】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学习目标: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 音:

褒bāo 禅chán山 始舍shè 卒zú葬之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é 窈yǎo然 怠dài而欲出 咎jiù其欲 瑰guī怪 相xiàng之

深父fǔ 胜shēng道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是 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 _、山之__碑 。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 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 ”,而不应该读成“huá ”。

(二)、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 形→名, 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译文: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EMBED

EMBED

第二课时

(三)、第三段: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游褒禅山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背诵默写第三段。

2、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3、词汇积累由课内到课外,进行一词多义的积累。

4、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素材积累。

复习重点:

1、熟读和背诵。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词汇积累由课内到课外,进行一词多义的积累。

复习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素材积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言词语及句式的梳理和巩固。(指出划线词语的含义,如果是特殊句式,说出句式特点,并把省略句的省略成分补回。)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道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9、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7、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一词多义练习(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游褒禅山记教案(6)

【教学目标】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了解文言虚词“其”“以”“而”的不同用法。

【重点难点】

1、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文言知识的总结。

2、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学习目标:

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 音:

褒bāo 禅chán山 始舍shè 卒zú葬之 庐冢zhǒng 音谬miù

有穴xué 窈yǎo然 怠dài而欲出 咎jiù其欲 瑰guī怪 相xiàng之

深父fǔ 胜shēng道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名→动,筑舍定居。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是 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判断句)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断句)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_名_、山之_寺_、山之_洞 _、山之__碑 。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只有“华” huā字,无“花”字,后来有了“花”字,“花”“华”分家,“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 ”,而不应该读成“huá ”。

(二)、第二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 形→名, 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译文: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EMBED

EMBED

第二课时

(三)、第三段:重点词句:

于是予有叹 对于/这件事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游褒禅山记教案(7)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游褒禅山记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背诵默写第三段。

2、积累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3、词汇积累由课内到课外,进行一词多义的积累。

4、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素材积累。

复习重点:

1、熟读和背诵。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词汇积累由课内到课外,进行一词多义的积累。

复习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素材积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写: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言词语及句式的梳理和巩固。(指出划线词语的含义,如果是特殊句式,说出句式特点,并把省略句的省略成分补回。)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道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9、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7、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一词多义练习(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游褒禅山记教案(9)

课文说明]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导语 :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游褒禅山记教案(10)

《游褒禅山记》教案

铜梁一中周玉崧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勾画《高考神梯》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高考神梯》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


游褒禅山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导入: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二)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三)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总结: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

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

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⑧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作介词用:因、由于。)

② “无物以相之”。 ( 作介词用:用来、拿。)

③“夫险以远”。(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

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修饰。)


游褒禅山记教案(12)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幸存的老教案:游褒禅山记。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生"入胜

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跟以前所学的那些游记有什么不同?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一行共几人?是在什么时间游的山?作者的游踪是什么?

(2)作者游览褒禅山有何感想与体会?

讨论补充与小结: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萧君圭、王回、王安国、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山,提到两条深刻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无悔,于人不可讥。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对"华山"的"华"字读音的谬传而发的慨叹--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三.讲读课文记叙部分

方法:朗读课文;释词译句;内容理解;整理巩固。

1.第一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介绍褒禅山概况;

词:舍名址乃阳卒文盖

句:…者…也;盖音谬也;

内容:①别名②名称由来③慧空禅院④华山洞⑤仆碑⑥花山辨音

作用:由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紧扣,完整的结构表现了游览的全程,教案《幸存的老教案:游褒禅山记》。

2.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此次游山收获之最重要诱发情节;

词:侧十一其至又加少矣明既其出咎悔其随之极

句:…者…也;盖音谬也;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内容:①前洞②后洞③进洞④出洞⑤至者已少⑥本可前进⑦悔出

作用:揭示人们就易避难心理;未能尽心而致悔,由此引出下文。

记叙作用:提供真实形象,为下文议论提供依据和铺垫。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准备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议论部分

方法同记叙部分

1.第三段:游华山洞心得

词:于是叹之夷以近非常幽暗昏惑相之其孰能讥之乎

句:古人之观于天地…而无不在也;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

内容:①过渡②古人精神③就易避难的普遍心理④条件一:志⑤条件二:力⑥条件三:物⑦强调:尽吾志。

理解:

①古人精神:依据、标准和效法;非常之观非任何人所能达到,而而唯有尽吾志且有了各方条件的人方可达到。

②照应文字:比较异同--概括、虚实和意象的理解和创造;杨花落尽子规啼;成功的文字和理解的拓展;

2.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指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词:以悲之谬传名胜道所以学者

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胜道也哉;此所以…慎取之也;

内容:①批评: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形;②肯定深思而慎取的求学态度;

理解:

②照应文字:比较异同--虚实的关系;行文的规律;形象大于思想;

二.布置作业:

准备默写第一二段

第三课时

一.作业检查

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二.讲读结尾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是写游记常用格式。

词:圭玉回深安平父某

三.文章立意和布局讨论:

1、问题一:本文"叙"多,还是"议"多?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是他并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记那样绘声绘色地描摹景物、记叙游程,而是更侧重于抒发感慨,本题着重研究与众不同的"叙议结合"的游记方式。)

提示:文章没有对褒禅山景色进行细致精妙的描绘,不是因为景色不美。这一点从课文注释和文中"其见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实本文名为游记,可实际正如《古文观止》评语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个"道",我们可理解为治学之道,也可理解为创业之道。它的具体内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显然,它不是一般记游之作,而是倾吐抱负、借题发挥的"思想小品"。作者这样写,正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这一主张。因此全文的重点应在后一部分的发挥议论、阐明道理上。

2、问题二:作者认为"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你同意吗?(本题着重研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提示:对于"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2)迁移讨论:你认为"志"、"力"、"物"三个因素,对于达到成功,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题目的讨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互相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讨论应当遵循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圆其说即可,不必一概而论,强求统一。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文章三、四段,准备默写。

2.完成讲义《贺若弼》


游褒禅山记教案(13)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课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

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丽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⑴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⑵ 记游洞经过。

⑶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⑷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⑸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1、补充注释: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⑵ 而卒葬之 卒:死。

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⑷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⑸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⑺ 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⑻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⑼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⑽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⑴ 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⑵ 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⑶ 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⑷ 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⑴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⑵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⑷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⑸ 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⑹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⑺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⑻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4、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5、分析理解:

⑴ 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⑵ 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讨论)

⑶ 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⑷ 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1、补充注释:

⑴ 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⑶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⑷ 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⑸ 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2、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⑴ 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⑵ 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⑶ 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⑷ 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⑴ 往往有得

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⑶ 险以远,则至者少

⑷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⑵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⑸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 于是余有叹焉

⑺ 往往有得

⑻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⑼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⑴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⑵ 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⑷ 《临川先生文集》

⑸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 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 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 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讨论)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课后练习。

2、课后作业:

⑴ 背诵全文。

⑵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教案(14)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教案

【课文说明】

此文是北宋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散文精品,立意不同凡响,写法别具一格,是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的主旨不在于象传统的散文那样通过记游表现山川之美,景物之胜,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情,即事明礼,最终以精警独到的理趣取胜。这篇记游,由此及彼,拓宽视野,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规律性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我们喜欢吃的汉堡包导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不管这个汉堡包用什么方式去吃,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把它吃完,填饱肚子。同时也应该吃好,回味他的独特韵味。同样我们在学习上,比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通过学习掌握一些知识,在此基础上,回味它的独特韵味,希望今天这堂课结束后,我们的同学还沉静在余味中,并能三月不知肉味。

二、回顾

1、昨天我们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从中体味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在这篇游记中,记游只是一个引子,关键是在记游基础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这跟王安石为政治学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相传王安石推行新法过程中就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情壮志,那么他这种对待事情的执着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就如烙印一般体现了我们本文的许多点滴之处,接下来,我们就再来细细品味本文又如何体现他的这一特点的?

2、问:大家在文中找找看,能不能发现蛛丝马迹?

①在第一段,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呢?对“花”“华”的辩析表现了王安石爱咬文嚼字的习惯,俗话说,就是钻牛角尖,按照我们朱光潜老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虽然因此常受时人讥笑,但却充分体现了其“求思之深”。

②第二段中因为自己跟随他人半途退出之后的后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他的那种执着与百折不挠精神。

3、联系实际: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对待学习的态度,每次考试下来看到成绩与排名之后,就抱着士可杀孰不可辱的心态。有部分同学刚开始有很好的计划与想法,一天能够坚持,二天、三天尚可,但一个星期之后早把自己当时的雄心壮志抛到脑后,该玩的照样玩,该讲的照样讲,周而复始,要想上个层次就难了。

希望通过此文的学习能够对大家的灵魂有那么一点触动,那么我想即使王安石已入土为安,但他还在充分发挥他的余热。

三、研读课文

1、齐读第二自然段:

⑴互动探究字词,共同解读疑难字词句:

问其深,侧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拥火以入

不出,火且尽

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

余之力尚足以入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用19字就将前洞的相关情况一笔带过,作者在这边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后洞的特点,及游洞后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的对比也呼之欲出:

① 前洞平旷与后洞幽深对比。

②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⑶进洞时那种好奇以及进洞后所见的欣喜转化为出洞的内疚与后悔。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最后一句对下文抒发议论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⑷学习文章,不光光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悟,这才是关键所在。

2、齐读第四段:

⑴在后悔自己选择的同时作者又反醒自己做了深层次的思索:

①“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②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

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③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敌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④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⑤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⑥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⑦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⑧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⑨“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⑵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我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亲生体验来谈一下对此的认识。

(补:有“志”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或许生命什么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只眼睛,或者失去一条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通过两个故事让他们对此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

四、总结

实际上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我们从古文身上学到的是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品质。让我们明白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游褒禅山记教案(15)

《游褒禅山记》优质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优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的: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地理
一、写一手好字,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工整规范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仅体现语文的基本功,也是高考的需要,现在高考作文要求中明确规定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上不封顶;卷面不洁也要适当扣分
展开详情

读书笔记300字

读书笔记
《小屁孩日记》可是一套令人看了会忍不住捧腹大笑的书,这套书我都已经看了N遍了,可还是觉得百看不厌。主人公格雷是个机灵、自恋、胆小又懒散、又爱出风头的男孩,他特别的搞笑,他在老妈的要求下写日记,可其实他
展开详情

老师的座右铭

名人名言
1.让童真、童趣、童乐来融化每一个孩子的心,使他们的童年成长的天空更加湛蓝。2.用爱心浇灌娇嫩的花朵,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3.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愿做阳光,给他们以温暖;我愿做雨露,给他们以滋润
展开详情

不忘初心高三演讲稿2022

高三语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带着初心打赢脱贫攻坚战》。不知不觉,我到基层扶贫已近两年。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一名扶贫一线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做。扶贫是一项政治任务,中央到地方都
展开详情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
在暑假来临后,我来到了叔叔的公司,虽然是有人介绍,但我还是老老实实的进行了面试,不过好在我的基础不插,面试非常顺利的通过了。工作正式开始了,但是我却并不是直接的在叔叔的手底下工作,而是被安排到了和其他
展开详情

安全知识作文

安全知识
幸福是什么?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幸福是有一桌飘香的烤鸭和奶奶温暖的怀抱;对于海伦·凯勒来说,幸福是有一个爱她帮助她的老师;对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来说,幸福是有一个爱她的妈妈。对我来说,幸福是一家人
展开详情

关于《繁星春水》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是第一次读关于诗歌的名著,说实话,我不是特别喜欢读关于诗歌的书,因为它里面蕴含的道理太深奥了,有些看不懂,可这次假期,老师让我们好好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我是怀着一个任务的心态在读这一本书,都我用心读
展开详情

高考倒计时语文成语故事

高三语文
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忽然,他灵机一动,毫
展开详情

三年级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
我手捧《伊索寓言》津津有味地品读着《聪明的冠鸟》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教育了我智慧比力量更加重要的道理。《聪明的冠鸟》的故事主要讲:一只冠鸟再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沙漠里寻找水源,其他的动物都落荒而逃,只有
展开详情

家庭教育作文

家庭教育
有一篇报道指出,现在的中小学里,从学习成绩到爱好特长,从待人接物到活动组织,女孩都普遍比男孩强。还有,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独生男孩一般更受宠爱,尤其是母亲对儿子,即使都上初中了,仍然会表现出溺爱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论语读书心得感悟500字 有关大学英语作文 幼儿园教育笔记随笔 狼图腾读书心得体会800字范文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7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人教版(实用6篇) 《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技巧 大学生新生军训心得总结 高三开学仪式作文范文 优美散文500字(实用20篇) 文明家庭先进事迹材料 《童年》读书笔记 会计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画教学反思(推荐15篇)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教案(集合8篇) 爱情诗词大全(集合3篇) s版小升初语文成语分类 军训酸甜苦辣的1000字作文 关于安全消防知识作文 小诗歌简短(汇总4篇) 教师节的贺卡 名人传读书笔记推荐 狐狸分奶酪教学设计(实用10篇) 2022年基督山伯爵读书心得500字 大学生寒假当服务员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有关二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类整理 夏洛的网读书笔记500字 关于包容的句子(集锦3篇) 有关青春的座右铭 会计实习小结500字 实践活动心得体会800字 九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所见古诗(合集15篇)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作文 高二作文范文我的老师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作文 五月诗歌朗诵(甄选6篇) 野性的呼唤读书心得范文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优秀教学设计(集合7篇) 《名人传》读书笔记 健康教育课教案(集锦18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集合16篇) 中国历史典故 高一数学必修三的知识点 科学各种各样的鱼教案(集合15篇) 军训生活学生感悟范文 五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2022年小鹿斑比读书心得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热门16篇) 分镜头剧本 有关雪的诗歌(推荐10篇)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大学生创新事迹材料 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感800字优秀范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 百万英镑高一读后感 与书相伴500字初中作文 国庆爱国诗词(实用16篇) 2005财务管理大纲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案大全 梅香正浓教学反思(优质3篇) 八年级期末考试作文 刻舟求剑教案(精选10篇) 小学二年级日记:帮妈妈做饭 高三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技巧(汇总4篇) 满分作文500(汇集20篇) 淘气包马小跳读书心得500字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方法归纳总结 人生警示名言(集锦3篇) 会计助理工作实践心得体会 我喜欢的文学艺术形式普通话说话范文 期中考试的作文300字 小升初面试题 天马教学反思(集合7篇) 感恩900字八年级话题作文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高三写景作文800字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优秀范文 高三数学高效学习技巧方法 高二英语学习方法 2022年笑猫日记读书笔记 幼儿园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五个初中政治学习方法技巧,初三初中政治答题模板 清明节的缅怀先烈的作文 世界神话故事(通用10篇) 百万英镑读书心得800字 电子电工实习小结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900字优秀范文 大学生英语演讲稿优秀范文 护士长的先进事迹材料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范文 春天的相关文章 小学生写考试的作文400字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赞美国庆节的诗句(精选3篇) 普通话的诗歌(优质3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300字 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满分技巧 小学各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 那一刻我迈上新台阶作文 清明节的小学生短篇作文怎么写 大学生寒假实践心得体会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目标与教材解析 高考冲刺英语完形填空答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500字日记大全 儿科实习医生自我鉴定范文 学会吃苦议论文中学生范文 学习方法:三年级语文学习六原则 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人教版(汇总5篇) 初三物理电学基础知识归纳 高三关于手机的英语作文 历史十大简单易学学习方法 体育中考作文 鼓励自己的励志名言 高一数学好差无非就是这几个原因 学好高中地理的方法技巧 商丘市近年来中考作文真题 销售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 有关考试的作文300字 童趣阅读附答案(优选7篇) 小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事迹材料 时间的谜语(合集19篇) 种爱阅读答案(合集6篇) 珍惜青春650字优秀范文 感恩教案设计(汇编20篇) 父爱陷阱阅读答案(合集7篇) 感恩让生活更美好600字 国贸实习工作收获 汉字的魅力500字初中作文 法院毕业实习单位鉴定评语 以关爱为话题的六年级优秀作文 亲情高三作文800字 高考数学易错点及重要知识点归纳 垃圾分类签名活动总结 六年级课文《老人与海鸥》读后感 哲学家的故事(精品6篇) 小学生近义词 小升初考试当日注意事项与英语复习 高二升高三暑假生活复习高中数学知识(推荐7篇) 成长的烦恼500字小学作文 以考试的作文 十二生肖故事教案(优质4篇) 英语教育故事(集锦4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022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育随笔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理想作文范文 有关健康的英语谚语(合集3篇) 2022高三生物笔记总结分享 【热】家庭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丁克舅舅读书笔记 形容失望和心凉的句子(汇编7篇)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通用7篇) 励志的诗歌(热门17篇) 工商管理实习体会 服装实习工作报告 教师节.... 勤奋主题班会(集锦7篇) 大学生支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关于描写青春的句子(汇总9篇) 过故人庄教案(必备14篇) 母亲的微笑600字优秀作文 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反思(实用16篇) 包拯阅读答案(汇编15篇) 《三字经》读书笔记600字 语文高考备考方法_高三语文备考知识点 昆虫记的读书笔记400字 牧场之国优秀教学设计(集锦4篇)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食品卫生安全班会教案(汇集6篇)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反思(汇编17篇) 中考满分作文 我的业余生活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合集6篇) 2022激励高三学子演讲稿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平面设计实践心得 端午节来历作文范文 幸福家庭的句子(通用3篇) 赶年集阅读答案(汇集4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热门20篇)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反思(推荐16篇) 2022年五一劳动节演讲稿 麦兜经典语录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集锦19篇) 七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提纲 关于我的哥哥的三年级优秀作文整理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个人好人好事的事迹材料 回声教学反思(精编20篇) 不奋斗不青春演讲稿_五四青年节演讲稿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实用15篇) 2022高三作文竞争对手范文 2022高考英语听力高分技巧 2022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500字 公务员考试写作范文(优选3篇) 《名人传》读书笔记5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