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桥边的老人教案(实用8篇)

桥边的老人教案(实用8篇)

凯*** 23-06-13 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1)

一、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教学过程

(一)准备与预习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习" 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

《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2)《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三、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完成从必修课向选修课的过渡,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巩固的目的,并且凸显选修课的特征,这一切还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桥边的老人》,结合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这节课大体上抓住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习过程中的专题意识较强。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话题择定的,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这节课的总体设计围绕"叙述"这个专题,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学习并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相比于必修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文本的赏析建构还是对文本的专题分析(包括练习部分),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都更强,课堂教学的张力也有所增大,教学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第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体验与建构"这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活动式学习的方式,以体验、欣赏、探究、总结这些综合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大都对外国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大都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教学活动。笔者在"赏析作品"这个环节设计三个问题,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第三,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和必修课的连接,问题设计难度适中。选修课是必修课某一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难度和容量势必有所加大,但同时也要考虑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跨度不能过大。《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既把必须掌握的名词术语,如“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等交代清楚,又没有过于纠缠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教学重点偏重在理解和运用上。另外,如"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等活动的设计,都是和必修学习内容十分接近的,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对以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巩固。

但是,这节课对某些问题的考虑也不充分,出现有的问题太浅的情况。如对"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多数同学随口就能说出"在残酷的战争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等答案。其实笔者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希望学生关注的是问题的前半部分,即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进而引导他们体会内容和题旨之间的关系。如果把问题设计成..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这样,问题指向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让学生在思考中必然地体会到内容和题旨的关系,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外国经典小说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小说的构成也不熟悉。

重点难点

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二、【自主学习指导】

1.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记号。

2.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三、【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1、正音和正字:

骡(luó )车 脚踝(huái ) 撇(piē )下

踯(zhí )躅(zhú ) 彳(chì )亍(chù ) 踌(chóu )躇(chú )

神mì (秘)莫测 乌云mì(密)布

2、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_ 。主体部分由__对话 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_结局_,既是对 背景 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四、探究一 研读文章的主体部分。

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它隐藏了一些内容。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

明确: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

二问:动物

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明确:“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文章多次写到老人“坐”在那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思考: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老人为什么却“坐”在那儿呢?

明确:①老人太累了,体力不支,疲惫不堪,走不动了。②老人对故园的留恋,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③家没了,他不知该去何方,老人对未来的生活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明确: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教师小结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表现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运用的是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

“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五、探究二 研读文章的结尾段

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点明故事背景,渲染了战争的气氛,烘托了“我”焦急、忧虑、愤懑的心境。

2、“复活节”运用暗示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谴责战争罪恶,呼唤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3、“对他毫无办法”和“仅有的幸运”暗含着作者的无可奈何及对老人的同情和祝福。老人的命运是他自己无法掌握的,别人也无法改变,只能给予同情和祝福。

六、探究三 认识文章的主旨:

1、结合情节和对话概括小说主旨。

明确: 这篇小说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离家乡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2、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明确:其一,作者运用以点带面的写法,老人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人爱家乡,被迫逃离家园。为了逃避战火,他流离失所,疲惫不堪,这也正是所有人民遭受战火的普遍表现。“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也就反应了当时全体人民的遭遇;老人的愿望,也正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其二,写作的切入点小,写作过程更容易驾驭。以极为简洁的笔墨,反映出一个大的主题,这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活动2【测试】检测

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明确:文中刻画了一个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76岁,无家,只有动物为伴)。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 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桥边的老人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外国经典小说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小说的构成也不熟悉。

重点难点

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二、【自主学习指导】

1.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记号。

2.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三、【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1、正音和正字:

骡(luó )车 脚踝(huái ) 撇(piē )下

踯(zhí )躅(zhú ) 彳(chì )亍(chù ) 踌(chóu )躇(chú )

神mì (秘)莫测 乌云mì(密)布

2、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环境_ 。主体部分由__对话 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_结局_,既是对 背景 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四、探究一 研读文章的主体部分。

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它隐藏了一些内容。阅读主体部分(对话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为什么会“露出笑容”?

明确: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就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无奈、被迫和悲哀。

二问:动物

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明确:“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你从“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句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明确:“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文章多次写到老人“坐”在那里,请找出相关语句,并思考: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老人为什么却“坐”在那儿呢?

明确:①老人太累了,体力不支,疲惫不堪,走不动了。②老人对故园的留恋,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③家没了,他不知该去何方,老人对未来的生活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明确: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教师小结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表现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作者的叙述运用的是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正是作者“冰山理论”的表现: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谓

“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五、探究二 研读文章的结尾段

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点明故事背景,渲染了战争的气氛,烘托了“我”焦急、忧虑、愤懑的心境。

2、“复活节”运用暗示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谴责战争罪恶,呼唤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3、“对他毫无办法”和“仅有的幸运”暗含着作者的无可奈何及对老人的同情和祝福。老人的命运是他自己无法掌握的,别人也无法改变,只能给予同情和祝福。

六、探究三 认识文章的主旨:

1、结合情节和对话概括小说主旨。

明确: 这篇小说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离家乡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2、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明确:其一,作者运用以点带面的写法,老人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人爱家乡,被迫逃离家园。为了逃避战火,他流离失所,疲惫不堪,这也正是所有人民遭受战火的普遍表现。“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也就反应了当时全体人民的遭遇;老人的愿望,也正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其二,写作的切入点小,写作过程更容易驾驭。以极为简洁的笔墨,反映出一个大的主题,这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活动2【测试】检测

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明确:文中刻画了一个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76岁,无家,只有动物为伴)。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 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桥边的老人教案(4)

教学目标:

1、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前准备:

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

明确:老人与海

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内容。

1、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自由朗读课文,试分析本文思路。

明确:首段:场面描写,介绍环境;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末段:交待结局。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从首段的场面描写和末段的结局交代,我们可以明确故事发生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作者又是选取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来表现战争?请大家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明确: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

三、以话题为纲,解析文本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对文章思路有了明晰的了解,也知道了文章的主体是由对话来叙述情节。老人与我之间的对话简单有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因此,解析对话对于理解文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掐头去尾,一起来解读小说的对话部分。

1、听录音朗读,关注对话人物。

思考: 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你的依据是什么?

2、“我”是谁?

讨论: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话题讲解:叙述

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大家先不要忙者回答问题。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叙述的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项链》。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小结:全知视角讲述的故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是凡人目光。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明确: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根据大家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桥边的老人》属于一篇使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的小说。作者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减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阅读中运用“加法”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来,才能很好地解读小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读那个“我”不甚了解的老人形象。

5、老人是谁?

明确: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6、一个可能是年轻的侦察兵,一个可能是年老孤苦的老人,这两个人在桥边展开了一次怎样特别的对话?

关注对话内容。思考:对话中, “我”关注的是什么? “老人”关注的又是什么?

明确:如:(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这两个人虽然在对话,但是两个人的问答往往有矛盾。为什么两个人都对话会有答非所问的矛盾?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7、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们关注点不同。老人关注的是动物,我们在一起细细品读一下关于动物的对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说明他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充满了被迫和无奈的苦涩悲哀。

(2)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

(3)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最后说的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得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8、通过解读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他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那些事呈现出来,而不对他们的对话作任何判断。他让我们凭借小说所透露的信息推导出整个故事。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时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你认为,这样写小说是否会影响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

讨论、交流:应该说不会影响的。其实,作者的写作的“减法”正是要求我们读者做好阅读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联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我们读者提出的要求。

9、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可以让学生思考:对动物的关心说明了什么?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在老人的话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点温馨都无处藏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靠的伴侣,前景的凄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邻近的缘故。

也许你们会说,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可是,当你的生活中,连亲人都没有,只有动物相依相伴时,动物就如同亲人一样了。在人们自顾自的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他们被抛弃,无辜的面对人们制造的炮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然而,在老人的眼里,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明确: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四、课堂小结

《桥边的老人》通过一个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然而,作者的构思取材和叙述,却是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五、作业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作品《项链》,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桥边的老人教案(5)

教学目标:

1、 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

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前准备:

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

明确:老人与海

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内容。

1、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自由朗读课文,试分析本文思路。

明确:首段:场面描写,介绍环境;主体:由对话构成情节;末段:交待结局。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从首段的场面描写和末段的结局交代,我们可以明确故事发生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作者又是选取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来表现战争?请大家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明确: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

三、以话题为纲,解析文本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对文章思路有了明晰的了解,也知道了文章的主体是由对话来叙述情节。老人与我之间的对话简单有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因此,解析对话对于理解文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掐头去尾,一起来解读小说的对话部分。

1、听录音朗读,关注对话人物。

思考: 对话人分别是什么身份?你的依据是什么?

2、“我”是谁?

讨论: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话题讲解:叙述

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大家先不要忙者回答问题。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叙述的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项链》。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有限视角——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小结:全知视角讲述的故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是凡人目光。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明确: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显得比较客观,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根据大家刚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桥边的老人》属于一篇使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故事的小说。作者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减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阅读中运用“加法”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来,才能很好地解读小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读那个“我”不甚了解的老人形象。

5、老人是谁?

明确: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6、一个可能是年轻的侦察兵,一个可能是年老孤苦的老人,这两个人在桥边展开了一次怎样特别的对话?

关注对话内容。思考:对话中, “我”关注的是什么? “老人”关注的又是什么?

明确:如:(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这两个人虽然在对话,但是两个人的问答往往有矛盾。为什么两个人都对话会有答非所问的矛盾?

原因: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7、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们关注点不同。老人关注的是动物,我们在一起细细品读一下关于动物的对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明确: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说明他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充满了被迫和无奈的苦涩悲哀。

(2)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明确: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

(3)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最后说的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得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8、通过解读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桥边的老人》中,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他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那些事呈现出来,而不对他们的对话作任何判断。他让我们凭借小说所透露的信息推导出整个故事。作者的叙述是一种“减法”,隐去了一些内容,力求简洁明快,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时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你认为,这样写小说是否会影响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

讨论、交流:应该说不会影响的。其实,作者的写作的“减法”正是要求我们读者做好阅读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联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我们读者提出的要求。

9、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可以让学生思考:对动物的关心说明了什么?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在老人的话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点温馨都无处藏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靠的伴侣,前景的凄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邻近的缘故。

也许你们会说,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可是,当你的生活中,连亲人都没有,只有动物相依相伴时,动物就如同亲人一样了。在人们自顾自的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他们被抛弃,无辜的面对人们制造的炮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然而,在老人的眼里,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因此,我们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明确: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四、课堂小结

《桥边的老人》通过一个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然而,作者的构思取材和叙述,却是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五、作业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作品《项链》,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桥边的老人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 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 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 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整个情节。

字词提醒:

蹒跚 pan shan 腿脚不灵便,走路左右摇摆,缓慢的样子(也作盘跚)

轮辐 fu  踝 huai 踯躅 zhi zhu (徘徊) 踟蹰 chi chu 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眺望 tiao wang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这个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

这篇短小的小说是由“我”来讲述的。由课文的语句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特点?

(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B 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五)具体解读

1、 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老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戴钢丝边眼镜,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拓展:为何“不动”,为何要作者设置人物形象为“戴钢丝边眼镜”?

学生讨论回答。

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寻找“冰山下的隐藏。

二、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四、总结: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五、作业: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学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7)

一、导入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小说是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从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到了战火纷飞中人类的一丝温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桥边》,看看这一回在桥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7页。

二、作者介绍

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1971年发表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最主要的情节内容。

明确: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

四、结合话题,重点赏析

1、知识链接

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环境这一要素其实在第二单元的话题“场景”当中已经涉及到。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人物”是上一个单元的话题,写人物要注意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包括哪两个方面?

明确: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注意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发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那么《在桥边》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全文共9段,请大家根据小说的情节运行流程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

发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现实生活乏味)

发展:4-5段,主人公暗恋过桥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恋过桥姑娘)

高潮:6-7段,“我”逃过检查,被调去数马车。(逃过突击检查)

结局:8-9段,主人公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数马车,交鸿运)


桥边的老人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愈是平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小结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简约;寓意含蓄深远。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再如结尾的表达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题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3)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3、叙述分析

(1)“我”是谁?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3)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4)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三)应用与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

有关大学英语专业求职信范文

英语
尊敬的领导: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求职申请。入校以来,我坚持刻苦学习,通过四年的积累,拥有了作为一名跨世纪师范大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担任班级干部期间,注重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
展开详情

小学生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
习惯一: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从别人的闪光点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能这么做?”这个时候,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是极有必要的。曾经有个孩子不
展开详情

关于年龄应用题及答案

试题
例1:小华今年12岁,他妈妈今年48岁,多少年以前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5倍?多少年以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解:首先,不管是今年或今年前、今年后的若干年,小华和他妈妈年龄的差都是相同的,妈妈的年龄比小
展开详情

高考倒计时30天语文作文押题

高三语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
展开详情

励志名言名句

名人名言
1、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3、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古希腊]4、管别人心怎么想眼怎么
展开详情

漫画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教学反思
漫画教学反思(1)《“漫画”老师》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本次习作训练用文字“漫画”老师,属于写人篇。从中年级就开始学习写人的方法,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抓住特征把人物的某一方面写清楚;本次的写人训练是
展开详情

大学生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
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我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暑假假一放,经过一番准备,我
展开详情

定格记忆500字初中作文

七年级语文
窗外的花静静的开着,散发出阵阵清香,正是个怒放的年华,而我却在寂寞、等待中凋零、枯萎、死去。原本有意无意的谈着家里的事,他很想搬出去生活,我知道。可是很多细节的问题他未曾面对过,纵然比我大一年零两个月
展开详情

安徒生童话小学读书心得感悟

五年级语文
《安徒生童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这些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艰辛、智慧、热情和希望。《安徒生童话》能以丰富的想象、美丽的憧憬、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给人以启迪。阅读这些童话故事,不仅培养了我
展开详情

新学期英语学习计划

学习英语
熟练掌握音标,从词汇相对简单的阅读材料开始学习,每天通读1-2篇文章。遇有不认识的单词可以先空下,继续向下读。第一遍阅读结束后,查词典,在单词旁边记下其音标和词义。细读、精读文章,理解每句每段的含义。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2012高考百日誓词 家庭教育格言 小学一年级我的理想作文 学前教育实习论文 假期社会实践心得800字 小学怎么写关于描写哥哥的作文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读后感(精品19篇) 结构游戏教案(精编20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22年新生军训总结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热门19篇) 感谢相遇高一作文800字 肩膀500字优秀话题作文 高三学会感恩议论文范文 高二国旗下讲话演讲稿范文 诗词的魅力550字八年级作文 军训口号霸气标语 楷书教案(优选4篇) 导师对研究生评语(推荐16篇) 孔乙己续编作文 感动的名人名言(集合5篇) 驾驶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桥之思教学设计(优质7篇) 数字歌教案(必备19篇) 大学生寒假打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论语》试题 索溪峪的野读后感优秀范文 我的“长生果”读后感 太阳的话教学反思(实用10篇) 蓝色的海豚岛小学读书笔记 罗霄山脉 2018最新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测试题 成功的励志座右铭 我喜欢的季节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范文 2022高一作文散文 好习惯的养成班会教案(推荐7篇)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阅读答案 大学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致青春诗歌(必备17篇) 场景描写的句子(集锦3篇) 黄碧云的经典语录 关于祖国诗歌(集锦16篇) 十二生肖牛的故事(优选5篇) 小学六年级作文参观消防大队 间隔问题应用题答案 2010年教师节活动方案 中考作文 音乐游戏开始和停止教案(汇总8篇) 心情的签名 最伤感的诗句(通用3篇) 2022年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800字 骆驼祥子读后感高三1000字 初一数学知识点苏科版 六年级作文《我的老师》 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 工作座右铭 朱自清春读后感范文 献给准高三生的励志演讲稿 最新红楼梦读书笔记 青鸟读后感优秀范文500字 音乐娃哈哈教案(精编8篇) 军训时的作文主题范文 一次函数练习题(热门3篇) 高一政治知识点必修二归纳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作文 珍惜时间800字议论文作文 关于期中考试后作文300字 笑猫日记读书心得 交通安全教案及反思(精编6篇) 认识交通安全标志教案(精品7篇) 礼貌的成语(集合3篇) 中华美德小故事(汇总8篇) 幼儿园老师实习体会 拍手唱歌笑呵呵教学反思(通用4篇) 机械金工实习报告总结 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物质的溶解教案(推荐15篇)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范文(汇总5篇) 2006教师节演讲稿 火烧云课后练习题 流年似水500字初中作文 初中十佳学生事迹材料 2022年青鸟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公司励志名言(甄选8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练习题 天气课件(集合17篇) 史记读后感800字高三 考试总结作文 小学查理九世读后感范文 高一温暖议论文800字范文 万圣节 选择正确的方法800字满分作文 一只贝教学反思(精品7篇) 分数乘法的练习题(优选11篇) 难忘的八个字教案(集合20篇) 立春吃什么好 学习心得英语 诗歌夏天的歌(热门10篇) 高三语文作文800字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大学生打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00字 考试工作安排方案(优选5篇)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精品5篇) 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优选13篇) 初夏的句子(精编9篇) 小王子读书笔记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优质20篇) 十佳护士先进事迹材料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关于初一英语知识点 有关高考语文作文常用素材 高二英语必修四知识点 2022年济南初中化学知识点 中学生实践心得体会750字 夷陵广场作文 六年级关于英语语法知识点整理 幼儿园家庭教育心得 幼儿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小结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 初二常考的数学知识点平行四边形 关于学习的名言 简爱读书笔记600字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知识点 可爱女生的个性签名大全 高考英语的实用答题技巧 高一日落作文800字范文 企业军训学员感言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点赞青春550字八年级作文 六年级读安徒生童话有感范文 暑假实习工作心得 2022年读匆匆有感范文300字 散文家(集锦7篇) 竹笋腌鲜汤 小学英语高分作文万能公式提分必备_8种情境下100个好句 高中语文提分小方法 圣诞节名言(推荐4篇) 《聪明的人》阅读答案 考试之后作文【热】 谈谈美食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读书笔记800字 考试后的反思作文350字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集锦16篇) 平凡的力量征文(汇集7篇) 读后感高一作文800字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 期末考试作文 《恋恋笔记本》观后感 最美的风景500字初中作文 「策划方案」教师节活动策划 故事金鸡冠的公鸡(甄选5篇) 周长练习题(通用6篇) 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范文500字 多项式说课稿(汇总3篇) 孟子的名言警句集锦 入学军训感言700字 五年级谚语大全 狮子王观后感 2022年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感悟 狼图腾读书笔记500字 科幻作文400字四年级_科幻作文 设计师座右铭 水墨游戏教案(甄选8篇) 色彩的和谐教学反思(精品8篇) 影子教案(优选20篇) 大一新生军训感言 高三地理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点总结 英语的时态与语态知识点(汇集12篇)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合集10篇) 我的教学反思数学(汇总18篇) 曼典瀑布 大学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300字 高一记叙作文2022学生 小学三年级作文:买零食 电话销售个人总结 《风雨》贾平凹阅读答案(精品4篇) 海燕郑振铎的阅读题及答案 埃及是什么人,什么人种,官方语言,信奉什么教 无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通用3篇) 2022-2022学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附答案) 高一温暖议论文800字 国庆节快乐 精神救助阅读答案 初二英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关于中考作文6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优秀小学作文 考研计算机备考指导 期末考试的感想(推荐18篇) 怎么样写一篇关于我的哥哥的400字作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幼儿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夏商历史人物故事六则 二年级小学生的寒假假期计划总结 关于品德的成语(集锦6篇) 高一成长的路作文 四年级语文句式变换详解 爱与自由读书笔记1000字 关于珍惜的句子(汇总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