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七年级数学教案(甄选20篇)

七年级数学教案(甄选20篇)

没*** 23-05-05 初中课件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


七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教案(4)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 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木棒,用长度为2厘米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厘米的木棒呢?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动手摆一摆。学生回答完上面问题后想一想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 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 作业布置


七年级数学教案(5)

学生很容易解决,相互交流,自我评价,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电脑演示:

如下图,第一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由平面图形动成立体图形,由静态到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奇妙无穷,更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做一做(实践)

1、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球体和一些柱体和锥体,看哪些同学做得比较标准。

2、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试将它折成一个正四面体。

五、试一试(探索)

课前,发给学生阅读材料《晶体--自然界的多面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什么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柏拉图约在公元400年独立发现的,在这之前,埃及人已经用于建筑(埃及金字塔),以此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以正四面体为例,说出它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

2、再让学生观察、讨论其它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将结果记入书上的P128的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结论。

3、(延伸):若随意做一个多面体,看看是否还是那个结果。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师生可以共同参与,适当点拨,归纳出欧拉公式,并介绍欧拉这个人,进行科学探索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

六、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用六根火柴:①最多可以拼出几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②最多可以拼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几个?

2、针对我校电脑室对全体学生开放的优势,教师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从网上学习正多面体的制作。

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根据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七年级数学教案(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四)美育渗透点

把小学算术里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 并及时点拨,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学生学法:通过练习探索新知→归纳除法法则→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和倒数的概念.

2.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3.疑点: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彩粉笔.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除法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这节我们应该学习,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

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倒数.

(出示投影1)

4×( )=1; ×( )=1; 0.5×( )=1;

0×( )=1; -4×( )=1; ×( )=1.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题目.

【教法说明】

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问:两个数乘积是1,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 )=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与互为倒数,即的倒数是.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题目,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

【教法说明】

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出,对于有理数也有倒数是.对于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学生还很难总结出方法,提出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下组练习.

(出示投影2)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 (2); (3);

(4); (5)-5; (6)1.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6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2.计算:8÷(-4).

计算:8×()=? (-2)

8÷(-4)=8×().

再尝试:-16÷(-2)=? -16×()=?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讨论.(一个学生回答)

师强调后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

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计算(1)(-36)÷9, (2)()÷().

学生尝试做此题目.

(出示投影3)

1.计算:

(1)(-18)÷6; (2)(-63)÷(-7); (3)(-36)÷6;

(4)1÷(-9); (5)0÷(-8); (6)16÷(-3).

2.计算:

(1)()÷(); (2)(-6.5)÷0.13;

(3)()÷(); (4)÷(-1).

学生活动:

1题让学生抢答,教师用复合胶片显示结果.

2题在练习本上演示,两个同学板演(教师订正).

【教法说明】

此组练习中两个题目都是对的直接应用.1题是整数,利用口答形式训练学生速算能力.2题是小数、分数略有难度,要求学生自行演算,加强运算的准确性,2题(2)小题必须把小数都化成分数再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提出问题:(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怎样确定,商的绝对值呢?(2)0不能做除数,0做被除数时商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1—2个同学回答.

[板书]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教法说明】

通过上组练习的结果,不难看出与有理数乘法有类似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得出为计算有理数除法又添了一种方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在做有理数除法的题目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回顾例1 计算:

(1)(-36)÷9; (2)()÷().

提出问题:每个题目你想采用哪种法则计算更简单?

学生活动:(1)题采用两数相除,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的方法较简单.

(2)题仍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较简单.

提出问题:-36:9=?;:()=?它们都属于除法运算吗?

学生活动:口答出答案.

(出示投影4)

例2 化简下列分数

例3 计算

(1)()÷(-6);

(2)-3.5÷×();

(3)(-6)÷(-4)×().

学生活动:例2让学生口答,例3全体同学独立计算,三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例2是检查学生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能力,并渗透了除法、分数、比可互相转化,并且通过这种转化,常常可能简化计算.例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如在(1)()÷(-6)中.

根据方法①()÷(-6)=×()=.

根据方法②()÷(-6)=(24+)×=4+=.

让学生区分方法的差异,点明方法②非常简便,肯定当除法转化成乘法时,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2)(3)小题也是如此.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及倒数的概念,回答问题:

1.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教法说明】

对这节课全部知识点的回顾不是教师单纯地总结,而是让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自己把整节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且上升到了用字母表示的数学式子,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的倒数为__________,相反数为____________,绝对值为___________

(2)(-18)÷(-9)=_____________;

(3)÷(-2.5)=_____________;

(4);

(5)若,是;

(6)若、互为倒数,则;

(7)或、互为相反数且,则,;

(8)当时,有意义;

(9)当时,;

(10)若,,则,和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

(1)-4.5÷()×;

(2)(-12)÷〔(-3)+(-15)〕÷(+5).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仿照例1、例2自编2道题,同桌交换解答.

2.计算:(1)()×()÷();

(2)-6÷(-0.25)×.

3.当,,时求的值.

(二)选做题:1.填空:用“>”“<”“=”号填空

(1)如果,则,;

(2)如果,则,;

(3)如果,则,;

(4)如果,则,;

2.判断:正确的打“√”错的打“×”

(1)( );

(2)( ).

3.(1)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__.

(2)互为相反数的数(0除外)商是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

必做题为本节的重点内容,首先在这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同学仿照例题编题,学生也有这方面的能力,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选作题是对这节课重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十、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 是理解法则。

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

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

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3、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回顾直线平行的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同时,开门见山较直接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探究新知:

(1)、画平行线: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

学生用方格或笔记本上的横线。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问题1:如何得到同位角? a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如可随意画 2 b

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如图1,∠1 c

和∠2是同位角。 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得到同位角的过程,特别要让学生明白所得的同位角是任意的而不是特殊角、特殊位置的。

问题2:你准备怎样去找∠1和∠2的关系?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后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如测量或剪下其中某一个角把它贴到另一个同位角的位置上去观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具体环节与步骤,形成整个班级内的合作与交流,让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探究出结论。


七年级数学教案(9)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3、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如果∠2+∠5=______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4.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A.AB∥EF,CD∥EFB.∠5=∠A;C.∠ABC+∠BCD=180°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七年级数学教案(10)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练习:

P5练习题。

六、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5页习题组。

选作B组题。

后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2教案

教学目标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己探究。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分别解不等式x+4>3。。

将1中各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说一说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

讨论交流,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新课

解不等式组的概念。

例1:解不等式组:

教师讲解,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错误。注意“<”和“”在数轴表示时的差别。

例2:解不等式组:

学生解出不等式(1)、(2)。并把解集表示在同一数轴上。讨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

例3:解不等式组:

解出不等式(1)、(2)。并把解集表示在同一数轴上。

讨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空集)

说明:本题可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简单介绍“空集”。

思考:

(1)说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②③④

(2)讨论(1)中有什么规律?

三、练习

练习题。

如果a>b,说说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①②③

如果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a。

那么a____3(填“>”“<”“≤”或“≥”)

四、小结。

说一说怎样解不等式组?

五、作业。

习题组题

选作B组题。后记: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1)

第3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问题。

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化理论。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

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

某公园售出一次性使用门票,每张10元。为吸引更多游客,新近推出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年票分A、B两类。A类年票每张100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无需再购买门票。B类年票每张50元,持票者进入公园时需再购买每次2元的门票。你能知道某游客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超过多少次,购买A类年票最合算吗?

二、建立模形。

分析题意回答:

①游客购买门票,有几种选取择方式?

②设某游客选取择了某种门票,一年进入该公园x次,门票支出是多少?

③买A类年票最合算,应满足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列出不等式组。

解不等式组,说出问题的答案。

三、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

什么情况下,购买每次10元的门票最合算。

什么情况下,购买B类年票最合算?

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且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练习。

某校安排寄宿时,如果每项间宿舍住7人,那么有1间虽有人住,但没住满。如果每间宿舍住4人,那么有100名学生住不下。问该校有多少寄宿生?有多少间宿舍?

(提示学生找到本题中的两个不等关系。学生人数,宿舍间数都为整数。解本题时,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五、小结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七年级数学教案(1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一)

一、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

1、引入:(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6、作业 :

P4习题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一)


七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简单的转盘游戏开始,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思考

能用实验对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 解决问题

在转盘游戏过程中,经历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等数学活动,增加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提高个人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在实验中,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参与课堂设计中的实验,真正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上的认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切入标题

同学们,商场经常利用转盘游戏进行抽奖,你认为顾客们的中奖可能性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有关转盘游戏的问题。 新课探究

请同学们猜测,当我自由转动转盘时,指针会落在什么颜域呢?

请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看哪组能转出红色。

结果,8小组有6组转出了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这个转盘中,红域的面积大,白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上转动时,指针落到红域的可能性大。

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下面我们亲自动手感受一下。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验。

请各组组长把你组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教师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 实验结果:六个小组每组实验16次,全班共实验96次,指针落在红域的次数分别如下9,6,10,5,8,12。共计50次。

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谈谈你在试验中有哪些心得。

根据观察,转盘上红域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一半,指针落在红域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一半。通过对我们全班的实验结果分析,指针落在红域的比例是50∶96,结果接近百分之五十。

在小组内实验结果不明显,实验次数越多越能说明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确定感受到,转盘游戏中各区域的面积的可能性大小与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有直接关系。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转盘游戏问题可要想想今天的实验结论。

游戏与交流

下面我们利用转盘做一下数学游戏(出示幻灯片),学生按教学设计中要求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每人游戏一次,全班共游戏48次。其游戏结果是,平均数增大1的,共35次,平均数减小1的,共13次。

请同学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教材206页4个问题)。 这个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区域的可能性大,从面积大小就可以看出。

如果平均数增大1,我是在卡片上增加一个数,这个数等于卡片上数字的个数加1,如果是平均数减小1,我就在每个数上都减去1。

同学们说出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

“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平均数减小1”占百分之二十七。

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课后能不能自己也利用转盘设计一个新的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与我交流。

以下过程同教学设计,略去。

随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06页习题。

课时小结

学生可从各个方面加以小结。 布置作业

仿照课堂游戏,自编一个新的游戏。 能否利用扑克牌设计本节转盘游戏。


七年级数学教案(13)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14)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 的2倍大2的数。

分析 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 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 +2.

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15)

学习目标:

1、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3、通过探究、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与性质符号的处理

教学方法:观察、类比、对比、归纳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计算

1)(—0.0318)÷(—1.4)2)2+(—8)÷2

二、探究新知

1、由上面的问题1,计算方便吗?想过别的方法吗?

2、由上面的问题2,你的计算方法是先算法,再算法。

3、结合问题1,阅读课本P36—P37页内容(带计算器的同学跟着操作、练习)

4、结合问题2,你先猜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

5、阅读P36,并动手做做

三、新知应用

1、计算

1)、18—6÷(—2)×2)11+(—22)—3×(—11)

3)(—0.1)÷×(—100)

2、师生小结

四、回顾与反思

请你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3页

五、自我检测

1、选择题

1)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与它们的积都是正数,则这两个数()

A.都是正数B.是符号相同的.非零数C.都是负数D.都是非负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负数没有倒数B.正数的倒数比自身小

C.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D.-1的倒数是-1

3)关于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有相反数B.0有绝对值

C.0有倒数D.0是绝对值和相反数都相等的数

4)下列运算结果不一定为负数的是()

A.异号两数相乘B.异号两数相除

C.异号两数相加D.奇数个负因数的乘积

5)下列运算有错误的是()

A.÷(-3)=3×(-3)B.

C.8-(-2)=8+2D.2-7=(+2)+(-7)

6)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B.0-2=-2;C.;D.(-2)÷(-4)=2

2、计算

1)6—(—12)÷(—3)2)3×(—4)+(—28)÷7

3)(—48)÷8—(—25)×(—6)4)

六、作业

1、P39第7题(4、5、7、8)、第8题

2、选做题:P39第10、11、12、1314、15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16)

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反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3根据a的相反数是-a,能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二、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找出表示+6和-6的点,看一看表示这两个数的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数本身有什么特点。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生:人人动用手画数轴,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深入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讨论结束后,提问1、2人,帮助全班同学理清思考问题的思路。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相反数,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生:阅读课本第59页,并完成练习一第(1)~(4)题。

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0的相反数是0”也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a可以表示一个什么数,a与-a有什么关系。然后阅读课本第60页,并完成剩余的练习题,由小组长负责检查练习情况。

师:认真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简化符号的题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重点对待。

生:认真思考,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小组长、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及时进行辅导。

师:请同学们先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看一看习题2.3中,哪些题你能不动笔说出结果,请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除A组第2题外都可以直接说出结果)

生:小结。完成习题1.3 中的有关练习。

练习

1在下列各式中分别填上适当的符号,使等号左右两端的数相等;

-(+19)=____________19;

____________10.2=+(+10.2);

____________(+12)=-12;

____________(-25)=+25。

2把下面的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

-[-(-0.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50)]=____________。

3根据a+(-a)=0,那么(-8)+x=0可得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y+(+3.75)=0,可得y=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对不对?请举列说明。

(1)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就是这个有理数本身。

(2)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原来的有理数小。

(3)-a是一个负数。

作业

在数轴上记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并指出表示这些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教案(17)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数学教案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 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 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七年级数学教案(18)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列举:3,5.7,-7,-9,-10,0,-3,-7.4,5.2…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19)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平行线的判定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教案(20)

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相关推荐

2022年防汛应急预案

方案大全
一、狠抓基础建设,增强防汛防洪的稳固性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防汛防洪工作的根本前提。我们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狠抓病险水库治理。我县境内共有小一、二型
展开详情

开学第一课《少年强,中国强》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
看完《开学第一课》一节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由衷地对白衣天使深表感激与敬佩。2020年伊始,在这个本该欢度新年的日子里,一场疫情让人们猝不及防,每日提心吊胆。几乎所有人都将自己封闭在家里,尽量不出
展开详情

2022年元旦趣味的活动方案

实用文
一、活动主题:迎新年师生同乐,秀节目团队出彩二、活动时间:元旦(具体时间待定)三、活动地点:五中体育馆四、节目组成及形式:节目组成:1.教师部分各年级由年级组长牵头,组织本年级的教师编排一个集体节目,
展开详情

2022年高校愚人节活动策划方案

策划方案
“愚人节”——一年中少有的一个心惊胆战的节日,在每年的4月1日这一天,您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打破一切有序的时间和空间,胡作非为在愚人节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市场。愚人节整人不是整哪个的难看.整出是快乐最好
展开详情

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开学第一课
学习目标:1.运用图像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重点
展开详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范文

教案
设计思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
展开详情

2022年元宵节猜灯谜及答案(成语)

生活课堂
空对空(打一成语)——见机行事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黯(打一成语)——有声有色蜜饯黄连(打一成语
展开详情

古诗词三首

教案
【字词荟萃】1、读拼音,写词语。zǐɡuīcánsānɡyúntiánbáilùɡuìyúsuōyī2、辨字组词。桑赛耘路嗓塞耕鹭【句段集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展开详情

幼儿园托班健康领域教案

教案
活动目标:1、在游戏中,发展宝宝走路的平稳性2、通过活动,让宝宝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活动准备:1、录音机,《小猫、小鸡、小鸭走》磁带2、“五彩鸡蛋”若干、小鸡、小鸟头饰、,脚印垫子、方垫若干,箩筐幼儿人
展开详情

重阳节敬老院活动策划方案2022

策划方案
活动主题:“传播爱心,传承文明,回报社会,完善自我”活动时间:20_年10月_日活动地点:__敬老院活动人员:__培训学员50人活动目的:丹桂飘香,金菊怒放,10月_日,我们又将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有关于开学第一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爱之链》教案 中班活动教案 中班音乐蝴蝶教案 幼儿园大班生活教育教案 中职学校校服采购方案范文 三四年级体育教案优秀范文 《重阳节》教案(优质16篇) 学校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关于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 幼儿园中班秋游活动方案 托班国庆节主题活动教案 七夕创意活动方案 现场应急预案 幼儿园八灾安全教育教案 家大班社会教案(汇总5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教学反思 《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 太阳公公幼儿园教学教案 不同省份考托福成绩有差吗 小学一年级主题班会策划 2022年初中班主任开学第一课精彩讲话稿 《拔萝卜》说课稿 校内儿童趣味运动会方案 小班体育教案 2022元宵节猜灯谜题目及答案大全 抖音父亲节走心文案 BEC商务英语高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目精讲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年级安全教育教案 《没头脑和不高兴》教学设计 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反思 use的用法总结 小草和大树教案 小学三年级主题班会教案_2022主题班会教案 大班健康爱牙日的教案模板 中考体育达标训练方案 听听声音教案 生日教案 六一儿童节幼儿园长致辞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 苏轼《题西林壁》教学反思范文 培训方案模板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模板 幼儿园中秋主题活动方案 《情满中秋》大班教案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篮球比赛活动方案范文 小学大课间活动方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学灾害应急预案 最新《太阳》优秀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反思 《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 幼儿元宵节趣味活动策划 《好汉查理》教学设计一人教版 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策划范文 上学期幼儿园大班美术《房子》教案 小班教案一起玩 垃圾分类主题系列活动方案 迎新年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化学品泄漏应急预案 《小猴出租车》大班教案 小学夏季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 2022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范文 有关《我的“长生果”》的教学反思 托福TPO7阅读原文及参考答案Part1 幼儿园植树节活动方案 《俄罗斯》教学反思 义卖的活动方案 父亲节扎心文案 幼儿园小班防震减灾的活动方案 品味散文的语言教学设计范文 距离2022年元旦朋友圈独特的文案 诚实守信做文明的小学生演讲稿 主题班会方案文明主题班会方案 关于幼儿园园长工作总结 医务科工作鉴定总结 托班的活动教案大全 关于写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公鸡母鸡和小鸡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幼儿园家长会家长发言稿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怎么写 幼儿园中班日常活动教案 关于翻译方法的举隅 活动方案模板 关于小班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下雨天的安全教育教案 国庆节促销活动方案 最新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38妇女节活动方案 幼儿园六一儿童节亲子活动方案 花钟的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突发事件安全应急预案 幼儿园公开课《彩色的梦》教案范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黄山奇石》_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游戏教案《动物法庭》 2022年赞助策划方案范文 2021年七夕节超市的活动方案 小班语言教案:云朵棉花糖 水变雨教案 幼儿园疫情防控教育方案 放风筝活动方案 有关于高三物理教学自我鉴定 看云识天气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案 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演讲稿范文 望月阅读答案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创文明城市主题班会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范文 2022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方案 《自然界的时钟》教学反思5则 活动安全保障措施及应急预案 幼儿园教育安全教案 中班种植种豌豆教案 小学拔河比赛的活动方案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投掷的说课稿 是蜗牛开始的教案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 小学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 同学聚会的文案简短(精选100句)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模板 安全教案 关于安全教育活动教学设计 祝爸爸父亲节快乐的文案(精选250句) 樱桃养殖注意事项一览 第二课堂活动方案 2021端午节活动方案 《背影》教案 清明节网络祭祀活动方案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范文 新学期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 语文说课稿模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加法结合律》教案 2022年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范文 重阳节主题教育活动教案 红色的画美术教案 抖音女神文案(精选185句) 小学英语的教学反思 员工生日活动方案 乡镇应急预案范文 大班语言游戏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生开学第一课作文 杜甫《绝句》说课稿 2022年小班清明节主题活动方案 2022年端午节销售活动方案 有关跨年的文案(精选140句) 祝你新年快乐小班语言教案范文 2021年最后一天文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我爱大山我爱家》教案 关于开学第一课的安全教育教案范文 活动方案模板 绿色出行活动方案 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六月你好发朋友圈的文案(精选200句) 预防溺水事故的应急预案 旅游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圣诞节主题活动方案 《水就是生命》教学设计 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植树》优质教案范本 光的折射说课稿 大学迎新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人类的生殖教学反思 2022年初中学校植树节活动方案 同窗同学聚会活动方案 狼教案 开学典礼仪式流程方案 学生自我鉴定 红红的小东西小班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动物儿歌》教学反思范文 幼儿园活动应急预案 2022端午节小学优秀作文 《游子吟》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方案 有关防台防汛应急预案 2022年12月7日雅思写作机经预测 商场开学促销方案 《小熊住山洞》教案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田忌赛马教案 幼儿园的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案模板 学校六一儿童节实施方案 《荷花》优秀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案例反思 数的顺序的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策划方案2022归纳整合 《垃圾分类》班会教案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