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肿瘤科

肿瘤性息肉与大肠腺瘤的区别是什么?

肿瘤性息肉与大肠腺瘤的区别是什么?
真*** | 2018-04-04 03:29:00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18-04-04 09:07:46
  •  腺瘤的组织学结构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而且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础。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并且可见有丰富的粘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复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理上根据腺瘤中绒毛或份所占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目前对这3种腺瘤的划分标准还不一致。1977年Appel的...

    查看全部>>

     腺瘤的组织学结构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而且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础。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并且可见有丰富的粘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复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理上根据腺瘤中绒毛或份所占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目前对这3种腺瘤的划分标准还不一致。1977年Appel的标准为绒毛状成分在5%以下者属管状腺瘤、绒毛状成份占5%~50%者属混合性腺瘤,占50%以上者则属绒毛状腺瘤。1979年Shinya的标准为绒毛成份占25%以下者属管状腺瘤,占25%~75%者属混合性腺瘤,占75%以上者为绒毛状腺瘤,这一标准基本上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接受。 同一腺瘤的不同部位绒毛成分的分布不一,在不同部位嵌取活检的组织病理诊断可以不一。在绒毛成分多的部位活检可报告为“绒毛状腺瘤”,在绒毛状成分少的部位活检则又可报告为“管状腺瘤”,而当整个腺瘤切除病理检查时,则可能诊断为“混合性腺瘤”。临床医生对这种病理报告前后矛盾的原因应有所了解,由于绒毛成分的多寡与腺瘤的恶性正相关,因此正确评价腺瘤中所含绒毛量对判断其恶变潜能有一定帮助。 组织学上管状腺瘤早期仅见隐窝部由高柱状细胞密集排列,核染色深,杯状细胞减少、消失。病变进展可见腺管明显增生、延长、分支、扩张,腺腔呈大小不一,上皮细胞也可增生,向腔内突出,有乳头形成倾向,严重者有多层排列。核浓染,有少数核分裂,但均位于基底。间质有少量结缔组织,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 与管状腺瘤不同,绒毛状腺瘤通常由大肠粘膜表面上皮发生,向肠腔生长,形成乳头状突起肿块。组织学呈典型的纤细绒毛状结构,绒毛常直接连接粘膜面,表面有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大小不等、排列规则,核浓染位于基底,核分裂象多见、绒毛的索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不等量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 混合性腺瘤,组织学上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状腺瘤成分。 大肠腺瘤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主要系指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增生的细胞大小、形态、排列等方面均有异于其正常的成熟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腺瘤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分级,对判断腺瘤的病变程度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现的一些与大肠腺瘤恶变的有关因素如腺瘤大小,组织类型、腺瘤解剖分布以及腺瘤数目等,归根到底都是与不典型增生程度有关。 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分级有多种方法,国内普遍采用的是Morson等提出的3级分类法即凡腺瘤均有不典型增生,在此基础上再分为轻、中、重3级。轻度不典型增生(Ⅰ级)以细胞学的异型性为主,腺管内杯状细胞减少,核呈笔杆状,紧挤,复层排列,但高度不超过细胞的1/2,腺管稍延长。中度不典型增生(Ⅱ级)表现为细胞异型加重并出现组织学异形性,胞核复层,占据上皮细胞的2/3,细胞顶端仍存在,腺管延长并扭曲,大小不一,部分可见共壁及背靠背现象。重度不典型增生(Ⅲ级)表现为两种异型均较显著,胞核复层,占据整个上皮细胞的胞浆,杯状细胞罕见或消失。上皮细胞极性紊乱。腺管延长、扭曲、大小不一,腺管共壁及背靠背多见,有的并出现筛状结构。按照该分类系统,轻度不典型增生腺瘤占81.9%,中度为11.6%,重度为6.5%。然而应用表明上述分级标准并不十分客观,不容易掌握,故国内病理诊断常以Ⅰ~Ⅱ级或Ⅱ~Ⅲ级较模糊的分类表示。 在日本,对不典型增生程度采用5级分级法,其中上皮假复层(核在细胞内分布)程度和腺体分支类型是分级的重要依据,0~1级相当于轻度不典型增生,表现为轻度假复层,核由平行于细胞长轴变为垂直排列。病变进一步发展则成Lev等所称的腺瘤病变即Kozuka的Ⅳ级病变,相当于中度不典型增生,表现为重度假复层。若腔浆近腔面也为细胞核所填塞,则称为Ⅴ度病变,这种以核在细胞内位置分级病变的方法简单易行,是对Morson3级分类法的重要补充。 由于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即使是有经验的胃肠病理学专家对不典型增生分极亦存在较大误差。近年来发现,形态测量分析对客观评价不典型增生程度很有帮助,其中腺体构造异型度、核/浆比值、核面积和核高度的均值标准差(不是指绝对面积和高度)等最有意义。但很显然,常规病理诊断中不可能经常应用到这种形态测量方式,尽管如此,不典型增生程度的正确分级十分重要,因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往往被视为原位癌或癌交界性病变。 大肠腺瘤癌变腺瘤癌变表现为细胞核异型,极性消失,核浆比例增加及出现多量核分裂象等。根据其浸润深度可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两者以粘膜肌层为界。Wolff等在855例内镜切除的息肉中发现6.6%原位癌,无一例发生转移。据认为原位癌之所以不转移是因为肠粘膜固有层内无淋巴管存在。正因为如此,临床上所说的腺瘤癌变往往是针对浸润癌而言。原位癌虽为恶性病变,但目前病理学常只将其视为重度不典型增生,一则避免误导医生进行不必要的外科扩大根治手术,二则为了减少患者的精神负担,因为这种病变即使通过内镜,只要能完全摘除,也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绝大多数的大肠癌来自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癌变,其根据①腺瘤与大肠癌的性别、年龄相仿;②腺瘤和癌在大肠的分布情况相似,均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好发部位;③大肠癌同时伴有腺瘤者不少见;④有腺瘤者与无腺瘤者相比,前者大肠癌和发生率明显增高。 腺瘤癌变的发生率各家文献报告不一。影响腺瘤变的因素主要为不典型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多均可加重细胞的不典型增生程度。直径在1cm以下的腺瘤很少发生癌变。Grinnell与lane报告1352例管状腺瘤的癌变率,表明直径在2cm分别为0.7%、4.7%、10.5%。因此认为,管状腺瘤变率较低,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约为管状腺瘤的5倍以上。
    好*** | 2018-04-04 09:07:46 77 24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