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临床科学创新与SCI论文的关联如何?

临床科学创新与SCI论文的关联如何?
马*** | 2018-06-27 19:35:30

好评回答

2018-06-27 19:39:30
永*** |2018-06-27 19:39:30 0 0 评论
为什么要写SCI论文,这点非常重要。前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一个日本的小职员,但当时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他能拿诺贝尔化学奖,这是为什么呢?这位职员早期做了一项化学研究,不慎将两种原本不该放在一起的化学物质碰在了一起,虽然最终化学研究失败了,但他在这项化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两种化学物质产生了发光现象,最终他把 研究现象发表在一本影响因子较低的化学杂志上。后来美国两位化学专家看到了这篇 文章,并沿着日本教授...

查看全部>>

为什么要写SCI论文,这点非常重要。前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一个日本的小职员,但当时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他能拿诺贝尔化学奖,这是为什么呢?这位职员早期做了一项化学研究,不慎将两种原本不该放在一起的化学物质碰在了一起,虽然最终化学研究失败了,但他在这项化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两种化学物质产生了发光现象,最终他把 研究现象发表在一本影响因子较低的化学杂志上。后来美国两位化学专家看到了这篇 文章,并沿着日本教授的思路继续深入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诺贝尔化学奖授给美国两位专家的同时也授给了这位日本化学教授,授奖时,这位 曰本教授只是个职员,而根本就没意识到他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就是因为这位日本教授是原始创新,并把研究成果发到国外去,才有了最终的成就。这个案例说明,发表研究论 文,哪怕是影响因子非常低,一定要发到国外去。现在全球都很重视SCI论文,没有科学 的创新,就永远没有发展。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家经常碰到很多50多岁的职员,快退休也 只有讲师的职称。但即使很年轻,如果做了很多优秀的创新性工作,很快就会被提升为教授。很明显,这样就不会埋没人才,这样一种体制,特别有利于人才的发展。为什么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不能与世界名牌大学相提并论呢?世界名牌大学都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Science级别的顶级期刊的SCI论文篇数每年要多于20篇,而中国所有学校发 表SCI论文在Science级别的文章总和,医学家 个人估计不超过20篇(也可能近年来有所增 加,本人会低估)。此外,名牌大学其每年发表SCI论文均超过2万篇(国内大学距此数 量还有很大差距)。这极可能是医学家 国名牌大学与世界名牌大学差别的原因之一。当一名临床医生并不十分困难,但临床科学创新则并不容易。十年、二十年的临床医生之水平有差异,但可能不会太大,因为临床上很多治疗方法是相对固定或相似的,只 要有一定基础,结合患者实际,一般性的处理大多能够胜任。但临床科学创新则不然。 实际上创新能力跟临床能力是不能分开的,也就是发表SCI论文跟临床能力是分不开的。 当今科学界,发表SCI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个人能力的一项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比如说 现在国家自然基金的重点项目已经不再由以前的老专家、老教授评审,而是“973”项目 的领军人物、杰出青年、千百万个工程的专家评审,国家正逐步让真正懂相关专业的专家做评审。在国外,当你有了 SCI论文,职位就会提升,相应的经济回报就会提升,这就形 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在中国这个良性循环并没有形成。现在中国的很多专家在临床方面已有成绩,但在创新方面还需努力。接着谈谈医学家 在九州大学留学做科研工作的见闻与体会:创新在日本。九州大学属于 日本国立大学,国家定期拨款以保证科研创新能力,大学非常重视科学创新。记得1994 年九州大学SCI论文数在全日本排第一名,全校举行节日般庆贺,庆祝横幅到处可见,足 见其重视程度。此外,九州大学心内科推荐新任教授标准:影响因子总分必须大于300 分,而这只是个基本参数,如果没有这个参数,竞选者基本不能人围。当然,在国外只要 是有你的署名的文章都算你的文章。但是,文章上绝不会轻易给署名,只有参与文章相 关的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文章的署名。在日本,实行一个教授制,一个心内科基本包括一 名教授、一名副教授、三名讲师,大的科室会有四名讲师,小的科室两名讲师;而在美国的学科体制是一位主任教授,下设一位各分支专业的教授,比如说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的教授各一名,没有多余的。如果想要当教授,你的业绩不超过人家是绝对不行的。而 在名牌大学的要求更高,如东京大学心内科,一定要有Science级别的文章才能作为人选 学科讲师的标准。如果没有,必然是不能当讲师的,所以说这个标准非常高。而在中国,体制大大限制了年轻人才的发展。另外,国内的导向也是有问题的,只是一味重视考试, 重视实用科学,但创新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日本和美国留学期间,医学家 发现他们的大学附属医院的心内科教授的遴选是全球招 聘。后在对外交流的学术活动中得知香港的大学医学院的心内科主任也是全球招聘,且基本都是外籍知名专家得到聘任,这方面跟医学家 国大学附属医院的人才管理模式大不相同。记得前任卫生部领导曾到医学家 院现场调研时提出全球招聘顶尖教授这一构想,但是医学家个人认为此构想在中国医疗机构尚难以施行。一方面是因为语言的不同,管理者理念在沟通与贯彻中难以保证,更重要的是医学家 国现有的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的管理理念与体制差别巨大。就参观中国台湾大学附属医院之所见所闻与中国大陆的医院也颇为不同。 几年前,医学家 参观了台湾大学附属荣军医院,走进其心内科病房你会看见墙上张贴的是从十余年该学科发表的具有代表性、影响因子高的SCI文章,看到这样的景象就会给你一 种激情、一种激励。该学科医生数量并不多,但每年基本会有三四篇Circulation级别的 SCI论文发表,就会让你感到一种医学创新的氛围贯穿于学科的发展。其实,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院也是这么做的,这大大激励了工作人员的进步。为什么要提及这些见闻呢?其核心还是创新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创新实际上是非常难的。有外媒这样描述,当你走进中国的都市,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确实是一个个生 机勃勃的新兴城市,但在你细心观察这些繁华的城市形象时,很难看到其特色与创新点。 医学专业因其与人生命相关的特殊性,其创新在中国就更难了。中国专家在国际医学舞 台的话语权便是最好的缩影。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