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肿瘤科

脚后跟痛怎么办

没有受伤,痛两个月有余,患处略有肿胀.睡觉时不痛,走路时和地面接触就痛,拍片看正常.吃过许多草药,效果不是很好,我该怎么办??
U*** | 2007-06-30 23:31:45

好评回答

2007-07-01 08:34:55
n*** |2007-07-01 08:34:55 101 40 评论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 
跖腱膜是维持足纵弓的组织结构,它起于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在跖骨头附近分成五段,分别附着于足趾近侧趾节上。趾短曲肌附着其深面。 
跖趾关节背屈,趾短屈肌的收缩,体重的下压等三重力量集中作用于跟骨跖面结节上,其受力相当大。长期、持续、过大的牵引刺激,可以在跟骨跖面结节的跖腱膜附着处发生慢性(退变性)损伤,产生骨膜炎或纤维织炎。 
先天不足或后...

查看全部>>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 
跖腱膜是维持足纵弓的组织结构,它起于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在跖骨头附近分成五段,分别附着于足趾近侧趾节上。趾短曲肌附着其深面。 
跖趾关节背屈,趾短屈肌的收缩,体重的下压等三重力量集中作用于跟骨跖面结节上,其受力相当大。长期、持续、过大的牵引刺激,可以在跟骨跖面结节的跖腱膜附着处发生慢性(退变性)损伤,产生骨膜炎或纤维织炎。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及年龄增加等因素引起体质下降,各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足力虚弱,韧带松弛,导致足弓的降低,跖腱膜所受张力增加,起点处受到的牵拉力更集中、更强大。因此,年老体或衰是发生跟痛症的根本原因。所以,跟痛症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如再遇体重骤增;体质降低;突然步行过多;长时间站立;穿鞋子不合适等原因,则可引起跟痛症的发生。跖腱膜附着处在长期、持续、过大的张力刺激下,可以出现钙质沉着,以增加韧带强度,抵抗日渐增大的牵引力(表现为骨刺形成)。 
2、临床表现 
跟痛症起病缓慢,可有几个月或几年的病史。主诉足跟跖面疼痛,休息后刚站立起来开始行走时加重,走几步后可减轻。在足跟跖面内缘或足跟跖面正中处有局限性压痛。部分病例的足跟X光侧位片可显示跟骨“骨刺”形成。但是,该“骨刺”并非引起跟痛症的真正原因。 
3、治疗方法 
跟痛症的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根据其退行性改变的主要因素,我们加减运用“强筋壮骨浓缩剂”(又名抗退变方,见  

0/300

其他答案(共5个回答)

    2007-07-02 07:40:55
  • 减少活动,注意休息,传软底鞋,局部神经阻滞,骨科手术都可根据情况选择
    宣武医院疼痛科 马玲
    l*** | 2007-07-02 07:40:55 85 45 评论
    0/300
  • 2007-07-01 10:05:33
  • 怎样告别足跟痛 
    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 樊碧发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听到一些中老年朋友诉说自己足跟部位疼痛,活动时加剧,甚至有时痛得不敢走路。多数患者从足跟表面上看不红肿,也没有畸形改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足跟痛。 
      足跟痛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很高,仅次于腰腿痛的患者。虽然得了足跟痛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是由于病变部位使人行动不便,因此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

    查看全部>>

    怎样告别足跟痛 
    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 樊碧发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听到一些中老年朋友诉说自己足跟部位疼痛,活动时加剧,甚至有时痛得不敢走路。多数患者从足跟表面上看不红肿,也没有畸形改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足跟痛。 
      足跟痛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很高,仅次于腰腿痛的患者。虽然得了足跟痛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是由于病变部位使人行动不便,因此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导致足跟痛的原因 
      外伤在走路时,足跟踩着硬物或足跟部着地过猛等都可导致足跟部的组织损伤,引起疼痛。 
      长期负荷过重或韧带松弛这些情况能使跟骨的受力点发生变化,在新的受力点发生损伤和产生无菌性炎症时出现疼痛。 
      骨质增生当跟骨骨刺形成时,反复挤压和刺激可造成局部炎症反应,诱发足跟痛。 
      其他跟骨滑膜炎、跟腱滑膜炎、跟骨脂肪垫变性等,也可能引起足跟痛。 
    
      如何治疗足跟痛 
      局部注射在明确病灶的确切位置后,通过穿刺的办法把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的药物直接注射到病灶,使药物在病灶局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将止痛药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这种方法能完全阻断痛感,扩张局部血管,改善病灶的血供,对足跟痛疗效很好。大部分患者可一次性治愈,部分患者经过2~3次的治疗疼痛可完全消失。 
      口服药物对一些伴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不适合进行穿刺治疗的患者,可应用口服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如凯扶兰、倍力、莫比可、弥可保、酰苷辅酶B12、维生素B1等,虽有一定消炎止痛效果,但治疗时间相对较长。 
    激光技术使用激光和超激光技术进行局部照射,可以缓解疼痛。 
    
      怎样预防足跟痛 
    ●使用海绵跟垫,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老年人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中老年人注意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足跟痛好发于足跟的底部以及后 
    部承重的部位。足部长期承受人体重量及各种运动的负荷,特别是随着年龄的 
    增加,韧带退变松弛,或不当的长期过度运动,足部韧带的附着点容易引起慢 
    性的累积性劳损和相应部位的骨质增生,从而产生疼痛症状,跟骨最常见。X 
    线侧位片可见跟骨的跟腱和跖腱膜附着部位有尖形或钩形骨性突出,大小不等。 
    治疗方法主要应减轻局部负担,调整脚部受力,最好穿有弹性的鞋如旅游鞋, 
    或应用“护跟”(医药商店有售)。肥胖者应适当减肥,也能减轻症状。同时, 
    理疗、局部用药、封闭及中医调理等可酌情选用,一般不需要手术。 
    
    
    相*** | 2007-07-01 10:05:33 99 42 评论
    0/300
  • 2007-07-01 08:53:44
  •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
    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
    2: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归尾各9克,汉...

    查看全部>>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
    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
    2: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
    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两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
    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达100%
    
    
    焰*** | 2007-07-01 08:53:44 102 43 评论
    0/300
  • 2007-07-01 08:39:38
  • 患者朋友您好:
    别着急,冷静的处理,别乱投医,说明是有炎症的
    !建议用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熬治的膏药,百年神贴.此膏药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现在药店还没有销售,这是民间的中药熬制而成,很多患者用了此药效果非常明显,抓紧治疗没有问题的.谢...

    查看全部>>

    患者朋友您好:
    别着急,冷静的处理,别乱投医,说明是有炎症的
    !建议用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熬治的膏药,百年神贴.此膏药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现在药店还没有销售,这是民间的中药熬制而成,很多患者用了此药效果非常明显,抓紧治疗没有问题的.谢谢信任!祝早日康复你可以 的用户名给我取得联系!
    
    1*** | 2007-07-01 08:39:38 103 43 评论
    0/300
  • 2007-07-01 07:54:12
  • 足跟痛可以分为六种疾病.常见的有,跟骨刺和足踵.跟骨刺的大小,形状,和生长位置和疼痛没关系,它的疼痛规律为晨起疼,活动几分钟后疼痛消失,如果超过半小时不活动,再活动还疼,几分钟后疼痛消失.足踵晨起轻,随着活动的频繁越来越重,下午,晚上疼痛难忍.
    别*** | 2007-07-01 07:54:12 101 42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