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老大呀.有没有搞错呀,端午节是为了记念屈原的,不是伍子婿的?

首页

老大呀.有没有搞错呀,端午节是为了记念屈原的,不是伍子婿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6-19 20:46:26
           端午作为五月五日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有如下记述: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以重五取代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颇多。现代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西汉《大戴礼记》有五月五日浴兰汤,即以兰草汤沐浴的记载,可见端午节的某些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有了。   二、端午--龙舟竞渡   一年一天的端午节就在后天到来,在民间关于端午节有龙舟竞渡习俗的来历。
      龙舟竞渡大人们都知道,有的亲眼所见过、有的在电视上看见过、有的在报刊上读到过,但是你知道吗?端午节赛龙舟还与这样两位历史人物有关。   一个是伍子婿。   伍子婿名员,原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婿投奔吴国,助吴伐楚,(舞台上不是常演一出戏《伍子婿反昭关》吗!这出戏许多人都是喜欢看的。
      )伍子婿战而入楚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婿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伍子婿十分感激吴国,对吴王忠心耿耿。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又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婿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婿,夫差信之,赐伍子婿宝剑,伍子婿以此死。
         伍子婿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婿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但皮革所裹尸体随波逐流而不沉,时人惊骇,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婿之日。
         民间传说伍子婿死后,天帝怜他竭尽忠心却遭冤死,便封他为钱塘江的潮神。《曹娥碑》上说:   “五月五日,以迎伍君”。   江南一带的人们,怜悯伍子婿的冤屈,在每年五月五日他尸首投入江中的日子,都要划龙舟迎接潮神。   一个便是曹娥。
         曹娥事见《后汉书-列女传》、《会稽典录》。《会稽典录》上记载:   “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时期上虞人,有名的孝女。
      曹娥的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痛哭。过了十七天,到了五月五日依旧不见其父尸首,也投江自尽。几天后村人赫然发现,曹娥抱着其父,两人尸首一同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为之立碑,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并在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竞渡以为纪念。   三、端午--吃粽子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   “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
      ”   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称“粽”或“角黍”。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后来夏至以“角黍”祭祀和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四、插艾   端午节辟邪,要插艾挂艾或戴艾。
      《荆楚岁时记》上说:   “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   “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迷惑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人们把艾编扎成人形或虎形悬挂于门户上以辟邪,也有剪彩为虎,上粘艾叶以随身佩带着。
      另外,还有端午节妇女以艾叶插戴发上作饰物的习俗,其意也在驱邪逐疫。   五、五色丝(香囊与雄黄酒)   五色丝,即五种颜色的丝线。端午节,人们用五色丝系于儿童的手臂或手腕,男左女右。或戴在儿童胸前,或悬于蚊帐内,俗信可以辟邪,驱除疾病,使人健康长寿。
      五色丝的颜色为青、红、白、黑、黄,按阴阳五行的理论,分别象征东、南、西、北和中央。所以丝线虽是小物件,却蕴含着五方神力,能够驱除邪魔。端午节系五色丝及其相关习俗的产生至迟不会晚于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佚文说:   “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曰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
      ”又说:“以五色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   五色丝习俗原为辟邪驱疫,后又附会上了助屈原驱蛟龙的说法。   清朝由五色丝及习俗又衍生了香囊及习俗。   香囊系用丝布缝制而成,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索上系上各种形状的香囊,结成一串,让小孩佩带于身,俗信可以辟邪。
      清朝的香囊有人身、角黍、蒜头、五毒、老虎、葫芦等形制。   雄黄具有杀虫驱毒作用,所以被用作端午节辟邪之物。端午节除用雄黄酒洒壁消毒之外,还用雄黄泡酒饮用以辟邪,以雄黄水回雄黄酒涂于儿童头额、耳鼻、手足心以祛毒。流传至今的《白蛇传》有白娘子端午节饮雄黄酒现原形的情节,即反映了民间以为端午节的雄黄酒有解蛇虺诸毒的俗信。
         六钟馗传说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有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钟馗的画像在民间流行,最初是作为年末驱鬼纳福的图符,与门神的作用是相同的。    (本篇资料来源于《节俗》宗教文化出版社) 。

    破***

    2007-06-19 20:46:26

其他答案

    2007-06-19 19:48:06
  • 讨论这个又有什么用?
    这个节日都不属于我们的了!!
    当国人关门讨论节日到底是纪念何人时?又有谁关心过保护这个节日?
    

    虎***

    2007-06-19 19:48:0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