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形式、艺术特点?

首页

形式、艺术特点?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铜鼓十二调的来历、形式、艺术特点?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21 15:02:37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东部,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布依族聚居的自然村寨有四百多个。
      布依族没有文字,"铜鼓十二则"以家族方式传承,一代一代通过口传心授沿袭下来。 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传说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流传在扁担山、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 一、铜鼓历史溯源 1、认为铜鼓是由称为镦于的乐器演变来的。
      因为铜鼓和镦于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例如都是一头有面,中空无底,用铜铸成。越南清化东山出士的一面小铜鼓,鼓面中心还铸出一个站立的考虎,形状更与虎钮镦于相似,它很可能就是镦于向铜鼓演化的中间形式。从产生的年代看,镦于早于铜鼓,安徽县和寿县出土的春秋时代镦于便是例证。
      但是近年来出土的材料证明铜鼓和镦于在春秋时期都同时存在,没有早晚之分,如果就铜鼓产生地的云南来讲,镦于的发现就比较晚了,只在西汉中期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青铜贮器上,才看到镦于和铜鼓挂在一起敲击的现象,因此镦于是铜鼓产生以后才传入的。 2、认为铜鼓是由皮鼓演变来的。
      清人李调元在所著《南越笔记》中说:南方多雨, 皮鼓容易受潮,就改铸成铜鼓。法国人赫斯,也提过同样的主张。1890年他在《北印度铜鼓》一文中猜测说,公元一世纪时,中国用兵南方,遇到潮湿季节,皮鼓容易损坏,主将便造出来。这些看法,有逻辑推理,也有据气侯因素加以猜想,缺乏实物依据,很难成立。
       3、认为铜鼓起源子锅釜。1964年,祥云县大被那村发现一座木椁铜棺墓,随葬品有一具原始铜鼓和一件铜釜,如果把铜釜来个底朝天倒放,两者十分相像。1976年冯汉骥先生在《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一文中,进一步通过祥云大波那木椁棺墓出土的铜鼓和铜釜的对比,提出"从早期铜鼓的形制来看,它似乎是一种实用器〈铜釜〉发展而来。
      "进一步考察与原始铜鼓相似的"锅釜",除在祥云县大波那出土过一件之外,楚雄市万家坝、呈贡县天子庙、曲靖市珠街八塔台等地古墓葬中都出土过。这种铜釜是由同形状的陶釜演变来的。与原始铜鼓相似的炊具陶釜,产生于新器时代,到铜器时代仍然继续流行,人们仿照它的形状制作了铜釜,又根据铜釜的形状,铸造出初期的原始铜鼓。
       陶釜---铜釜--铜鼓,这当是铜鼓起源发展的序列。 布依族使用铜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过铜鼓,只是这一时期还没有关于铜鼓的文献记载。但晋宁石寨山及相邻的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等地出士的铜鼓,许多学者认为应属于"耕田,有邑聚"的"推鬓"民族,而这一族系应与古老民族"百濮"有关。
      关于布依族的族源,学术界有人认为布依族族源是濮族。云南大学教授尤中认为贵州境内的布依族在名称上都带有一个濮(今布)字的遗留:江应梁著《说濮》中也有布依族来自濮族的说法。由此可见,先秦,西汉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过铜鼓。 布依族最早使用铜鼓且有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魏晋时期。
      《后汉书·马援传》写道: 马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成马式,还,上之。"这是我国古代文献对铜鼓的最早记录。东汉魏晋时期有关铜鼓记载,凡事明确提及族称的都与僚有关。裴渊《广州记》说"俚僚贵铜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初成悬于庭。
      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川,其中豪富子女,以金银为钗,执以叩鼓,竟留遗主人,名曰"铜鼓钗"。布依族是骆越,俚僚族系的后裔。因此,布依族是最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 元明清时期,布依族使用铜鼓更为广泛,而且形成一种习俗。《贵州通志》记载:"仲家…… 以十二月为岁首,俗尚铜鼓,中空无底,时时击以为娱。
      土人或掘地得鼓,即张言诸葛武侯所藏者,富者争购, 即百牛不惜也。"《(皇清职贡图)卷八又说: "补笼苗, …散处贵阳, 安顺、南笼、平越、都匀等处…岁首男女相聚击铜鼓,吹芦笙为乐。"《黔苗诗说》也说"补笼风俗未相悬,仲子分支色总研。独怪残冬寒雪里,齐挝铜鼓乐新年。
      ""补笼"为仲家之一支("仲子分支")。"仲家"即今布依族。 直到今天,许多布依族村寨仍保留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几乎所有的布依族村寨都有一面铜鼓。 二、铜鼓与布依族文化 铜鼓是布依族文化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布依人称铜鼓为安您(音译)。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不断转变着。早期出现的铜鼓主要作为乐器,也兼作炊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鼓又成为祭祀活动中的神器,兼作礼具,象征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威的重器,甚至用作葬具。铜鼓通体用铜铸成,呈圆墩形。鼓面园而平,下接鼓身,连接部份略向外凸,曲腰、中空、园形敞口底,两侧有耳。
      鼓面的主体多为太阳纹,从中心呈放射状光芒,周围为多层同心环带,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被称为晕圈。花纹的装饰繁缛多彩,这些纹饰无不表现布依族依山傍水的环境风貌,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这些图纹与布依族的原始崇拜有关,描绘了人们信仰、崇拜、欣赏的事物。
      像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圈点纹、角形纹等,都与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太阳纹源于火崇拜,水波纹、漩涡纹与水崇拜有关,云雷纹来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崇拜,由鱼的不同部位演变分化而成。 布依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面铜鼓到数面铜鼓,有的是家族共用一面,有的是几个姓共用,通常都是族中的长者或有一定威望的人家保存。
      陈忠恒老人是这个寨子中为数不多的鼓师之一。"铜鼓是我们布依族的宝贝宝物,很珍贵的。铜鼓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象征着整个民族的团结。我们陈氏家族中这个鼓是老辈人传到现在的。据老人说,这是那个时候的战鼓,战争用的。在调北征南的时候我们是先头部队。" 对于铜鼓的来历说法不一,老人所说的战鼓一说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
      在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铜鼓被作为战鼓而制。南征胜利后,布依人认为胜利是因为有了这战鼓,故把这鼓叫做'安您',汉语就是"胜鼓"的意思。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相传,古时候布依族没有铜鼓,老人死后无法超度,逢年过节也无法邀请祖先下凡一起欢度节日,有一个叫布杰的布依族祖先,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机智和一片孝心,终于感动了玉帝,并得到了一面铜鼓,地上有了铜鼓,老人过世,只要敲着铜鼓超度,仙神就会把老人接到天上为仙,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时击铜鼓,祖先就会下凡一起欢度节日,保佑子孙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无论说它是战鼓还是天神所赐,都可见其在布依族中的神圣地位,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也有着严格的规定。铜鼓对于当地布依族人民来说是神圣的,到过年的时候把它摆出来一个月,拿出来的时候要有贡品,比如杀鸡,还要拿一些刀头啦粑粑啦等等。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开始,一敲就要把正月全部敲完,每天都要把鼓挂起来,今年在这家明年就到那家,一家一家的挂。
      正月二十八那天就把鼓请回去封存起来。到秋收或特别热闹的场合才能再请出来。 布依族视铜鼓为有灵性之物,两耳上系着红绸以示镇压邪恶,平时他们也不让铜鼓"见天"。会放进谷堆中存放或是以一丈二的红布遮盖。 铜鼓只在过年或"砍嘎"、送丧等隆重场合时使用。
      动用铜鼓时,都要举行庄严而神秘的祭鼓仪式。寨中的长者率领寨中所有已成家立业的男人一起进行庄严的祭鼓仪式。长者带头喊出他们祖辈相传的祭鼓词,晚辈们附和着长者,泼出碗中敬神的米酒。铜鼓是布依族的神鼓,布依族人民很尊重它,所以每年祭铜鼓都是大家同时来祭鼓,能来的都来,把贡品都准备好,先由寨中的老人打三锤。
      第一锤敬天神,第二锤敬地神,第三锤敬神鼓。这样神鼓就会保佑风调雨顺。 三、艺术特色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毫微秒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
      据志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近代以来,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上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都是用铜制造,面径一般不超过五十公分,重量为十至十五公斤不等。鼓身分胸足两段,其中有突棱一道,偏条耳有孔,鼓面有太阳纹芒,晕分宽、狭,主晕饰"游旗纹",其余最常见的纹饰有"山"形纹、芒间心形纹、足部复线角形纺等等。
      铜鼓的外形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 击铜鼓是有铜调的,一般是十二调。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例如"祭乐"就有一套传统曲牌,分12段:祭神调、助战调、灭火调、送葬调、迎客调、丰收调、狂欢调等。
       演奏这些古老的调子,经常由铜鼓担任主奏,辅以皮鼓、 锣、手镲等,曲调雄浑厚重、亲切感人。有铜鼓的村寨和大姓,都有人懂得鼓调并会敲击。在布依族人民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四、传承意义 作为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铜鼓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样式联系在一起。
      中国历史上许多古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布依族地区的铜鼓音乐文化却传承下来,保留至今。铜鼓十二调是内容丰富的古代音乐作品和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 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审美方式迅速改变,自古流传的布依族铜鼓调现已少有人知,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铜鼓调的传承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

    j***

    2007-05-21 15:02:37

  • 娱乐休闲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