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急!我宝宝80天,最近有点腹泻

宝宝今天80天,一个星期前开始腹泻,到医院化验白细胞三个加,红细胞少,粘液一个加,吃了二天的思密达和海南三叶的阿莫西林停止了腹泻,医生说消炎药不必吃了,继续吃了一天思密达,可过了不到两天又开始腹泻,到医院化验白细胞两个加,又吃了两天思密达和阿莫西林停止了腹泻但脂肪球两个加,医生说不要再吃药,消化有点不良,开了一盒肥儿宝颗粒,我给宝宝吃了两天不敢再给吃了(宝宝太小,都说药吃多了不好),可这两天宝宝拉的大便是绿色,泡泡好多,今天早上拉的绿色、水多、泡泡多,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宝宝好象老消化不良,而且晚上睡觉总醒,总是睡一个多钟头就醒,醒了就要吃奶不然就哭不睡(宝宝吃母乳,白天我是三个小时喂一次,晚上他一醒就喂,我知道晚上这样喂不好,但没办法,天太冷,晚上抱起来容易凉),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想请各位有经验的妈妈们帮我看看,出出主意!谢谢了!
t*** | 2006-10-23 13:54:51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06-10-23 21:25:24
  • 小儿腹泻
    简介: 小儿腹泻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证,多发于夏秋季节,有时也称"秋季腹泻"。根据病因不同,本病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前者是由细菌、病毒、霉菌及寄生虫感染引起,大便镜检查有较多的白细胞或红细胞。后者多见于婴幼儿,常有喂养不当的病史,大便中含有不消化饮食物、脂肪球,或粪糖原阳性。临床分为轻、中、重三型,重型患儿,每天腹泻10次以上,伴有明显的脱水...

    查看全部>>

    小儿腹泻
    简介: 小儿腹泻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证,多发于夏秋季节,有时也称"秋季腹泻"。根据病因不同,本病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前者是由细菌、病毒、霉菌及寄生虫感染引起,大便镜检查有较多的白细胞或红细胞。后者多见于婴幼儿,常有喂养不当的病史,大便中含有不消化饮食物、脂肪球,或粪糖原阳性。临床分为轻、中、重三型,重型患儿,每天腹泻10次以上,伴有明显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须住院治疗。中医学称为"泄泻"。 
    
    
    诊断要点: 大便稀薄或水样便,排便次数增多,周岁以内每天5次以上,2周岁以上每天多于3次,即可诊断本病。 
    
    
    西药治疗: 感染性腹泻应积极控制感染,可选用黄连素5~10毫克/公斤/日或新诺明50毫克/公斤/日,口服。
    
    中药治疗: 
    1.伤食型 
    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臭气很重,矢气较多,口臭纳呆,常伴呕吐。舌苔厚腻,脉滑。 
    中成药: ①保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儿滞灵冲剂,每次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食疗: ①莱菔子9克,鸡内金6克,淮山药、白糖各适量。将莱菔子、鸡内金水煎取汁,去药渣。将山药研粉,与药汁一起煮粥,调入白糖服食。连服3~5天。 ②鲜胡萝卜2个,炒山楂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天1剂,分数次服用,连服2~3天。 
    
    2.风寒型 
    表现:大便稀溏,色淡多沫,臭气轻,肠鸣腹痛,或伴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滑,脉浮。 
    中成药: ①藿香正气丸,每次2~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暑湿感冒冲剂,每次5~10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食疗: ①防风3~5克,藿香2~3克,葱白2茎,白蔻1克。加水共煎,沸后10分钟,取汁去渣。另用粳米 30克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每天分2次服完,连服3天。 ②藿香5克,白蔻15克,生姜2片,水煎沸后10分钟,取汁代茶饮,或加红糖调味服。 
    
    3.湿热型 
    表现:发热或不发热,大便如水样,内有不消化食物,色绿或黄,或有少许粘液,每天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量少色黄。舌红苔黄腻,指纹紫。 
    中成药: 葛根芩连片,每次1~2片(每片重0.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生苡米30克,白头翁15克,高梁米、白糖各适量。高梁米放锅内爆炒,取6克与苡米、白头翁同煎取汁,加白糖调服。每天1剂,分2~3次服用,连服数天。 ②鲜竹叶15克,生石膏20克,扁豆10克,荷叶蒂1个。洗净后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再入粳米50克,同煮成稀粥,每天分2~3次服食。 
    
    4.脾虚型 
    表现:时泻时止,日久不愈,大便稀溏或有不消化食物,食后即泻,面色苍白,睡眠露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中成药: ①小儿止泻片,每次3克,生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②参苓白术丸,每次2克,每日2次,空腹时大枣煎汤送服。 
    食疗: ①党参6克,茯苓9克,大枣5枚,炒米30克,红糖适量。加水煮粥服食,每天1剂,分次服用,连服2~3天。 ②鸡内金1个,淮山药30克,糯米适量,鸡内金和山药炒香研末,每次5克,同糯米煮粥食,每天1剂,连续数剂。 
    
    5.脾肾阳虚 
    表现:久泻不愈,日轻夜重,黎明更甚,大便如水样,有不消化食物,腹痛喜暖,形体日见消瘦,四肢发凉。舌淡苔滑润脉沉迟弱。 
    中成药: ①附子理中丸,每次3克,每日2~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②四神丸,每次3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均可合用十味石榴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栗子仁与白糖适量。将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喂服。每天1~2次,连服3~5天。 
    
    
    家庭自疗: 
    1.按摩:家长用左手固定患儿拇指,右手拇指推患儿拇指桡侧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桡侧100~500次,同法推食指桡侧100~500次,再揉足三里50~100次。让患儿仰卧,家长用四指(拇指除外)按顺时针方向揉腹患儿中脘至脐中5~10次。最后,患儿俯卧,家长用双手提捏脊。 
    2.灸法;取关元、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穴,按艾炷无瘢痕灸法操作。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4~5壮,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注意以施灸部倍皮肤红晕为度。或取神阙穴,按艾炷隔盐灸法施灸。 
    3.刮痧:主刮脊柱两旁,臂内侧直至肘窝、天枢、足三里。呕吐加刮内关经穴部位,腹胀加刮里内庭经穴部位,发热加刮合谷、曲池经穴部位,泻甚加刮阴陵泉经穴部位。操作方法,轻刮以上各经穴部位3分钟左右。 
    4.敷贴:①胡椒10粒,研成细末,撒于患儿脐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连敷4~5天,适用于脾肾阳虚型。②朱砂、白矾、樟脑、松香各等份,分别研末,再混合研匀,装瓷瓶内,勿令泄气,2日后即融合成膏。用时挑少许药膏捻成绿豆大小,置脐中,以胶布覆 。③吴茱萸30克,苍术30克,丁香6克,胡椒30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2克,用茶油或热米汤拌匀敷贴脐部,外用纱布封贴脐部,每天1次。 
    5.熏洗:鬼针草30克煎汤,泡洗两足,每日1次,连用3天。适用于消化不良。 
    
    生活提示: 小儿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较快,本病易发生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预防的关键是补充水分和适量食盐。严重脱水的患儿,应到医院全面检查,静脉补液治疗。患病以后要减少进食量,严重病儿,开始时应禁食8~12小时,以后可给少量母乳或米汤等易消化的食物。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湿水冲洗臀部,然后上滑石粉以保持干燥,对于体质较差的婴幼,平时要注意防病,喂养要定时定量,增添副食不宜太快,品种不宜太多,且要注意饮食卫生。
    
    老*** | 2006-10-23 21:25:24 62 7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