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代官们由大到小怎么排的?

首页

古代官们由大到小怎么排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9-28 09:40:35
      (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 具体内容在附件里~上述只是部分引用。

    恶***

    2006-09-28 09:40:35

其他答案

    2006-09-28 09:40:15
  •   古代官员品级
    大清官员品级   
      大清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嬷═p⑻皆涸菏?/p>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 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B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 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
      明官职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备骧@擦盅 ?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宋朝收回节度使兵权,节度使后来只是荣誉称号,只发奖状不给实权。元代废除。。清代官衔。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正。从。   一品。
      光禄大夫。荣禄大夫。   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   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   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   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六品。承德郎。儒林郎。   七品。文林郎。征仕郎。   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
         九品。登佐郎。登佐郎。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正。从。   一品。建威将军。振威将军。
         二品。武显将军。武功将军。   三品。武义都尉。武寅都尉。   四品。昭武都尉。宣武都尉。   五品。武德骑尉。武德佐骑尉。   六品。武略骑尉。武略佐骑尉。   七品。武络骑尉。武络佐骑尉。   八品。奋武校尉。奋武佐校尉。
         九品。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官员的服饰。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这里把各品穿戴。   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顶戴。蟒袍。补服。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熊)。白鹇。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彪)。鸬 。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犀牛)。紫鸳鸯。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犀牛)。鹌鹑。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海马)。
      练雀。  @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獬豸)。黄鹂。(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16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
      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 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职官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我国古代职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
      (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
      王妻称“后”。(《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
      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
      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1、国君 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
       2、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
      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
      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专制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中央各部门长官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①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②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③卫尉掌宫门警卫; ④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⑤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务; 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
      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称太常寺卿; 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④太仆称太仆寺卿; ⑤廷尉称大理寺卿; ⑥宗正称宗正寺卿; 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4、武官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
      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
      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
      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
      

    自***

    2006-09-28 09:40:15

  • 2006-09-28 09:37:33
  • 官职分九品,由大到小如下:上上品,中上品,下上品;上中品,中中品,下中品;上下品,中下品,下下品

    谢***

    2006-09-28 09:37:33

  • 2006-09-28 09:36:48
  • 这得看哪个朝代.不过每个朝代都有共同点.纵向说,都是从中央到地方.横向就多了因每朝代侧重点不同.如宋代重视文官.因此就高出其它一些.

    健***

    2006-09-28 09:36:4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