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内分泌科

糖尿病严重在哪?!


      		
m*** | 2006-08-23 19:54:17

好评回答

2006-08-23 19:59:09
y*** |2006-08-23 19:59:09 18 6 评论
后期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脏病、肾病、白内障等等。
0/300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2006-08-28 16:36:19
  • 后期可引发多种并发症
    l*** | 2006-08-28 16:36:19 13 10 评论
    0/300
  • 2006-08-23 22:44:16
  • 可怕的糖尿病并发症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向红丁
    
    其实,患了糖尿病,就糖尿病本身而言,并不使人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几乎所有的危害,都来自其并发症。
    
        并发症多多
        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来势汹汹,处理不好可危及生命,处理好了就可侥幸渡过,而且基本上不留痕迹。而慢性并发症来得则较为隐蔽,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早期尚可逆转,晚...

    查看全部>>

    可怕的糖尿病并发症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向红丁
    
    其实,患了糖尿病,就糖尿病本身而言,并不使人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几乎所有的危害,都来自其并发症。
    
        并发症多多
        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并发症来势汹汹,处理不好可危及生命,处理好了就可侥幸渡过,而且基本上不留痕迹。而慢性并发症来得则较为隐蔽,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早期尚可逆转,晚期则必受其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血管和神经两大类,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眼部。易引发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有失明的危险。
    (2)肾脏。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身体里很多废物就无法排出,所以就容易引起尿毒症。
    (3)神经。主要为神经麻痹,易引起手脚麻木、腹泻、便秘、年轻男性病人阳痿等,同时亦可能会影响心脏的跳动、胃肠的功能、感觉运动等。
    (4)血管。因为血液中的高血糖将造成动脉硬化,容易发生脑血栓、脑中风、脑梗塞、心绞痛、冠心病等,有造成偏瘫、半身不遂的危险。另外,下肢血管病变,易造成脚冷,间歇性跛行。若有伤口产生,伤口不易愈合,易引起肌肉组织坏死而有截肢的危险。下肢血管病变者,一般会有神经病变,感觉不敏感、迟钝,双脚烫得起泡也不感觉疼,有的烂到骨头了都感觉不疼。
        此外,还会发生一些泌尿系统病变,如并发肾盂肾炎、膀胱炎,皮肤病变,如起疖和痈、脚癣、阴部瘙痒等。 
    
        发生几率高
        在2001年,笔者曾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委托,在全国除了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四个地区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组织了第一次全国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调查,这项调查涉及了过去十年中住院的2万多位糖尿病病人。调查统计发现,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很高,有些并发症已经达到或超过西方国家水平。有一半的1型糖尿病病人和2/3的2型糖尿病病人,至少有一种慢性并发症。整个2万多例糖尿病病人中,就有73.2%的人有一种或者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这些数据表明: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作斗争,成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所以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对现有的糖尿病病人以及血糖升高者说一句:“要警惕糖尿病并发症,要与糖尿病并发症作斗争!”,是非常必要的。
                                  
    高危人群要提防
        对于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糖代谢紊乱从轻到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高危人群阶段,血糖升高阶段,糖尿病阶段。
        高危人群,就是血糖正常,但比一般人更容易得糖尿病的危险人群,包括中老年人、糖尿病人的亲属、肥胖者、代谢综合征者,或生过大于4千克以上的巨大胎儿妇女等。
        处于高危人群阶段的人,如果不注意预防,那么他(她)就会沿着糖尿病进展的道路发展,即进入第二个阶段(血糖升高阶段)。目前国际上把这个阶段称为糖调节损害阶段,实际上就是血糖已经升高,超出正常值,只不过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已。对于这部分人,也可称为血糖升高者。
        血糖升高者,如果平时加以注意预防保养,有可能会回到高危人群中去。如果不注意预防,则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一旦发展到糖尿病阶段,逆转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控制血糖是根本
        一般来说血糖的正常范围,空腹时血糖应为60~100毫克/升。能在正常范围内最好,但是年龄在70~80岁的老人,不要求他的血糖完全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比正常稍高一点。若老年人出现低血糖,血糖太低会影响心脏、脑子的功能。吃饭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40毫克。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疾病。所以,控制好血糖,是防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根本所在。在生活习惯和饮食上,最好不抽烟、不喝酒,吃低盐、低脂、低糖食物,要加强身体锻炼,同时还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调整治疗。
    
    1*** | 2006-08-23 22:44:16 47 5 评论
    0/300
  • 2006-08-23 20:13:47
  •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达百种以上,主要有 
    
    1、肠胃功能紊乱(包括腹胀、腹泻、便秘、大便干稀不定)
    2、眼病(视力模糊,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及脱落,白内障等)
    3、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血栓,失眠)
    4、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跳过速等)5、肾病(尿蛋白,肾炎,肾蟀,尿毒症等)
    6、神经末梢病变(手脚麻木,发凉,神经疼,关节疼等)
    7、糖尿病足(下肢溃疡,坏疽等) 据世界...

    查看全部>>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达百种以上,主要有 
    
    1、肠胃功能紊乱(包括腹胀、腹泻、便秘、大便干稀不定)
    2、眼病(视力模糊,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及脱落,白内障等)
    3、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血栓,失眠)
    4、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跳过速等)5、肾病(尿蛋白,肾炎,肾蟀,尿毒症等)
    6、神经末梢病变(手脚麻木,发凉,神经疼,关节疼等)
    7、糖尿病足(下肢溃疡,坏疽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的为心脑血管病变占50%,其次是肾病为10%以上,糖尿病患者95%以上并发视网膜病变,是四大致盲原因之一。糖尿病造成的截肢占非外伤性截肢的85%以上。 
    
        糖尿病性眼病
    
    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常见有7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
     糖尿病性白内障等疾病
     糖尿病性视神经改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
     糖尿病性青光眼
     糖尿病菌性屈光改变
      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对糖尿病危害最大,其次就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糖尿病破坏视力最常见的合并症。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并发或伴发的心脏疾病,主要有与糖
    尿病引发的大小血管病变及植物神经病变相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病变及心脏植物神经病变。随着胰岛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的不断更
    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都迅速下降,其慢性并发症
    已日益成为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国素,死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患者的
    患者也日趋升高。我国首都医院1995--1997年统计,在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死于冠心病者占22.9%,美国Joslin报道占53.3%。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它涵盖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等。其中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合并症。  
    
    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
    重的一种疾病。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管和间质。
       常见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
    乳头坏死、原蛋白等。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
    症,临床上通称糖尿病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
    个重要原国。有人统计,在中年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病率为
    20%,老年患者可达65%。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有广义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足(广义)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糖尿病末梢血管病变也包括在广义糖尿病足概念之内。而狭义糖尿病足仅仅由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的异常变化,是糖尿病末梢血管病变的发展。糖尿病肢端坏疽是和狭义糖尿病足并立,且比糖尿病病情更为严重的病理变化,也是在糖尿病末梢血管病变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狭义糖尿病足与糖尿病肢端坏疽由许多共同之处。
    
    糖尿病
    性功能障
    碍   大多数糖尿病都有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月经紊乱等等
    性功能障碍
    。其糖尿病阳控是较多常见的并发症,约占男性糖尿病病人的30%-50%,有随年龄增长率亦增加。
    宣*** | 2006-08-23 20:13:47 41 4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