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化脓性毛囊炎要怎么处理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能吃激素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能吃激素吗?
宋*** | 2006-08-17 08:18:55

好评回答

2006-08-17 08:31:22
|2006-08-17 08:31:22 216 104 评论
一般不是吃激素,而是滴激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之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时,慢性化脓性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或...

查看全部>>

一般不是吃激素,而是滴激素.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病之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时,慢性化脓性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常合并存在慢性乳突炎.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外并发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或为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者,直接延续。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一般认为,急性中耳炎延续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就可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咽部的一些慢性病灶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乳突本身发育不良等亦为重要原因。
  常见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较多,可有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亦可见到厌氧菌的感染或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二)临床表现 按病理及临床表现传统上可分为三型。各型间一般无阶段性联系,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可合并存在。慢性化侬性中耳炎的基本临床表现以耳内长期间断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基本表现。
  1.单纯型 最多见。病变主要局限于中耳鼓室粘膜,一般无肉芽或息肉形成,因此又有粘膜型之称。当粘膜受感染发炎时,及时适当的治疗,鼓膜穿孔处引流通畅,炎症可控制。鼓膜穿孔大者,锤骨柄亦可见破坏。乳突气房良好,无明显变化。病理变化主要为鼓室粘膜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漫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临床特点:耳间歇性流脓,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量增多;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多呈中央性穿孔,大小不一,一般有轻度传导性聋。
  2.骨疡型 病变超出粘膜组织,不仅可有听小骨坏死,并有鼓室之骨壁、鼓环或鼓窦骨质破坏,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粘膜组织广泛破坏,听骨、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血、坏死。鼓膜穿孔处可见听骨坏死缺损,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妨碍鼓室引流。外耳道或鼓室内脓不多,常带臭味,重者影响听力,有时可伴有头痛和眩晕,乳突多为硬化型。临床特点;耳持续性流粘稠脓,常有臭味:如有肉芽或息肉出血,则脓内混有血丝或耳内出血.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即穿孔的边缘有一部分已达鼓沟,该处无残余鼓膜,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长蒂的息肉从穿孔脱出,可堵塞于外耳道内,妨碍引流。病人多有较重的传导性聋,乳突x线片有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颞骨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阴影,可伴轻微骨质破坏。此型中耳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
  3.胆脂瘤型 胆脂瘤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在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块,非真性肿瘤。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故称为胆脂瘤,胆脂瘤对周围骨质的间接压迫,或由于其基质及基质下方的炎性肉芽组织产生的多种酶(如溶酶体酶、胶原酶等)和前列腺素等物质的作用,致使周围骨质脱钙,骨壁破坏,晚近的研究发现,胆脂瘤能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对骨质破坏起到一定作用。炎症可由骨质破坏处向周围扩散,导致一系列颅内、外并发症。 
  胆脂瘤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学说有:
  (1)袋状内陷学说: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气体吸收形成负压,中耳粘膜充血、肿胀、增厚.此时若中、上鼓室之间的狭窄通道(鼓室隔的鼓前峡与鼓后峡)被肿胀增厚的粘膜堵塞,上鼓室、鼓窦及乳突腔与中鼓室、咽鼓管之间形成两个互不相通或不完全相通的空腔系统.上鼓室高负压作用使鼓膜松弛部逐渐陷入上鼓室内,内陷的鼓膜形成一囊袋。由于囊袋的内壁原为鼓膜的表皮层,此层的鳞状上皮及角化物质在代谢过程中不断脱落,堆积于袋中,囊袋不断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形成胆脂瘤.此种胆脂瘤在形成前可不经历化脓性中耳炎阶段,故称为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由胚胎期外胚层遗留的胚胎细胞所形成的胆脂瘤,称先天性原发性胆脂瘤,多发于颅骨内。
  (2)上皮移入学说:外耳道及鼓膜的上皮沿松弛部或紧张部边缘性穿孔处的骨面向鼓室、鼓窦移行生长,其上皮及角化物质脱落于鼓室及鼓窦内而不能自洁,积聚成团,体积逐渐增大,形成胆脂瘤,称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特点:耳内长期流浓,脓量多少不等,有特殊恶臭。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早期无耳流浓史。听力检查一般均为较重的传导性聋,但由于中耳胆脂瘤可在中断的听骨间形成假性连接,此时听力损失不甚严重。晚期病变波及耳蜗可引起混合性聋,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豆渣无定形物质,奇臭。少数患者可见外耳道后上骨质缺损,上鼓室外侧壁向下塌陷。松弛部穿孔若被痂皮覆盖,如不除去痂皮深究,可致漏诊。
乳突x线片或颞骨CT扫描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有骨质破坏,边缘多浓密、整齐。
  (三)并发症 少数病变严重、病程长的病人,由于炎症向周围骨质侵犯,可见有眩晕、呕吐、面神经麻痹、头痛、以致寒战高热等症状。
  (四)鉴别诊断
  (1)与外耳道炎性疾病鉴别:外耳道皮肤的炎症、湿疹、疖肿破溃等均会表现为患耳流水或流脓,但对听力无影响,无耳聋表现。
  (2)与慢性鼓膜炎鉴别,慢性鼓膜炎有时在表现及检查上颇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但听力仅有轻微损失,鼓膜无穿孔,经治疗较快痊愈。
  (3)与非化脓性中耳炎鉴别,非化脓性中耳炎种类较多,以听力下降,耳堵闷感为主要表现,但均以鼓膜无穿孔,不流脓为其特点。
  (4)中耳癌 多为鳞状细胞癌,好发于中年以上病人。耳内有血性分泌物及肉芽,伴耳痛,可出现同侧周围性面瘫及张口困难,晚期有第Ⅵ、Ⅸ、Ⅹ、Ⅺ、Ⅻ脑神经症状。病人多有长期耳流脓史。检查见外耳道或鼓室内新生物,触之易出血。影像学检查常可见局部骨质破坏。病理检查可确诊。
  (5)结核性中耳乳突炎 多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起病隐袭,耳内脓液稀薄,鼓膜可为紧张部中央或边缘性穿孔,有时可见苍白肉芽。听力损失严重。乳突X线拍片提示骨质破坏或死骨形成。对肉芽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或取分泌物涂片、培养、动物接种,多数可确诊;确诊有困难者,可考虑行乳突根治术。
  (五)治疗 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以及尽可能恢复听觉功能。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腺样体炎,及时治愈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
  2.局部治疗 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依不同类型病变而定。
  (1)单纯型:耐心、彻底清除中耳分泌物使引流通畅非常重要。通常用3%双氧水洗耳,再用棉签拭干或用吸引器吸净。以局部用药为主。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成形术或鼓室成形术。按不同病变情况选择局部用药:1)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或粘液粘稠时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混合液滴耳。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0.25%氯霉素液、3%洁霉素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等,或根据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无耳毒性的药物。2)对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减少,中耳潮湿者可用酒精或甘油制剂,如3%硼酸酒精、3%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一般不主张用粉剂,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甚者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尽量避免滴用有色药液,以免妨碍局部观察。中耳腔内忌用含酚类、砷类腐蚀剂。
  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病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5滴。然后以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处流入中耳。5~10min后方可变换体位。使滴耳药液温度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属“脓耳”范畴,辨证论治多分为两型:① 脾虚湿聚:耳内长期流脓,脓液白粘量多,无臭味;鼓膜穿孔为中央性大穿孔;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腹胀纳少,便溏不爽;舌淡苔白腻,脉细无力。治宜益气升精,补托排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金银花20g,桔梗15g,白芷15 g,皂角刺30g,川贝母15g,黄柏10g,苦参15g;水煎内服。外用红棉散(枯矾30g,干胭脂1 0g ,麝香1g。共研细面)喷入耳中;或用耳炎灵小纱条塞入外耳道,每日换药2 ~3次。据报道用核桃油(核桃仁砸碎取油)6g,加入冰片1g,溶解后滴耳效果颇佳。②邪滞骨腐:耳内流脓臭秽,如豆腐渣样,时多时少;听力明显减退;鼓膜呈松弛部穿孔或边缘性穿孔,脓质污秽有臭味;X线乳突片常提示有骨质破坏;常有腰痛膝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益肾降火,活血通络。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萸肉 15g,茯苓12g,丹皮15g,泽泻15g,知母15g,黄柏15g,生大黄10g(后下),桃仁15g,红花 10g,全蝎10g;水煎内服。外治须做乳突根治术,以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骨疡型
1)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注意定期复查。
2)中鼓室肉芽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肉芽较大、烧灼无效者,应以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之,尽量在显微镜或手术放大镜下细心操作,切勿伤及听小骨及鼓室内壁骨质。
3)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须行乳突手术。根据病变范围,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尽可能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以保留听力.
(3)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乳突手术,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
乳突手术目的在于:1)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鼓室、鼓窦及乳突腔内的胆脂瘤,肉芽,息肉以及病变的骨质和粘膜等。2)重建听力。术中尽可能保留与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06-08-18 14:47:42
  •     不吃激素,可以按医嘱局部用药,滴抗菌素。
    兰*** | 2006-08-18 14:47:42 179 113 评论
    0/300
  • 2006-08-18 11:52:38
  • 你好,我的中耳炎已经65年了,那时根本没有医疗条件。长辈们都是用中医的药粉给往耳内灌,当然不会好的。最后造成耳膜穿孔,成为慢性中耳炎,87年做了乳突摘除术。一只耳彻底失聪。多年也就是自己维护好是主要的办法。要作到:1、不感冒。发现苗头赶快吃药,否则中耳炎要厉害的。2、一有炎症出现,及时用双氧水洗耳、点药,吃消炎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耳内干燥。3、经常锻炼身体,使耳内保持干燥。出现炎症的次数就会少...

    查看全部>>

    你好,我的中耳炎已经65年了,那时根本没有医疗条件。长辈们都是用中医的药粉给往耳内灌,当然不会好的。最后造成耳膜穿孔,成为慢性中耳炎,87年做了乳突摘除术。一只耳彻底失聪。多年也就是自己维护好是主要的办法。要作到:1、不感冒。发现苗头赶快吃药,否则中耳炎要厉害的。2、一有炎症出现,及时用双氧水洗耳、点药,吃消炎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耳内干燥。3、经常锻炼身体,使耳内保持干燥。出现炎症的次数就会少。不要游泳。4、你还年轻,过一段时间到医院检查检查,最好要一、两年拍一张X片,防止有大的问题出现。5、不要有思想负担,买一些书籍看看,作到有的放矢。6、我给你一个中药方。但是现在不能用。把它保存起来等到岁数大了。其他药都不管事时再用。我到了最后什么各种滴耳剂都不管用了,最后是用的这种药。此药我用了13年了,现在还是用的它。药方通过信箱给你发过去。7、激素类药物不能用。
    下面是一篇文章自己看看吧,仅供参考。
    
    中耳炎即中耳粘膜的炎症,其分类方法很多,按起病缓急和临床特点,分为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按炎症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非化脓性(卡他性)和化脓性两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特点:发病急,发展快,疼痛剧烈,听力损失严重和鼓膜病变明显。化脓期全身反应剧烈。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也有3个特点:耳流脓、鼓膜穿孔和耳聋。 
    
      急性和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病情比化脓性中耳炎缓和些,以耳鸣、耳聋及耳阻塞感为主。非化脓性中耳炎,轻者仅见鼓膜内陷,重者可有鼓室积液。由于鼓室内纤维性渗出物存留,致鼓室内发生粘连的改变,鼓膜内陷,听骨链粘连,造成听觉障碍。因此,应早期积极防治。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坏死型)和胆脂瘤型3种。胆脂瘤型中耳炎也有叫危险性中耳炎的,也就是说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一定要手术处理,否则易发生颅内或颅外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并发症,如耳源性脑膜炎、脑脓肿,有可能危及生命。
    
      很多中耳炎都存在鼓膜穿孔,但卡他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早期一般鼓膜并不穿孔。
    
    2. 发病原因
    
    1).分泌型中耳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的性质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
    
    A.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及时与恰当地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本病以冬春季多见。
    
    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在小儿为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有:(1)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2)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3)支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4)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5)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6)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鼓膜切开亦为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B.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可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咽鼓吹张、擤鼻或鼻腔治疗后经咽鼓管途径侵入中耳。或鼓膜外伤、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后经外耳道鼓膜途径侵入中耳。婴幼儿基于其解剖生理特点,比成人更易经此途径引起中耳感染。婴幼儿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如哺乳位置不当,平卧吮奶,乳汁或呕吐物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主要症状为耳痛、耳漏和听力减退,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婴幼儿不能陈述病情,常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抓耳摇头,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2)卡他性中耳炎(OME)是咽鼓管阻塞,通气及引流功能障碍而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为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又称: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
    
    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常因炎症性阻塞(鼻及鼻窦炎、扁桃体炎、腺样体炎等)、机械性阻塞(鼻甲肥大、鼻在隔弯曲、鼻腔填塞物等)、气压骤变(航空、潜水等)引起。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因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治疗不恰当或不彻底所致。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主要症状为耳闷、耳闭塞感、耳鸣、听力减退,在擤鼻、改变头位或牵拉耳廓听力有暂时改善。"自听增强",患者有听自己说话声比平时特别响亮的感觉。检查:听力呈传导性耳聋,鼓膜充血、内陷、鼓室积液。右侧两图显示的是:鼓膜内有积液,箭头所指为气液面(Air-Fluid Levels)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主要症状为耳鸣、耳聋。检查鼓膜增厚或萎缩、有钙质沉着、鼓膜内陷、振动不良。
    
    3. 主要病理改变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主要是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腔内形成负压。此时,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久之中耳粘膜化生为分泌性粘膜,固有层血管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病理性粘液腺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圆形细胞浸润。至疾病的恢复期,腺体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逐渐正常。 
    
    4. 临床表现
    
    1)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患者由于咽鼓管粘膜因较长时间的充血、水肿,变得增厚或粘连,引起咽鼓管的功能不良。鼓室内由于长期负压,使鼓膜内陷,活动的范围变小,因此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1).耳聋:常因反复急性发作,听力时好时坏,渐进加重。初可为传导性,继可为混合性,早期亦可有“自声增强”现象。积液粘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
       (2).耳鸣:耳鸣常使病人甚感苦恼,初可为低音调,晚期可为高音调(如蝉鸣),但无一定规律,有的患者可感觉耳内有闭塞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缓解。
    
    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特点:耳流脓,多呈间歇性,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量增多;脓液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一般不臭。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大小不一(图5—13—1(1))、(2)).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称中央性穿孔(彩图22)。通过穿孔可见鼓室粘膜微红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聋,一般不重。
    
    7. 一般治疗方法 
    
    1) 卡他性中耳炎治疗原则
    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治疗: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皮质固醇激素促进黏膜水肿消退,预防鼓室内积液机化粘连。局部热敷、按摩。1%麻黄碱生理盐水溶液滴鼻,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口服,作短期治疗。 但有报道称儿童急性期用激素并不能改善听力。长期鼓室积液可在严密消毒下行鼓膜穿刺抽液。
    
    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治疗:反复施行咽鼓管吹张术,早期用糖皮质激素及酶制剂治疗。鼓室积液可在严密消毒下行鼓膜穿刺抽液。对鼓室积液黏稠者作鼓膜切开,留置通气管等(见右图示意),对听力损伤严重者可配带助听器。长期单侧的慢性卡他性中耳炎,伴有头痛或者鼻出血、颈部包块者应尽快就诊,排除鼻咽癌 的可能。
    
    使咽鼓管通畅的方法:1.药物法即用呋麻液等点鼻药使咽鼓管通畅; 2.吞咽吹张法和捏鼻鼓气法;3.导管吹张法,需要专门的医生来进行操作。后两种不宜在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使用。
    
    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早期咽鼓管阻塞时,应用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收敛咽口,并令患者作吞咽和打呵欠动作,以使咽口张开通气,忌行捏鼻吹张和咽鼓管导管通气。耳痛者可给止痛药,可给复方新诺口服预防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后进入化脓前期,出现耳痛、发热,应及时应用青霉素80万u肌注,一日两次,或400万~800万u静脉滴注。治疗一周,80%病人可以治愈。红霉素及交沙霉素口服亦有效。治疗无效多因染耐药性球菌或杆菌所致,应及时更换药类。如鼓室蓄脓过多,鼓膜外凸很甚,高热剧痛,脓液即难以由咽鼓管排向咽部。小儿咽鼓管短粗,早期偶有可能排除,可滴1%~2%石炭酸甘油,以消炎止痛。除继续采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外,应考虑排脓措施: 
    
      (一)鼓室穿刺抽脓 先用酒精清毒外耳道,用包宁液(可卡因、薄荷脑及石炭酸等量混合制剂)棉球贴敷鼓膜表面3~5分钟,此药有强烈表面止痛作用。然后取粗长12号针头由鼓膜前下象限刺入,徐徐将脓抽净,并可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继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溶液冲洗并注入其内,一日一次,1~2次后多可治愈。治疗中应取侧卧位,病人偶有疼痛、眩晕感觉。此法可以代替古老的鼓膜切开术,特别适用于外耳道狭小的小儿。如遇反复穿刺多次不愈,可再进行鼓膜切开。
    
      (二)鼓膜切开 小儿采用全麻,成人可用包宁液表面麻醉,亦可用1%~2%利多卡因外耳道周围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取侧卧或仰卧侧头位,消毒外耳道和鼓膜表面,插入粗耳镜,于明视下或显微镜下将鼓膜切开刀插入耳道内,由鼓膜后下切向前下2~3mm,不可插入过深,以免伤及鼓岬粘膜及听骨。然后用吸引器抽吸脓液,并可用上述药液冲洗。鼓膜切开刀有时不够锐利,难以一次顺利切开,有时易损伤听骨链,甚至有报告损伤面神经者,特别是1~2岁小儿很难操作,现多用穿刺法代替之。
    
      鼓膜穿孔后治疗:鼓膜穿孔后除继续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外,局部用药非常重要。如治疗不当和引流不畅,继续流脓不止达一月以上,便成为慢性中耳炎。局部用药原则:
    
      1.耳用滴剂 通常有水、酒精和甘油制剂,内溶有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及多粘菌素等,忌用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可溶有硼酸、硼砂、石炭酸和磺胺等,亦可溶有中草药如黄连素、地黄等。用药时患耳朝上侧卧,先用3%双氧水清洗,拭净后再滴用制剂,一定要坚持一日2~3次清洗滴药。滴药后可按压耳屏向耳道口内,或以手掌按压耳门,促使药液进入鼓室内。同时可作多次吞咽动作,以利药物进入鼓室。早期脓液较多,应选甘油或水溶液制剂,晚期宜选用酒精或水溶液滴剂,以促进消炎干燥。忌用有色药液如龙胆紫、红汞和碘制剂,以免染色无法观察病变。
    
      2.耳用粉剂 脓液很少,为促进早日干燥,可喷撒粉剂,如氯霉素、硼酸粉、碘胺和强的松等,忌大量使用,以免与脓粘结成块,阻塞引流,诱发颅内并发症。
    
      3.全身治疗应根据脓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应大剂量,以保持血内高浓度,最少应用一周以上。亦可服用中药,切忌用药量小,时间短,更换频繁,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病程延长,或形成隐蔽性中耳炎,一时好转,短期内又再度恶化。如治疗恰当,85%~90%病人在两周内中望痊愈,小穿孔可能愈合,听力恢复正常。大穿孔中以进行手术修补。
    
    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以及恢复听功能。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
    2.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
    (1)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千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成形术或鼓室成形术。
    1)局部用药:按不同病变情况选用药物:①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o.3%氧氟沙星滴耳液、o.25%氯霉素液、3%洁霉素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或粘液脓时。②酒精或甘油制剂。如3%硼酸酒精、3%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适用于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减少,中耳潮湿者。⑧粉剂,如硼酸粉、磺胺噻唑与氯霉素粉等:仅用于穿孔大.脓液极少时,有助于干耳。
    2)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应彻底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的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然后用棉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忌用。⑧粉剂宜少用;用粉剂时应择颗粒细、易溶解者,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甚者引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④尽量避免滴用有色药液,以免妨碍局部观察。⑤需用抗生素滴耳剂者,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无耳毒性的药物。⑧忌用腐蚀剂。
    滴耳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5滴。然后以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处流入中耳。5-10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2)骨疡型:
    1)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
    2)中耳肉芽可用10%一20%硝酸银烧灼;肉芽较大,烧灼无效者,应以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之。术时忌施暴力,切勿伤及听小骨及鼓室内壁骨质。
    3)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须行乳突手术。
    (3)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乳突手术,清除病灶,预防并发症。乳突手术的目的在于:①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鼓室、鼓窦及乳突腔内的胆脂瘤,肉芽、息肉以及病变的骨质和粘膜等。②重建听力。术中尽可能保留健康的组织。特别是与传音功能有密切关系的中耳结构,如听小骨、残余鼓膜、咽鼓管粘膜,乃至完整的外耳道及鼓沟等,并在此基础上·期或次期重建听力。⑧尽量求得一干耳。
    我*** | 2006-08-18 11:52:38 206 106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儿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