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如何治疗低血压?


      		
c*** | 2006-06-28 10:35:39

好评回答

2006-06-28 10:37:18
y*** |2006-06-28 10:37:18 459 259 评论
所谓低血压,是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12千帕(90毫米汞柱),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8千帕(60毫米汞柱)。
 成人正常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老年人低于100/70毫米汞柱,也称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多为慢性低血压,即血压长期偏低,并伴有头晕、头昏、乏力、易疲劳等症状。据统计,低血压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达10%。
低血压可分为急性...

查看全部>>

所谓低血压,是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12千帕(90毫米汞柱),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8千帕(60毫米汞柱)。
 成人正常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老年人低于100/70毫米汞柱,也称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多为慢性低血压,即血压长期偏低,并伴有头晕、头昏、乏力、易疲劳等症状。据统计,低血压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达10%。
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

慢性低血压分类
1、体质性低血压
 一般认为这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无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备、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症状更为明显。
2、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改变到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并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知功能障碍、心悸、颈脊部疼痛等。多种疾病可用起直立性低血压,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或其他情况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3、继发性低血压
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慢性营养不良和血液透析等。
4、餐后低血压
餐后发生的低血压。
5、排尿性低血压
排尿中或排尿后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发作后2-3分钟恢复正常。多因夜间膀胱满后突然排空使腹腔压力骤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所致。
6、药物性低血压
老年因病服用降压药如甲基多巴,胍乙啶、优降宁、安定类、氯丙秦嗪、奋乃静,双氢克尿噻、速尿、抗心绞痛药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也可引起低血压。

医学上低血压又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两大类
  生理性低血压者除动脉血压低于上述值外,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常见于年轻妇女,尤其是体型瘦长者,而经常从事较大运动量的运动和重体体力劳动者也不少见。其低血压的产生常与迷走神经紧张性较高有关。

  病理性低血压(低血压病)除动脉血压低于正常外,常伴有全身乏力、头晕、易疲倦、出汗、心悸等症状,当长时间站立或者由卧位(或坐位、蹲位)转为立位时,上述症状更为明显,甚至昏倒。低血压病又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急性低血压多见于各种休克和急性心血管障碍。慢性低血压可有遗传倾向,也可继发于某些神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营养不良、内分泌功能紊乱、传染性疾病恢复期以及使用某些降压药时,常伴有相应的不适和检查异常。



低血压症状
1、轻微症状
头晕、头昏、头痛、食欲不振、易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
2、严重症状
直立性眩晕、四肢厥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间含糊、甚至晕厥、抽搐、需长期卧床。
低血压危害
低血压病人由于血管内压力过低,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由于血压下降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因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工作和生活质量随之降低。
主要危害
眩晕、乏力、易疲劳、工作能力下降
晕厥、跌倒、骨折等以外事帮及死亡增加
引发心情压抑、忧郁症等精神障碍
诱发短暂性脑缺血、脑梗塞、心肌缺血
听力损害、视力障碍
(一)按摩
(1)用圆珠笔杆点按双手手背食指根部下面的“血压反应区”3~5分钟,每天1~3次。
(2)用拇指按压双手掌心中央的“心包区”3~5分钟,每天1~3次。
(3)每天早晨起床后,用橡皮筋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第1关节上各绕3圈,1分钟后除去,每天1~3次。
(4)用橡皮膏贴在双手掌心“感情线”(又名:“天纹”,即上面的一条纹线)、“头脑线”(又名:“人纹”,即中间的一条纹线)及“生命线”(又名“地纹”,即下面的一条纹线),每天更换一次。
(5)用拇指分别按压双手“神门穴”(掌心“手腕线”下小指侧)、“大陵穴”(掌心“手腕线”下面中央)、“血海穴”(膝部髌内上缘上2寸)与“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各3~5分钟,每天1~3次。
(6)用键身锤轻轻地叩击双脚脚底中央的“肾脏反射区”与左脚脚底“肾脏反射区”斜上方的“心脏反射区”各5分钟。
(二)食疗
(1)桂圆肉6克,干吃或加水煮后食用,每日1剂。
(2)肉桂、桂枝各5克,洗净后切薄片,与炙甘草5克同放入茶杯中,注入沸水200毫升,加盖焖15分钟,当茶频饮。
(3)红枣20枚、母鸡1只,先煸炒后焖熟,分几次食用,每日1剂。
(4)酸枣仁、茯神各15克,远志6克,猪心1只,炖熟,稍加调味品,每日1剂。
(5)粳米50克,清水800毫升,文火煮至半熟,倒出米汤,加入牛奶500毫升与白糖适量,共煮粥,分1~2次空腹服用。
(6)太子参15克,淮山药10克,薏苡仁20克,莲肉15克,红枣10枚,糯米50克,白糖适量,共煮粥,每日早晚各服1次。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06-06-28 10:42:55
  • 低血压
        血压低于正常即称低血压,一般以常规检测之血压低于100/60mmHg为准。亦有认为,老年人的标准有时须分别增加10mmHg。老年人由仰卧位转为站立位,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5mmHg,或长时间站立而发生低血压者,称作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女多于男,有家族倾向,多见于体弱与长期卧床的老人。继发性低血压的原因很多,如凡...

    查看全部>>

    低血压
        血压低于正常即称低血压,一般以常规检测之血压低于100/60mmHg为准。亦有认为,老年人的标准有时须分别增加10mmHg。老年人由仰卧位转为站立位,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5mmHg,或长时间站立而发生低血压者,称作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或直立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女多于男,有家族倾向,多见于体弱与长期卧床的老人。继发性低血压的原因很多,如凡可导致心排血量或循环血量减少的心血管病、甲状腺或肾上腺及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病和恶性肿瘤后期、重症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继发;而体位性低血压可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压力感受器功能失调引起。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精不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以及痰阻气机有关。常用治疗本病的秘方、偏方如下。
        [方一]
        人参、麦冬、五味子各5克,糯米10克。先将上述3药水煎服,取煎液;再把鱼刮鳞去肚杂,与糯米用上述煎液煮粥。食粥,每周2次,连服9周。
        本方对于低血压症属气阴两虚者效果较好。
        [方二]
        人参末3克(或党参末15克),冰糖适量,粳米100克。将人参、冰糖、粳米同人砂锅,加水煮粥,食粥,早晚分食。
        [方三]
        当归、生姜各75克,羊瘦肉1咖克,大料与桂皮少许。将上述各物加水适量,文火焖至肉烂熟,去药渣,食肉喝汤,每次适量,每日2次。
        [方四]
        天麻10克,猪脑1个。放瓦盆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服食,每日或隔日1次。
        [方五]
        附片15克,干姜20克,大葱3棵。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低血压病。
        [方六]
        制附片10克,肉桂、仙灵脾各9克,补骨脂12克,熟地、山萸肉各10克,枸杞子9克,黄精12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肢冷加巴戟天、鹿角片、紫河车;舌红、口干,加生地、麦冬;气短神疲,头晕欲倒,加人参;脉律缓慢、怕冷,加干姜、细辛,酌用麻黄;舌质偏黯或紫气,加川芎、当归、红花。
        本方温肾填精,适用于肾精亏损所致低血压。临床出现的主要症状如:头晕耳鸣,健第一章  内科病忘,腰酸腿软,神疲嗜睡,怯寒,手足不温,夜多小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方七]
        黄芪10克,党参9克,白术10克,炙甘草9克,当归12克,熟地9克,陈皮10克,葛根9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若失眠加枣仁、龙眼肉;心悸,自汗,舌尖红,加麦冬、五味子;气短不能接续,加升麻、柴胡;胸闷、脘痞、呕恶,加法半夏、茯苓、明天麻。
        本方补益心脾,适用于心睥两虚所致的低血压,其临床症状主要如:神疲气短,肢体倦怠,动则头晕目眩,心悸,自汗,食少,面黄少华,苔薄、舌质淡,脉细弱。
        [方八]
        西洋参切片6克,茯苓片12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生姜3片,精瘦肉100--150克。先将药物放入砂锅内,加冷水浸泡20分钟后,武火煮沸入瘦肉,文火炖煮25--30分钟即可,加精盐和味精适量。日1剂,分2次喝汤食肉进5--7剂。 
    
    
    k*** | 2006-06-28 10:42:55 453 261 评论
    0/300
  • 2006-06-28 10:39:32
  • 得了低血压怎么办? 
      要预防低血压症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适当增加食盐用量,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
      二,增加营养,吃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此外,适当喝些低度酒也可提高血压。
      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功能。体育锻炼无论对高血压或低血压都有好处。
      四,为防止晕到,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应注意动作不可过快过猛,...

    查看全部>>

    得了低血压怎么办? 
      要预防低血压症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适当增加食盐用量,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
      二,增加营养,吃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此外,适当喝些低度酒也可提高血压。
      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功能。体育锻炼无论对高血压或低血压都有好处。
      四,为防止晕到,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应注意动作不可过快过猛,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一点。排尿性低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在排尿时最好用手扶住一样较牢固的东西,以防摔倒。
      五,药物治疗,可选用米多君、利他林、麻黄素等升压药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及C,以改善脑组织代谢功能。
    [回页首] 
     
      低血压病人怎样选择饮食? 
         治疗低血压病,饮食疗法也是治疗本病的有力措施之一,可逐渐提高病患者的身体素质,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提高动脉管壁紧张度,从而逐步使血压上升并稳定正常水平,消除低血压带来的种种不适症状。
    低血压病人的饮食选择包括下列几点:
      1、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如伴有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3、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
      4、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5、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回页首] 
     
      低血压有什么治疗方法? 
      1、日常生活预防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
    ·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
    2、药物治疗
      当日常治疗无效时,就必须给予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减少严重并发症危险。目前,新型药物管通(Gutron)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有效治疗低血压的药物。该药由奈科明(奥地利)公司研制,生产和销售。
    3、饮食治疗
    ·加强营养,多食易消化蛋白食物,如:鸡、蛋、鱼、乳酪、牛奶等
    ·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   
    [回页首] 
     
      药物治疗—管通 
    
      近年来推出α受体激动剂,具有血管张力调节功能,可增加外周动、静脉阻力,防止下肢大量血压郁滞,并能收缩动脉血管,达到提高血压的效应。管通(Gutron)是一种选择性外周α1受体激动剂,通过提高血管平滑肌的正常张力和预防末梢血液的积蓄而改善低血压症状,适用于下肢静脉充血时血循环体位性能力失调而造成的低血压,症状性低血压(疾病恢复期,手术恢复期及应用精神作用药物后出现的低血压,慢性持续性低血压伴有脑灌注不足症状者),以及气候敏感性低血压。治疗剂量一般为成人每日2次,每次口服0.5~1片即可。,管通已在世界上六十多个国家注册上市,1995年获美国FDA批准,其低血压治疗效果明显,可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靠,可延长病人生命的药品。 [回页首] 
     
      年轻女性低血压的防治 
      不少清瘦苗条的年轻女性偶然量血压,发现血压偏低,有时候量好几次都这样。心里一紧张,就跑到医院部医生是不是病,要不要吃药。他们除血压低于正常值外,常常无任何不适。那么,像这样的低血压算不算病呢?
      年轻女性的生理性低血压预后良好。所以,有生理性低血压状态的年轻女性,如果没有明显的头晕、头昏、心悸等症状,用不着烦恼,也不需要为使血压恢复正常而四处求医。如果有明显不适症状,就需要给予适当的治疗。
      虽然这些女性用不着吃药,但在日常生活中心脏因患其他疾病需用药时,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故平时应多吃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品,适当饮茶,有条件的可用肉桂、甘草和人参泡开水当茶饮;起居中应注意变换体位时动作缓慢些,尤其注意避免由卧位或蹲位一下子站起来;因其他疾病求医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低血压,以便医生用药避免使用明显降低血压的药物。
       另外,最好定期随访。因为某些所谓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转低血压病,也可能本是病理性低血压,只是早期未出现有关病理改变而被忽视了。如果是低血压病,则应找出病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回页首] 
     
      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 
      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5%~20%的人患有体位性低血压,常见原因如下: 
      1.餐后血液积于内脏,使循环血量降低,此时若突然起立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2.浴后周围血管扩张,同时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及迷走神经活动性降低,结果使得动脉收缩增强,外周阻力增大。这样,一方面循环血量不足;另一方面心脏射血受阻,极易使老年人于体位变动(由坐位或卧位站起)时发生低血压。
      3.久站后大约有500毫升血液积于躯干和腿部,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循环血量减少,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4.一些常用药如利尿剂、抗高血压药、硝酸酯类制剂、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物等,可通过降低循环血量或增加外周血量或影响交感神经活性而引起药物性低血压。
      针对引起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1.少量多餐,不宜吃得过饱。餐后不要马上活动,可适当休息(约30~60分钟)后再站起行走或干其它事。同时要多饮水,每日至少喝2~3升。
      2.洗热水浴时要事先准备好浴垫或小椅子,洗时坐在浴垫或椅子上,洗完后要适当躺一会儿再起立活动。
      3.不宜久站,呈站立状态时要每隔几分钟活动一下。另外,弯腰后不可突然站起,应扶墙或借助其它物体逐渐起立。
      4.运动锻炼可改善人体对血压的调节,持之以恒的运动有助于减少低血压发生,但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也不可做体位变动过大的运动,以步行、慢跑、游泳等项目为宜,运动后应无气喘,心率不超过110次/分钟。
      5.服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凡可引起头昏、头晕及低血压的药物应慎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头晕、头痛、视力改变等症状。一旦有这些症状发生,应立即坐下或躺下,并测量血压,防止病情加重。   
    
    [回页首] 
     
      透析并发低血压的防治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病人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高,尤其是终末期的透析病人更易出现低血压情况。发生透析性低血压往往表现出一些前驱症状,如头晕、焦虑、胸闷不适、冷汗、恶心、呕吐、心率增快,少数可无前驱症状,突然血压下降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压,故透析过程中,应定时测血压,如上述症状一出现立即取平卧位,并给予积极的处理。
    
    一、原因: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血容量不足 
    2.长期使用低渗溶液
    3.透析间期体重增加明显
    4.血透患者的血管功能不稳定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防治
      1.防治措施:
      (1)防止过量超滤:较准确地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定期调整病人的体重,工作人员亲自称病人的体重并准确记录。
      (2)增加血浆渗透压:一般用含钠140—145mmol/L的透析液,急性低血压时,快速输入高钠盐水和高渗葡萄糖溶液,但过量可引起体重增加或加重心衰。
      (3)改善心功能:充分透析,每周3次,时间保持在12-16小时,改善贫血:输血球或用促红素,治疗胸腔积液及心包炎和冠心病。
      (4)合理应用降压药:有些降压药半衰期长,过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 透析时停服降压药。
      (5)若透析时,经常出现低血压者,可采用透析前饮用盐水,停用降压药等。
      (6)改变透析方法:对心血管功能不稳定者和老年患者反复发生低血压者,应改用交替血液滤过或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7)支持疗法:如给予白蛋白、输血及增加营养等
      (8)合理使用升压药物(如米多君)以维持正常血压。
    
    
    
    
     [回页首] 
    
     
     
      进食后低血压的预防(摘自默克老年病学) 
       进食后低血压是一种临床上见于老年人的血压内环境稳定方面的异常。对临床情况稳定、未服药的老年住院和非住院病人的研究显示,早餐和午餐后血压显著降低,此种血压降低在较年轻人或未进餐的老年人中不出现。住院和非住院老年人进餐后75分钟内中发生餐后血压降低20mmHg(2.7kPa)者达1/3。如在餐前服过降血压药物,餐后血压减低可能甚至更显著。在老年高血压病人和有进食后晕厥或自律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者中进食后低血压的发病率最高。进食后低血压可能是老年人晕厥和跌倒的常见原因。一组住院老年人的研究显示它占晕厥发作的8%。
    
      进食后低血压的机制被认为与消化时内脏血积聚的压力反射代偿受到损害有关。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病人伴进食后低血压者进餐后有前臂血管收缩功能减弱、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控制心率的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因此,自律神经系统控制心率和血管阻力的变异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老年病人有进食后头昏、摔倒、晕厥、其他脑或心脏缺血症状者,进餐前后宜测量其血压,以检出进食后低血压。  
      
      尚无临床验证以评价进食后低血压的治疗措施,故处理本病只基于一般常识。有症状的病人不宜于餐前服降血压药,餐后宜平卧。减低降压药物的剂量和用少食多餐法进食可能也有帮助。最近的资料提示在某些病人中进餐后步行可有助于恢复正常循环,但这种疗法只宜在严密监测之下施行。
     
     
    1*** | 2006-06-28 10:39:32 460 263 评论
    0/300
  • 心血管内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