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泾渭分明来历

首页

泾渭分明来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4-24 13:24:59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
      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
      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
      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

    荩***

    2006-04-24 13:24:59

其他答案

    2006-04-24 13:16:49
  •     主要来源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泾渭分明”这一成语就是来源于泾渭两河交汇处,据说以前,泾渭二水浊清异流,汇而不混。这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独特地理奇观,便被称为“泾渭分明”。另外,唐代诗人杜甫在《秋雨叹》中有一句“浊泾清渭何当分”,也许就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但是,如今这种景观已经悄然消失,“渭浊泾清”只有到故纸堆里找寻了,原本清清的泾河已变得黄浊,本来黄浊的渭河,亦因为严重污染变成了“黑河”。
        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通常,当渭河含沙量达到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所以,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已经很不明显了。

    姜***

    2006-04-24 13:16:49

  • 2006-04-24 13:08:50
  • 泾渭分明的来历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通常,当渭河含沙量达到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已经很不明显了。 
    

    n***

    2006-04-24 13:08:50

  • 2006-04-24 13:08:30
  •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其?b。”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阿***

    2006-04-24 13:08:30

  • 2006-04-24 13:08:23
  • 【泾渭分明】亦作“ 泾渭自分 ”。亦作“ 泾渭自明 ”。 
    泾 渭 二水清浊异流,汇而不混。比喻优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唐 李德裕 《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 泾 渭 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他胸中渐渐 泾 渭 分明,瞒他不得了。”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续编小引》:“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 泾 渭 自明。”《玉娇梨》第十九回:“ 柳生 与小弟有约,相会之期,也不出数日。大家一会, 泾 渭 自分矣。”《小说选刊》1981年第6期:“人物的形象在对比中高低自显,人物的性格在映衬里 泾 渭 分明。” 
    

    w***

    2006-04-24 13:08:23

  • 2006-04-24 13:07:55
  • “泾渭分明”的来历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通常,当渭河含沙量达到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

    重***

    2006-04-24 13:07:5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地理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