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刘禹锡的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首页

刘禹锡的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11-09 02:16:14
  •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德,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同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赞誉为“诗豪”。这位诗豪却一生颠沛流离,很不顺利。 
    ??尽是刘郎去后栽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21岁时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十多年后,唐德宗去世,身患重病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在唐顺宗支持下,王叔文执政并大胆革新,罢黜了一些贪官污吏,免除了百姓所欠租赋,提出废除宫市,不准以皇宫名义到市场低价强买,放出宫女三百人与教坊乐女九百人,还准备削弱藩镇和宦官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
      柳宗元、刘禹锡等都积极参与。
    ??这次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势力的镇压。王叔文被害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只进行了146天的“永贞革新”就这样夭折了。
    ??刘禹锡先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县)司马。
      在偏僻的朗州,他写下了一系列的寓言诗、讽刺诗,对政敌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如在《聚蚊谣》中,就把他们比作渺小而可恶的蚊虫。
    ??近十年之后,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此时的朝廷中并没有任何新气象。一天,他到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都在谈论去道士庙“玄都观”赏桃花的事,联想起这些年来保守派大力培植起自己的势力,不禁感慨系之,于是就挥笔题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诗表面上是写赏花,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当局。“玄都观”暗指朝廷,“桃千树”喻指那些投机取巧新得势的权贵。而纷纷去看桃花的人正是趋炎附势,奔走权贵门下的小人。
      这诗很快就传开了,刘禹锡因此很快又被发落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此后,又先后被迁为夔州(四川奉节一带)及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一直在外十多年。直到唐敬宗宝历二年,大臣裴度向皇帝推荐刘禹锡,他才第二次被召回京城。
    ??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回京的途中,刘禹锡来到了扬州,正巧遇上了老朋友白居易。
      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送给了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可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的大意是,你为我斟酒让我畅饮,我与你用筷子叩击着盘碟唱歌。你才华横溢写诗堪称国手,命运不济却无可奈何。放眼看是风光无限,而你却是那样的寂寞。满朝人员都在晋升官职,而你却那样坎坷蹉跎。我也知道这是因为你的才华、名声而受到的打击,但二十三年的打击也太过分了。
      
    ??刘禹锡也当场赋诗一首回赠白居易: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全诗的大意是,巴山楚水那些荒凉的地方,23年来我就像被抛弃在路旁一样。想起老朋友时,只有吟起那《思旧赋》,估计回乡之后,反而会像那烂柯人一样啊。沉船的旁边,千帆在竞发;病树的前头,万树在争春。今天听了您的这首诗歌,我将借着酒劲更加振奋起精神。
      
    ??这首诗既写了自己的遭遇,更表达了那奋发向上的精神。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写得乐观豪放,形象生动。
    ??前度刘郎今又来
    ??很快,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这时宪宗、穆宗、敬宗皇帝都已经过世,朝廷里大批人又换了。
      这年春天,刘禹锡又来到了玄都观,他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象,后两句寓意双关,借问道士归何处,问那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如今又到哪里去了,我不随波逐流,虽受尽挫折,但今天还是回来了。
      
    ??刘禹锡乐观豁达,这从他被贬后的诗文中也可以看出。他曾经写有一篇极短的散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寥寥81字,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他身陷逆境却处之泰然,身居陋室却心态安然。因为他坚持理想,不改初衷,强调的是一种“唯吾德馨”的境界。
      
    ??他写的《秋词两首》也是这样:
    ??一首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一首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悲秋,从来就是文人吟唱的主题,一般写得凄清而肃杀,刘禹锡却在这两首诗中把秋天描绘得豪情似火,气势如虹,一反悲秋的老调。
      他赞美秋天的生气勃勃,告诉人们“秋日胜春朝”。
    ??晚年的刘禹锡回到了洛阳,担任太子宾客,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他依然乐观开朗。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的最后两句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要说已经是桑榆晚景了,而那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通红啊。
      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的比喻,表达出了一种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到了晚年,一个个朋友相继去世,他读到白居易的悼念亡友的诗作后,就回赠了一首。其中第五、六句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树叶的更新、波浪的更替作比喻,说明了新陈代谢是普遍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也不会例外。
      
      这就告诉人们,朋友去世自然伤感,但也不必无尽地悲伤,新的必然要替代旧的。这既是对白居易的安慰,也阐述了正确的生命观。
    ??刘禹锡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文,留下了壮阔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对待人生。

    l***

    2017-11-09 02:16: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