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张煌言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首页

张煌言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07 01:50:36
  • 是明朝末年诗人

    贾***

    2018-12-07 01:50:36

  • 2018-12-07 01:43:59
  •   明末清初诗人,准确说他是与清朝顺治朝同时期的南明小朝廷的诗人。

    张煌言画像

    张煌言(1620—1664),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民族英雄。字玄著,号苍水,汉族,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
      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13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至南明永历元年,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煌言见大势已去,散军于南田之悬嶴,隐居不出。于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被俘,后遭杀害。
      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张煌言出身于官僚家庭(据《明末张忠烈公煌言年谱》出生於明神宗万历48年6月9日,西元1620年7月8日),父张圭章,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
      母赵氏,于张煌言十二岁时病卒。煌言少有大志,“慷慨好论兵事”,十六岁参加县试,加考骑射,三箭皆中,与试者无不惊服。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后清兵破钱塘,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

    隆武元年(1646年)五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鲁王则在石浦守将张名振护卫下自台州出海到达舟山,张煌言随即赶回鄞县故里,与老父、继母、妻儿子女诀别,追随鲁王一行至舟山。
      但舟山总兵、隆武帝所封肃虏侯黄斌卿却拒绝接纳,鲁王只得逃往福建长垣。不久,鲁王去厦门,张名振留舟山待机。张煌言与张名振待局势稍定后,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组织招募义军。而张煌言被鲁王加授右佥都御史之官职。


      
    永历元年(1647年),清苏松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定西侯张名振支持。张煌言劝张名振援吴胜兆,张名振遂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之。于四月初六自岑江(即舟山岑港)出发。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岛外遇风暴而大败。总督浙直水师户部左侍郎沈廷扬、总兵蔡聪(黄斌卿之妻舅)等将领十余人上岸后被清军俘获,于七月初三就义。
      而张煌言也因“飓风覆舟,陷虏中七日,得间行归海上”。在途经黄岩时,又被追赶的清兵“围而射之”,张煌言“以数骑突〔围〕出”,自此他“益习骑射”。并在浙东招募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屯田拒守。其时,“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勿扰民”,深得民众拥护。
      
    。。
    。。
    明永历五年(1651年7月),清将张天禄出崇安分水关,马进宝出台州海门,闽浙总督陈锦全军出定海,分路进攻舟山。张名振、张煌言等奉鲁王入海出兵吴淞,牵制清军主力。大学士张肯堂、安洋将军刘世勋、荡北伯阮进、左都督张名扬等留守。
      此役舟山军民死难者达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龙峰山下。事后,清将自承:“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永历九年(1655年),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矾,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乃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张名振缟素入城,遍觅母尸,哀动三军。
      岁末,张名振猝死。据说是食物中毒,或疑郑成功部属所为;另一说为“疽发背而死”。死前曾言:“吾于君母恩俱未报,若母尸不获,毋收吾骸。”言毕起坐,击床而逝,死不瞑目,犹凛凛有生气。后葬于普陀勾山南岙村。张名振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
      次年清军再度占领舟山,陈六御阵亡,在将士的推戴下张煌言成为原鲁监国系统军队的主要领袖,继续同郑成功联合作战。


    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
      同年清军进犯云贵,郑成功、张煌言进军浙江,攻克乐清、宁海等地,在羊山遇台风,损失巨舰百余艘,漂没战士八千余人,被迫撤回厦门。


    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张煌言又将义军移驻沙堤。
      其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郑氏政权。而鲁王则身居金门,故郑成功对其衣食供奉“礼数日薄”。张煌言虽对鲁王仍忠心不贰,且“岁时供亿”不绝,但又“虑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谒”鲁王。待到张煌言“及闻桂王败亡”后,便“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但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
      五月,郑成功突然病逝于台湾,致使抗清斗争形势更为严峻。张煌言则转战于宁海临门村一带。这时,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趁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并回信拒绝。清康熙元年十一月,鲁王薨于金门。康熙三年六月,张煌言见复明无望,散军于南田之悬嶴,隐居海岛不出。
      


    永历十九年(1664年)夏,清军通过叛徒找到张煌言隐居地,夜半渡岛,煌言被执。农历七月十七日至宁波,1664年10月25日(永历十八年九月初七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于杭州弼教坊。
      当他赴刑场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


    (指四十五岁),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临刑时,他“坐而受刃”,拒绝跪而受戮。监斩官见杨冠玉年幼,有心为他开脱。杨冠玉却断然拒绝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要杀便杀,不必多言。”言罢跪在张煌言面前引颈受刑,时年仅十五岁。


      
    张煌言死后由鄞县万斯大等人与和尚超直收尸,并由张煌言外甥朱湘玉到总督衙门买回首级殡敛,并遵照他在《入武林》诗品所表示的愿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民族英雄,后人称之为“西湖三杰”。
      生前的友人叶振名登越王岭遥祭忠魂,撰祭文将张煌言与罗纶二人并称为“张司马二客”。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现今南屏山荔枝峰下建有张苍水祠,与章太炎纪念馆为邻。
      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宁波市区也有苍水街以示纪念。



    【生平著作】



    张煌言一生仅活了四十五岁,其诗文著述甚丰,后人收辑整理名《张苍水集》。
      但此文集在清代一直被列为
    张煌言行书《诗稿》,诗写於明亡之后
    张煌言行书《诗稿》,诗写於明亡之后
    禁书,故仅有传抄稿本。直至1901年时,始有国学大师章炳麟将其排印(二卷本),附《北征录》一卷问世。
      1909年,又有国学保存会的排印本十二卷,补遗一卷,附录八卷出版。别有《四明丛书》本九卷,附录八卷传世。1959年,由中华书局对文集的诗文重加整理、校勘后,将《张苍水集》分为四编,包括《冰槎集》、《奇零草》、《采薇吟》及《北征录》;又,附录一卷,载有年谱、传略、序跋等。
      
    张煌言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其诗质朴悲壮,充分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滃州行》、《闽南行》、《岛居八首》、《冬怀八首》等诗抒情言志,表现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辞故里》2首及《放歌》、《绝命诗》,写于就义之前,饱含血泪,是传世之作。
      亦能文,较著名的有《北征录》、《上延平王书》、《奇零草序》等。

    悲***

    2018-12-07 01:43: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