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清明节古人都怎么过?(除了扫墓,还有什么?)

首页

清明节古人都怎么过?(除了扫墓,还有什么?)

清明节古人都怎么过?(除了扫墓,还有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6-15 15:35:32
  •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的融入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即天下禁火、只吃冷食,其在后世发展中逐渐融合扫墓、踏青等习俗,且尤以扫墓为重。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最盛,据《汉书》记载,西汉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通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上坟扫墓等仪式也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彼时诗人们关于这几天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后来,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而后,寒食与清明就渐渐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乃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题是“悼念亡人”和“祭祀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明,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
      后来,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其中,“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古时,每逢此节,纸店里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亡人的名讳;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亦可做主牌用。
      包袱里装着冥钱、衣物,表达着对亡人的思念和照顾。 清明节期间大多气氛消沉悲穆,容易引人胸中郁结,故而人们常常借酒消愁,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言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可想而知。 酒可浇愁亦能洗悲,中华民族以孝为先、至情闻名,如此时节忆起亡故的亲人怎会不心怀感伤、黯然落泪?胸中有郁结,唯有寄情于酒,希望醉了,就暂且忘了伤痛,故而古人常常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另外,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同过,而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暖身,这也是清明饮酒的一个重要原因。前面提过,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但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火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
      寒食节间,家家要禁烟火三日,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于是,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 清明节祭祖,酒是一定少不了的。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并将杯中酒缓缓倒于地面以敬亡人。
      吃午饭时得在家中备上上坟酒,上坟酒是全家在家举行祭祀仪式,饭桌上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表达着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缅怀。 随着时代更替,在宋朝时,清明饮酒开始与郊游相关。那时,每至清明,人们常常借扫墓之机,携带酒食春游,名曰踏青。
      据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那时“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在开封城外郊区,更是“四野如市”,人们群聚在树下或园亭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在美酒佳肴的滋润下,尽情游玩,是颇富情趣的。

    燕***

    2019-06-15 15:35:32

  • 2019-06-11 11:48:59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林***

    2019-06-11 11:48: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