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会飞的蚂蚁蛰了有事吗

首页

会飞的蚂蚁蛰了有事吗

请问一下在北京这种会飞的蚂蚁有毒吗?蛰了有事吗?权威一点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09 01:23:25
  •   如果很严重,一定要去医院看医生,有些昆虫的毒性是非常致命的。
    有些人会对昆虫分泌的毒液过敏,一些过敏反应如果严重的话也很危险。
    我的一个朋友被葫芦蜂蜇了,没多一会儿就晕了,幸亏送医院及时。
    从网站上看到的一些常见昆虫咬伤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蚂蚁咬伤的症状及处理办法】
      1。
      被叮咬后的症状
      皮肤上有很小的红色鼓包,有疼痛感。一两个小时后鼓包通常变成水疱。
      2。快速处理方法
      把冰袋放在被咬地方,冷敷半小时,可以减轻疼痛感。冰袋每十分钟换一次,然后涂上卢甘石液,有消毒止痒的作用。
      
      3。预防方法
      在家里要经常检查地板或其他木质家具是否有红蚂蚁。
    【臭虫蚤叮咬临床表现】
    常常出现瘀点,继而出现红斑、风团,偶有水疱。皮疹多成群发生,一般好发于下肢及腹部。
      常奇痒难忍。
    【隐翅虫】
       隐翅虫属昆虫纲,鞘翅目,其中毒隐翅虫为一种黑色蚁形小甲虫,体长0。6~0。8cm。平时常栖息于田野草木间,夜间喜围绕灯光飞翔,叮咬人畜。隐翅虫没有毒腺体,但虫体内有一种毒素,当虫在人体皮肤停留时不引起皮炎,而只是在被打碎或压碎,使虫体内所含一种强酸性毒汁(pH1~2)接触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炎反应。
      反应的轻重与接触毒汁的量有关。所以本病是由于人自觉或不自觉拍打停留在皮肤上的隐翅虫而引起的。
      一、临床表现
      多见于夏季,多数为夜间灯光下工作者。皮损好发于脸、颈及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初起时为丘疹,红斑,常很快形成条状或斑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疱疹或脓疱疹,排列成条状,单一或多条,长短及方向不一,一般长约3~10cm,状如鞭子抽打样。
      在条状皮损附近也可出现丘疹及疱疹。局部有搔痒、灼热感及疼痛。附近淋巴结可肿大。约1周左右戏肿渐消退、脱屑,留下色素沉着。
      二、治疗
      最初应立即用肥皂水或10%氨水清洗。红肿处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有继发感染则选用抗生素。
      
    【蜜蜂,马蜂,黄色胡蜂,大黄蜂,蚂蚁】
    螫刺昆虫属昆虫纲中的膜翅目,有两个主要亚群:蜜蜂科(蜜蜂,野蜂)和黄蜂科(马蜂,黄色胡蜂,蚂蚁)。火蚁是膜翅目中的无翼昆虫。蜜蜂科很温顺,若不激惹一般不螫刺人。
      蜜蜂的螫刺有多个螫针,螫刺后螫针一般脱离虫体。蜜蜂科的毒液含有磷脂酶A2 ,透明质酸酶,蜂毒明肽,蜂毒肽,激肽。黄蜂科的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和一种称为抗原5的蛋白。黄色胡蜂是引起变态反应的主要原因。
        人平均每磅体重可忍受10次螫刺;成人平均能忍受>1000次,而儿童螫刺500次即可致死。
      但对过敏者,1次螫刺就可引起致死的变态反应。螫刺引起的死亡比毒蛇咬伤引起的死亡高3~4倍。经50~100次螫刺后可产生对毒液成分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与变态反应相似。
        非洲蜜蜂(又称杀手蜜蜂)是由南美洲移到美国南方某些州的蜜蜂,该蜂的攻击性较强。
      其毒液的毒力虽然不比其他蜜蜂强,但它们成群攻击人体而可引起严重反应。
        火蚁的毒液有溶血,溶解细胞,抗微生物和杀虫的特性。有3或4种小分子量蛋白组分可引起变态反应。通常螫后立即出现疼痛,并发生荨麻疹样风团和耀斑样病损,一般在45分钟内消退,但可形成无菌性脓疱,并在30~70小时内破溃。
      有时病变区被感染而可导致脓毒症。有的病人只有水肿,红斑和瘙痒性病变,而不发生脓疱。火蚁常常定位在被其叮咬者的某个部位,沿叮咬创口作弓形转动反复螫刺,结果形成特征性的部分被红色"螫刺线"(sting line)围绕的中央叮咬伤。火蚁螫刺所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1%。
      单神经炎和
    癫痫发作
    曾有过报道。
        治疗
        很多膜翅目昆虫的螫针可留在皮肤内,因此不必考虑何种方法,应将螫针尽快清除。将冰块置于螫刺部位可减轻疼痛;阿司匹林每4小时给650mg以及应用H1 阻滞剂是有帮助的。
      已知对这种螫刺过敏的人到流行区去的时候,应备带一个预先装有肾上腺素的针筒的药包。抗组胺药物有助于减少荨麻疹和血管水肿。有严重过敏症状的病人,毒液皮试结果阳性的病人和随后有遭受螫刺危险的人,不论年龄和过敏发生的时间,均应接受免疫治疗。蚁毒免疫疗法对预防危险人群以后发生过敏反应十分有效。
      经2年治疗后,复发性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可从50%降到10%,经3~5年治疗后,降至2%。妊娠期间进行蚁毒免疫疗法似乎也是安全的。此外还可用单剂蚁毒疗法进行脱敏。初次免疫疗法后,维持剂量需用5年。

    l***

    2018-10-09 01:23: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