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君子之交淡若水”与“血浓于水”两者在儒学的逻辑框架内是如何进行调和的?

首页

“君子之交淡若水”与“血浓于水”两者在儒学的逻辑框架内是如何进行调和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与“血浓于水”两者在儒学的逻辑框架内是如何进行调和的?“君子之交淡若水”与“血浓于水”两者在儒学的逻辑框架内是如何进行调和的?“君子之交淡若水”与“血浓于水”两者在儒学的逻辑框架内是如何进行调和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1-21 22:46:15
          挺有趣的题,没人答的话我可越俎代庖了哈。
        虽然题出的不是很严谨,但看得出楼主对儒学还是颇有研究和心得的。
        首先我得澄清一下,“血浓于水”这词并不是儒家的说法,甚至不是中国的成语,这是一句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中译文,典故出自Walter Scott爵士的小说《Guy Mannering》,时间是1815年。
      中国也就近几年才开始流行这句话,最早何时在中文出现我没考证,但肯定在古文里是找不到的。所以,现在有不少人把它当成中国古话,是完全没道理的。 但是,这句西方谚语确实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意识,这也正是许多人误以为它是中国谚语的原因。
      诚如楼主所言,儒家逻辑框架里,或者说价值体系甚至社会结构里,血缘关系确实是一大基础(宗法制嘛),并且亲人间的关系无论在法律和道理上都在高于普通人关系的规定,即“血浓于水”。比如“孝”这个重要内容,显然是建立在“血浓于水”基础上的。孔子甚至明显明确提出“亲亲相隐”的道德准则,即使老爸偷了人家的羊,当儿子的也应该隐瞒而不是去举报,此为直也。
      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的中华法系里也明确认可和鼓励这种“血浓于水”的思想,因此自汉以降,历代司法都白纸黑字地载明“亲亲得相首匿”的内容,熟悉中国司法史的朋友得知道这个。所以,我还没发现其它文明和思想体系像中国和儒家体系这样强调“血浓于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是儒家学说里关于朋友间价值观的论述,不好拿来与亲人间价值观硬比。
      不过从孔子的说法确实可以看出,儒家认为朋友间的关系本来就应该远比血缘关系疏远,如朋友像亲人一样亲密,那就不正常了。所以我甚至可以把他原话篡改成“君子之交淡若水,亲人关系甘若醴”,虽然讲的是另一回事,但想必夫子一定会击掌赞同。所以,“君子之交淡若水”与“血浓于水”两者在儒家学说里并不矛盾,两者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与朋友保持正常的距离,与亲人越亲越好,两者就能在儒家逻辑框架里和谐了,你就内圣外王了。
       真正麻烦的是,中国也有“大义灭亲”这句话。这个典故出自左传,也是儒家高度认可的经典。而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血浓于水”与“大义灭亲”这两个直接矛盾的同样关于血缘关系的价值观怎么在儒家逻辑框架内结合,是让后世儒家费尽心机的问题。搁西方就非此即彼了,也就中国人能应付。
      所以后来形成的习惯是,晚辈一定要根据“血浓于水”的原则对长辈孝,要亲亲相隐,但长辈则不妨对晚辈“大义灭亲”。 总之我觉得,此题讲的不是同一价值体系里的问题,而且使用了“血浓于水”这一西方而非儒家说法,这是欠科学的地方。但确实触及了儒家关于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价值观问题。
      如换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之间如果协调的问题,那足以让你写篇博士论文了。

    我***

    2010-01-21 22:46:1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