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这个小孩怎么了

首页

这个小孩怎么了

我家的孩子今年快4岁了 他学字还是比较快 你告诉他1两遍他能学会 但是你问他要不要他就不会回答 问他是不是他也不会回答 他连拉大便也不会喊 也很少跟别的小朋友玩 我们去过省儿童医院看过 医生说是自闭证 但省湘雅专家医生说他绝不是 请问谁有好的建议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9-04-13 14:52:46
  • 带孩子去医院看,不知道你是否上班,如果像我这样不上班在家带孩子,最好长带孩子出去玩,找一些孩子多的地方玩

    1***

    2009-04-13 14:52:46

  • 2009-04-10 01:46:58
  •   我在电视上有看见过这一类的,不知道是不是你,其实你那孩子还好!有的连学都有困难,不过这就是病了,每个人都有一个过程:首先是看懂这个世界,然后是模仿,在往后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意识空间,去判断世间的善恶美丑,在然后是自己的家业的组建,修身的世界如同整个国家的机器编制,这在中国的传统医学理念之中说“治国如治身”
    在这一个过程中第一阶段决定了他是否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的,连一开始就无法看到这个世界的,佛主会让他魂归故里的,不配在世界上存活,除非用医学手段让他看得见这个世界的;二是模仿,如果模仿上出了问题那也是一大缺失,会得智力水平底下的毛病;第三,就是你这孩子了,你只是让他意识到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你如果换一种手段让他学会什么才是“世间的善恶美丑”,让他用自己所学的词汇量或行为语言来表达“世间的善恶美丑”,那他就过了这一关,而自己的家业的组建是证明自己治家的本领,然后是安天下的本事,国家治理得好,就是让更多有家有事业的人过得更加美好,修身就是一本大词典,当你拥有如来真神的智慧那你只是普度世间的难关,当你拥有主宰国库的权利,那你就是普度你国度的臣民苦难的难关,当你双重都有的时候那你是安天下的君王。
      

    新***

    2009-04-10 01:46:58

  • 2009-04-04 20:10:58
  • 最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到各大医院去确诊,千万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依***

    2009-04-04 20:10:58

  • 2009-04-04 16:46:05
  • 他会叫爸爸妈妈吗?

    瑶***

    2009-04-04 16:46:05

  • 2009-04-03 17:20:07
  •   短暂、偶尔的吸吮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大多数孩子在3岁半的时候可以被说服,不再吸吮,但据调查,在5岁儿童中,仍有13。1%的孩子存在吸吮行为,还有的孩子到十三四岁还会有这种习惯。
      长时间吸吮手指或脚趾可因局部刺激而使手指、脚趾变粗、变大,影响美观和精细动作;吸吮口唇则可能引起口唇变形,影响美观,严重时可导致上、下牙槽咬合不良,进而影响咀嚼和饮食功能;同时,吸吮还可能造成寄生虫感染。
         幼儿产生这些吸吮行为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是由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忽视幼儿的饥饿、饮食等需求,没有及时哺育,以至幼儿将手指等作为进食对象而吸吮;   另一方面,幼儿探索外界主要用嘴,如果过早地给孩子棒状、条状的玩具,孩子容易体验到玩具与手指有类似的作用。
      拿开玩具后,他就可能以吸吮手指等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再有,在婴、幼儿并无睡意而让其躺着待睡时,孩子最方便的玩法就是吸吮口唇、手指、被角、毛巾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睡眠习惯。   当孩子感到疲劳、无聊、受挫或紧张时,他的吸吮的频率会更高。
      您的孩子就可能存在睡眠习惯的问题。   针对引起不适当的吸吮行为的不同原因,作为家长或照顾者可根据幼儿身心发育规律教育其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   如果孩子因为饥饿而哭闹,要及时喂食,不要忽视孩子的生理需求;在睡眠时,避免让孩子过早上床待睡,而要让孩子有睡意时才上床,一上床就睡着;用更有趣的能发声、发光的电动玩具来代替棒状、条状的玩具。
      如果孩子吸吮时间较长,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改变吸吮,可采用局部涂抹酸味剂或苦味剂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叫厌恶治疗。酸味剂可用醋、柠檬汁;苦味剂可用黄连素液、猪胆囊浸泡液等涂于手指或口唇上。但要注意,不要用辣椒水等刺激物,以免孩子在揉眼、摸脸时造成伤害。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厌恶治疗后都能克服这类不良的吸吮行为,不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避免在众人面前嘲笑、斥责孩子,损伤他的自尊心。您可以鼓励女儿树立信心,帮助她转移注意力,找些更有意义的事做。如果孩子已经存在牙齿咬合不良的情况,要及时去口腔科医师处进行矫正。
      如果有寄生虫感染的,则在医生的指导下驱虫。   只要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不良的吸吮行为是可以消除的,而且预后良好。如有需要,欢迎前来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有关儿童心理卫生的问题。 。

    1***

    2009-04-03 17:20:07

  • 2009-04-03 01:17:12
  • 小孩会说话吗,要是会说但不愿意说,那可能是自闭症,要去大医院检查一下,再好好治疗。

    1***

    2009-04-03 01:17:12

  • 2009-04-02 22:35:12
  •   参考一下:
    少儿的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不开口说话,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较弱等等,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向。
      据专家的解释,这种病病因不明,无从知晓,它既不是先天的,也和后天的教育无关,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应该说这是一个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过去也有,但相对现在而言较少。仅有万分之五的发病率。 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
       自闭症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三岁前会出现的基本特征有下列三方面: (一)社交发展方面: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二)沟通方面: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 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此外,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也有可能有下列相关的特征: (1)感知模式: 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 对冷,热,痛楚的反应很弱,所以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 会不断转动身体或用异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种感官刺激中。
       (2)发展方面: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 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而且发展过程和一般儿童有差别。 (3)情绪及行为方面: 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所以比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
       (4)生活习惯: 会抗拒某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成严重的偏食行为; 会有难以入睡的情况。 (5)强项和兴趣: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 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的表现。 (6)社交方面: 甚少与别人有目光接触,也不会注意别人的表情和情绪变化,更难从别人的言语,行为推断别人的想法,意愿和意图或理解别人的感受。
       有时候会有不恰当的情感表现和社交行为,例如在别人不开心时大笑,在某些场合说些不恰当的话,或未能与人分享快乐。 自闭症的主要症状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自闭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
      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
      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

    j***

    2009-04-02 22:35:1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