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能第一个回答上山西戏曲剧种?

首页

谁能第一个回答上山西戏曲剧种?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5-03 22:22:44
    怀疑和提问者gaoxing982001有作弊行为,请看提问时间、回答时间,以及被采纳情况即知: 

    青***

    2005-05-03 22:22:44

  • 2005-04-30 10:14:44
          
        山西?蚯?
        山西?蚯?術,以其悠久的?v史,豐富的?》N,居全?孜弧I轿鞯胤?》N多
    達54??,?兹?牧种弧?
        山西地方?》N中的“大?颉保侨朔Q“山西四大梆子”的蒲? ?x? ⒈甭钒?
    子和上黨梆子。
      其中蒲? ?x? ⒈甭钒鹱油?枝,一脈相承,皆?榘鹱勇?腔的 正宗。早先,?o?元雜? ⒛?蛭倪?是昆、弋、海、餘四大?腔,在唱腔曲體的結 ??上,都?凫堕L短句式的“?曲體”?》N,唯?梆子?虻那w結??是有史以?硎?? 的“?删涫健薄鞍迩惑w”?》N,而且,由於在全???》N中產生最早,梆子?虻? ??世,就成?橹?迩惑w?》N的一大??舉。
       與“四大梆子”相?Χ裕T多山西地方小?颍?t似繁花錦簇,更顯瑰?多 姿。 上黨落子和?x南眉?簦切?》N中的大? G罢咴挫逗颖蔽浒玻嵴呓??西 眉、?舳h??恚?百年流?鳎言谏轿骷?根落?簟? ?V泛流?鸯渡轿鞲鞯氐难砀?颍_16種之多。
      它??是由農村?鞒男∏?骸⒏? 舞等踩街秧歌演?而?怼C窀梵w的有“?x中秧歌”、“太原秧歌”、“沁源秧 歌”;板腔體的有“?仃P秧歌”、“襄垣秧歌”、“武鄉秧歌”;絲弦伴奏的有 “繁峙秧歌”;清唱的有“介休?职逖砀琛薄? “碗碗腔”?》N地因地域不同而風?迥?,如“曲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至於地方性的其它小?颍伺_、小花?颉⒎敝疟谋摹⑺:?骸ⅧP臺小?颉⒏蝮? 翁、拉活?颉⑻?颉⒑?|?腔、上黨皮簧等等,更是品種繁多,不?倜杜e。 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這本?硎遣焕?l件,然而,恰恰因此,山西也保留了 許多古老?》N。
      如?x北的“??颉薄⒂址Q“??”;?x南的“?鼓雜?颉保?x?|南的 “?ψ?颉薄_@???]有唱腔曲調,尚?凫丁耙髡b體”??。c古代村社故事社火相 近,仍保留了“竹竿子”表演形?B的村社百?蝻L貌。 。

    红***

    2005-04-30 10:14:44

其他答案

    2005-04-30 10:48:55
  • 答的太多,看着急

    z***

    2005-04-30 10:48:55

  • 2005-04-30 10:14:21
  •   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通过博采众长,再加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或"晋剧"。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堪称“戏曲摇篮”。
      早在汉代,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晋南)。如临汾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至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至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
      据《录鬼簿》等典籍记载,山西的北杂剧早期作家有狄君厚(平阳)、孔文卿(平阳)、赵公辅(平阳)、于伯渊(平阳)、石君宝(平阳)、李潜夫(新绛)、乔梦符(太原)、吴昌龄(大同)、白仁甫(河曲)、郑光祖(襄陵)等十多人。据《元史类编》载,伟大的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也是山西(解州)人。
      《元史太宗纪》、《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还记载说在当时的晋南,村村有庙,有庙又必有戏台。象稷山南阳村里有九座戏台,蒲县东岳庙的三座成品字形戏台至今犹在。在元延佑六年的《重修照应王庙之碑》上,记述着当时群众在广胜寺观戏的情景:“每当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相与娱乐数日,极其厌,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
      此则习以为常。”由此可见元代山西戏曲艺术是极其发达的。   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特别是处于换板式样的需要而加入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这就是山西“四大梆子”的来历。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西巡至洪洞,曾观看过梆子戏。五年后,名著《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在《平阳竹枝词》中生动地描述了梆子戏(群众也称“乱弹”)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乱弹曾博翠花看,不到歌筵翠花看。最爱葵娃行小步,(俞毛)觎一片是邯郸。
      秦声秦态最迷离,屈九风骚供奉知。莫惜春灯连夜照,相逢怕到落花时。   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通过博采众长,再加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或"晋剧"。
         晋剧唱腔优美,板式丰富,音域开阔。还有它许多独到的演技,也都是其他剧种所少见的。正因为此,晋剧在近几年声誉日高。   晋剧艺术,代代相传,人才济济,早期的晋剧优伶,风靡遐迩,解放后,经过晋剧大艺术家丁果仙以及牛桂英、程玉英等一代名流的努力,把晋剧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近些年,晋剧艺术更臻完美,一批又一批晋剧新秀脱颖而出。比如王爱爱,她的唱腔技艺是大大突破前人,现在已被专家们肯定为‘爱爱腔“。王爱爱不仅唱功笃厚,而且善于利用音调的回环宕迭,抑扬顿挫,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   与此同时,在表演上使晋剧艺术别开生面的,要数田桂兰了。
      她的表演,乐则足以使人开怀,悲则定能催人泪下,她超群的舞姿,绰约利落,静则如水上青莲,动则飘飘欲仙,一付水袖,万般深情,浑身是戏,得心应手。因此,她于一九八六年在北京荣获全国第四届《戏剧报》梅花奖,为晋剧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增加光彩。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也是山西省境内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剧种。
      晋剧,主要流行于 山西中部地区。现在,这个剧种的扩散面、流传面已到山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 甘肃省的部分地区。中路梆子因活动范围广泛,又被称为上西梆子。这个剧种,约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以晋 中一带的秧歌为主,并直接受蒲剧的影响,吸收蒲剧的音乐旋律,逐渐演变而成。
       晋剧,盛行于清代咸丰年间,过去,这个剧种的演员多系蒲州人,即便不是蒲州籍的,演戏也得说“蒲白”。 后来,逐渐根据晋中地区广大人民的喜好,吸收了当地各种艺术的长处,经过许多戏曲艺人的丰富和发展,才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路梆子。
       清代末年,一些享有盛名的演出班社,曾先后多次赴京、津、内蒙等地活动,在演出程式上又受到京、昆等 剧种的影响,曾经涌现出了不少名艺人。近百年来,晋剧前辈艺人“三盏灯”、“万人迷”、“毛毛旦”、“ 三儿生”、“说书红”、“狮子黑”等,在唱腔和做派上,都有新的创造。
      后来,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 郭凤英、冀美莲等人,又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使中路梆子的唱腔、表演越发具备了梆子 腔的激越粗犷的特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少艺人参加中路梆子这种戏曲形式反映现实斗争。晋绥地区的大部分剧社都是 唱中路梆子的。
      如七月剧社、吕梁剧社、雁门剧社等。七月剧社,曾随解放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 行过较长时间的演出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晋剧坚持为工农兵服务,坚持推陈出新,使晋剧艺术不断发展、不断繁荣。现在,活跃在山 西戏剧舞台上的晋剧演出团体已有数十个,晋剧的传统剧目有:《打金枝》、《蝴蝶杯》、《明公断》、《凤 仪亭》、《回龙阁》等四百个以上。
      如今,活跃在晋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马玉楼、田桂兰、郭彩萍 等人。 摘自《山西民俗达观》 蒲 剧 蒲剧,也叫蒲州梆子,起源于今日山西南部的蒲州。
      也有人称之为“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更是山西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蒲剧的源流,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据传说与陕西的同州梆子同源于“挠 挠戏”。但是有一点,蒲剧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晋南地区,现在已经发现了许多中国古代戏剧活动的遗迹,尤其是 金、元时代的舞台及演出戏剧的壁画艺术,都说明了晋南地区在元代以前,戏剧演出就已经很兴盛了。
       蒲剧与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可以说是同根异枝,后面的三种剧种,都曾受到过蒲剧的影响,有些,则是 在蒲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蒲剧的特点是善于表现慷慨激昂、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近百年来, 蒲剧舞台上有杨 老六、孙广盛、王存才、景留根、曹福海等著名演员出现。
      后来,又有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 张庆奎、王秀兰 等著名演员在蒲剧舞台上享有盛名,使蒲剧在晋、豫、陕、甘、宁等部分地区,甚为流行。在演唱与演奏风格上,吸 收了秦腔的不少优长,使蒲剧大大地向前跨进了一步。 如今,蒲剧除去著名的老演员以外,新秀不断涌现,任跟心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被授予表演艺术家的称号 。
      《窦娥冤》已被拍成电影戏曲片。 摘自《山西民俗达观》 北 路 梆 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著名剧种之一。
      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北部南起十岭关、北至雁门关的忻州、 代州一带,后来,又流传于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北路梆子,据传是由蒲剧发展演变而来的。北路梆子的 演员,过去都系蒲州人,道白也说“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
      直到现在,北路梆 子老艺人中还有“北路梆子学在蒲州、红火在崞县、忻县、东西两口”的说法。 北路梆子的形成虽和蒲剧关系密切,但北路梆子的剧目内容、表演手法、音乐旋律与蒲剧却大不相同。北路梆子 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成了一种高亢激越的腔调,表演中强悍有力,而且音乐节奏慷慨,表现了晋西北人民的 性格特征。
      抗日战争期间,北路梆子因受日本侵略军的摧残而中断,在北路梆子历史上,形成了一段特殊的空白。 许多北路梆子艺人被迫转业或被残害。名艺人十三旦等,全家在当时的崞县被杀害。名艺人贾桂林隐姓埋名做了家 庭妇女,九岁红高玉贵赶了大车,也有一些艺人改唱了中路梆子,使北路梆子濒于灭顶的危险境地。
       一九五四年,在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时,党和政府才方请脱离舞台生活十八年之久的名艺人“小电灯”贾桂林 ,名艺人“九岁红”高玉贵重返舞台,重新组织了北路梆子剧团,使北路梆子在中断了十余年后得以复活,获得了 新的生命。如今,在晋西北一带,北路梆子作为主要剧种流传,发展,成为这一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扎根于 这里的城乡。
      北路梆子《金水桥》已拍成彩色电影戏曲片。 摘自《山西民俗达观》 上 党 梆 子 上党梆子,因发源于“上党郡”而得名。
      这个梆子戏,是晋东南地区的主要剧种。当地人称上党梆子为“大戏” ,而把上党落子称为“小戏”。也有人把上党梆子称为“东路戏”或“上党宫调”。 相传,上党梆子最早的一个戏班叫“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 戏曲。
      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叫为“鸣凤 班”。清代道光年间,上党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党梆子特有的风 格、旋律,并培养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员。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成为上党梆子的极盛时期。后来,逐渐有些名艺人 出现。其中,段二淼、郭金顺、金疙瘩是这个剧种在这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 上党地区,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只流传于山西东南部的十几个县境内。由于这个剧种活动地 域的局限性,就形成了它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上党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 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 摘自《山西民俗达观》 太 谷 秧 歌 太谷秧歌剧,也称为祁太秧歌,起源于太谷的民间小戏,流行于晋中地区及太原附近的清徐县、交城县、文水县等 地。
      秧歌,应是插秧季节的歌,在这里, 应解为农村伴随农事活动在民间传唱的民间小调。 当时,有“闹秧歌”之 说,后来,把舞蹈、说唱、表演、道白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秧歌剧”,人们称之为“地秧歌”、“过街秧歌”。 这种小戏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成为“秧歌剧”,成为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而且向着小戏的 戏剧化方向发展,有了简单的情节。
      在清代光绪年间,太谷秧歌走上了舞台,当时演出的《翠屏山》、《吃瓜》、 《杀嫂》、《当板箱》、《卖绒花》、《卖元宵》等,都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 当时的戏班,以“风搅雪” 班、“锦梨园”班最为著名。抗日战争期间,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剧社,开始用太谷秧歌的曲调编演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这一戏剧之花得到新生,当时的榆次专员公署曾经组织太谷、祁县、运城、 文水的老艺人 建立了“祁太秧歌研改社”,改编、演出了一批传统的剧目。一九五五年,晋中地区集中老艺人成立了秧歌剧团,十 五年之后,太谷县又成立了“太谷秧歌剧团”,使这一剧种有了新的活力。
       摘自《山西民俗大观》 左 权 小 花 戏 流行在山西东南的左权县境内,是这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
      左权小花戏,起源于正月十五“闹红火”中 的“文社火”。“文社火”中的两个小男孩,装扮成剧中人物穿上衣衫裤,跟在社火后面扭、唱,由此开始了小花 戏的雏形。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观灯》、《铲菜》等边歌边舞的地方小戏。一九二一年以后,又出现了有各种角 色的《打樱桃》节目。
       一九三七年后,左权县作为我方根据地,当时借着这一种文艺形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抗日,对左权小花戏进 行了利用、改造、提高。左权县的各级政权都以“小花戏”的名字成为一种固定的文艺活动形式。后来,像《小放 牛》、《上冬学》、《回娘家》、《四季忙》等剧目,成为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左权将军 牺牲后,辽县更名为“左权”县,小花戏在老解放区就更有了生命力,直到今日。 摘自《山西民俗大观》 万 荣 花 鼓 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
      同时,万荣花鼓也在晋南地区的河津、浮山、稷 山、翼城、闻喜等境流传。由于涉及地区广,被人们称为晋南花鼓。 相传,“万荣花鼓”的祖籍在安徽凤阳。凤阳人于明朝初年外出逃荒卖艺,才把“花鼓”传入万荣。在万荣,经 过当地劳动人民的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搬上了舞台。
       “万荣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健美,感情豪放。“花鼓”中,鼓的表演分成高鼓(胸鼓)、低鼓(腰鼓)、 多 鼓(一人身上带六只或七只鼓,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花鼓的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 鼓点主 要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
       “万荣花鼓”的敲鼓动作灵活多变,大动作中又有许多小动作。比如小点头、勾捶、拐捶等,紧打紧收。而且,花 鼓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多用“枣心”、“白菜卷心”、“龙摆尾”、“连环套”等,原地跳时,多用“吸腿单跳 步”左右勾脚等。 “万荣花鼓”曾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受到周恩来、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与好评。
       摘自《山西民俗大观》 二 人 台 “二人台”,产生并流行于山西北部河曲县、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一种活泼、欢快、表演形式简便易行的地方戏 曲。
      二人台,在大同市、雁北地区颇为流行,在华北地区也很有影响。 二人台兴起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二人台植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丰厚土壤之中,所以,它的 内容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情趣。 二人台音乐旋律高亢粗犷,曲调起伏跌宕,音调相声主实、自然、活泼、动听,乡土气息浓郁,很受当地群众和 省内各界人士的喜爱。
      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以横笛、四胡、扬琴、四块瓦为主,在这几件乐器配音后,就形成了很有 特色的韵味无穷的戏曲音乐。 二人台的优秀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打樱桃》、《挑菜》、《卖碗》等。二人台剧种虽老,但却充满了青春 的活力,近年来,二人台已在山西北部与中部地区风靡一时。
       摘自《山西民俗大观》 晋 南 迷 糊 晋南迷胡,也名“曲子”,“清曲”。
      流行于临猗县、运城市、永济县、万荣县等二十余县。 迷胡戏,相传是晋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也有传说是清代从陕西传人,受到蒲州梆子的影响,又吸收当地 民歌,由地摊子说唱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迷胡戏,曾经在清代道光年间演出过《卖布》、《刘秀走南洋》、《拾万金》、《三进土》、《古城会 》等十余出折子戏。
      影响甚大。 清代光绪年间,赵连城等民间艺人组织职业班社,吸收了蒲州梆子的帽翅、水袖、手帕技巧和间板、滚白、流水 等板式,取长补短,出现了一批艺人,甚至“敢于和蒲州梆子抗衡”。 抗日战争中,开始出现了反映现代生活的节目《查路条》。
      而且民众剧团演出了《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 剧目,为以后迷胡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四九年以后,临猗县、晋南地区的迷胡专业剧团成立,培养出了程根虎、卫本善等一大批演员,演出了一大 批剧目。 晋南迷胡戏的唱腔属曲牌体,素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
      历年搜集整理大小调二百多个,代表性的大调 有《金钱》,小调有《岗调》。在表现沉痛、悲哀的感情时用《西京》、《哭纱窗》等。表现活泼、欢快气氛时用 《割韭菜》、《剪花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时用《十里墩》、《戏秋千》等。表现急躁、紧张情绪时多用《 紧述》等。
      表现说理、规劝时多用《琵琶调》、《勾调》等。描写景色时多用《四平》、《一串铃》等。 迷胡戏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为主。琵琶、扬琴、柳琴、阮及唢呐、海笛、闷子、横箫等辅 之。五十年代以后,加了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已发展到十多种,有板鼓、字板、梆子、碰铃、大小云锣、堂鼓 、定音鼓等。
       传统剧目大多是三小戏,已有《张连卖布》等戏一百八十余出。而且,《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已被拍摄成 为电影戏曲艺术片。   。

    海***

    2005-04-30 10:14:2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娱乐休闲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