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区域地理教案(合集15篇)

区域地理教案(合集15篇)

z*** 23-02-24 教案

区域地理教案(1)

【教学思想设计】

主体地理思想——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国土整治范畴,对一个地区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先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点事件的“现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Ⅰ”和“必修Ⅱ”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Ⅲ”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Ⅲ”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其中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是在前三节基础上的递进、深化。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第一部分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所以与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课时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个模块。根据与学生生活的贴切程度和参考鲁教、人教版教材,本节课创造性利用教材,选取“西气东输”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虽通过不同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

从心里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合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线;学会分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学会分析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知识的迁移。此前提是学生必须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定为难点)

【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讲授、解释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西气东输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材料准备和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西气东输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程状况以及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的影响等。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广西)

[教师讲述] 西气东输已经进入广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们将会深切感受到这种国家大型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大型工程就叫做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并且以西气东输为例。

[目标展示] 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哪些?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出示图片] 教材27页,图1-22“我国西气东输路线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结合我国行政区图,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终点、途经行政区、所经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师归纳]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并对阐述不清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并板书。

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图文,并从中提取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中国行政区图、地形图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的原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

“西气

东输”概况


区域地理教案(2)

使学生熟悉有关西气东输的具体知识,同时明确管道运输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共性及其特殊性,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板书] 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2.项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二、西气东输:组成、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西气

东输”

的原因

[视频播放]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原因)

[出示图片] 图片1“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图片2“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图片3“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片4“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

[小组分内容合作探究]

(1)结合图片1、2,讨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第一组学生完成)

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最后一章的第一节,和后一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起说明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必修的总结。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必修三为区域地理,每个区域都是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和开发,必须要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理论知识。而本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是必修三的总结。要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须要对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知识做了解。学生以前所学的自然、人文知识及区域知识,在这一节中能得到综合的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在必修三中有一条主线,就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区域发展,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课标理解

“新课标”: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这一“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资源跨区域调整的必然性

②理解西气东输的三方面原因

③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我国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德育目标

①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②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与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①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②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③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介绍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理论性较强。涉及区域的相关内容,学习时要联系区域的相关知识及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东西几乎跨越了我国的整个大陆,涉及的省区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从西到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准备在学习本节前,先让学生复习初中的我国新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疆的资源优势及经济状况,以及我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及资源状况。本节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先自主的探究问题,通过观察图像、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必修三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了大量的案例,我们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个人体验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交流。指导分析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通过对比分析、延伸分析等方法,对整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的方法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达到课标要求。

三、说教学过程

主要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一、导入的设计

[提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家里做饭用的燃气是什么吗?(天然气)

这些天然气来自哪里?(我们新疆)

那把天然气从我们新疆输送到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叫什么?(西气东输)

[追问] 西气东输是我国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个工程是什么?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提问] 四大工程中有三个工程涉及的都是资源的怎样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讲述]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会给区域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一步步导出本节课的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到非常自然,也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是如此紧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西气东输原因”学习的设计

[读图] 课本P88,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提问] ①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②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③沿途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

④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⑤沿途的景观变化如何?这种变化属于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⑥沿途有哪些生态问题?

(① 主管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全长4200千米。

② 管道运输的优点:运具和运线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好,昼夜不停。

③ 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属于西部经济带: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属于中部经济带:山西、河南、安徽

属于动部经济带:江苏、上海

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南京、上海

④ 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⑤ 自西向东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出现有规律的经度地带性变化,从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的变化。

⑥ 途中的生态问题:西段大致和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存在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区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西气东输路线示意”图,复习了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让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一概况,为后面的教学作好知识铺垫。让学生知道,西气东输工程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个大经济带,这必将给我国三大经济带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

(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根据每组的观点,作出适当的评价,以肯定为主。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西气东输的原因作适当的讲解。)

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

[展示] 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原因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展示]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讲述] 通过比较很明显,我国以煤炭为主(69%),天然气站占有量很小(2.7%)。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展示]

[讲述] 而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

[展示] 天然气的常识

[讲述] 那我国为什么一开始不开发天然气,而大量使用了煤炭呢?

[展示] 比较煤炭和天然气的优缺点

[讨论] P90“思考”题

[讲述] 我国一开始没有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开采、贮运的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而煤炭开采成本低,贮存、运输方便。而现在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及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天然气的使用量得到大规模的提升。

原因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展示]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区域地理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区域的含义;

2.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

比较的一般方法;

3.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影响。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

域可持续发展观;

2.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 课的类型 授新课

四、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案例教学法 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五、 课时安排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

(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 ,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 【板书】差异性

(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

(师)区域还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就已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

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列表比较:

三、活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补充:分析区域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分析了区域的一般特征,并且还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了怎么样去分析区域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课导入】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该区的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区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后来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为什么呀? (生)略

(师)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地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区域地理教案(5)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

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图片:两区域的生产生活图片)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

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地理环境 珠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位于23.5o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o~48o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差异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差异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生产活动 珠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工业 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的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工业,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交通运输 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区域地理教案(6)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

水稻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

活动

1.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点拨: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xx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点拨: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点拨:如果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低而不闻。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作历史悠久,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点拨: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4.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点拨:中国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相同点: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1)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点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活动

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

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2.商品率: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主要分布区

水 稻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玉 米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1)原则:

(2)目标: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区域地理教案(7)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需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从而教给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很大,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量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我国先后实施若干资源调配工程。这对我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分布、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通过比较强调天然气作为能源具有的特点,来突出它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意义。这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在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调配原因的基础上,对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具体分析和概述,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材运用大量资料,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强调西气东输不仅仅是一条输气干线,而且为沿途各省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真正体现了西气东输工程不仅实现了“东、西部双赢”,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SHAPE MERGEFORMAT

第一课时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难点: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预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

[学情预设:先让学生看“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流向图”

然后再展示“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按从世界到中国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整体直观感知资源区域流动的方向和初步感知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从资源的分布和消费来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存在着必然性)

合作探究一: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阅读材料1:

材料一教材P82图西气东输线路示意

材料二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该天然气管道将与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期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讨论与活动】

西气东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我国西部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管道沿线地势起伏较小,工程施工较容易;沿线地质较稳定,地质灾害较少;沿线多经过城市,市场消费量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



区域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油气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

教学难点:与煤炭资源相比较,天然气、水能资源具有的特点、分布和开发现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巧妙引入: 我国的四大标志性工程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了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跨区域资源调配。对于这些我国著名的资源调配工程,我们怎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它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案例,来讨论我国资源调配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二、提出问题(包括习题、材料等)主动探究: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之一。它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板书: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西气东输线路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出示下面四个题目)

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哪三部分?

管道运输有什么优点?

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建设途经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

所经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和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三个部分。

管道运输的优点: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昼夜不停运输等。

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达到上海。全长4200千米。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有:郑州、南京、上海。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有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四个;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有山西、河南、安徽三个;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有:江苏、上海两个。

该工程的西段大致与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存在的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经过新疆的绿洲,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有灌溉农业区,经过黄土高原地区,该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板书:

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和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三个部分。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的22%,但为什么却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呢?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生略。(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读图后回答。

课件展示:

课本P89图,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地理与生活的素材来为学生的讨论和探究提供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样的信息中,寻找证据,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引导读图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具体情况)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我国区域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匹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实施跨区域资源调配——西气东输势在必行。

板书: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

课件展示: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


区域地理教案(9)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需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从而教给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很大,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量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我国先后实施若干资源调配工程。这对我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分布、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通过比较强调天然气作为能源具有的特点,来突出它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意义。这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在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调配原因的基础上,对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具体分析和概述,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材运用大量资料,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强调西气东输不仅仅是一条输气干线,而且为沿途各省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真正体现了西气东输工程不仅实现了“东、西部双赢”,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SHAPE MERGEFORMAT

第一课时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难点: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预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

[学情预设:先让学生看“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流向图”

然后再展示“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按从世界到中国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整体直观感知资源区域流动的方向和初步感知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从资源的分布和消费来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存在着必然性)

合作探究一: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阅读材料1:

材料一教材P82图西气东输线路示意

材料二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该天然气管道将与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期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讨论与活动】

西气东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我国西部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管道沿线地势起伏较小,工程施工较容易;沿线地质较稳定,地质灾害较少;沿线多经过城市,市场消费量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



区域地理教案(10)

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这个时期新技术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环境质量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1、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2、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有哪些?(如: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日本九州等。)

(第2课时)

板书:二、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1、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海上交通、海洋资源<渔业、矿产、能源、空间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

(1)航海技术落后阶段:障碍、疆界、海域不被重视。

(2)航海技术发达阶段:交通通道、人口与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渐超过内陆原有经济中心地区。目前,世界上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有一半分布在沿海地带。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3)海洋开发技术进步阶段: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海洋权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解决海洋权益纷争的法律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解读图1—2—10上海港的集装箱码头)

(集装箱:货物运输中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使用集装箱,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并运送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换车船时不必从箱中取出换装,减少货物搬运次数,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包装材料和费用,有利于实现杂件货物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运输,是交通运输专业化的表现。)

(解读图1—2—12海底石油和锰结核的分布)

(石油: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以西北太平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几内亚湾、东北大西洋沿岸。锰结核:分布于深海底部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锰结核蕴藏量最丰富,占了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解读阅读材料:领海和大陆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每一个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按照本公约规定的从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的界限为止。领海海域是沿海各国领土的一部分。大陆架:沿海国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者海床上不能移动或者其躯体须与海床或者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中国在1958年9月4日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中国的大陆架最宽处达400海里。东海2/3的海底是中国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

[补充: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b)本公约有关条款规定的对下列事项的管辖权:⑴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⑵海洋科学研究;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板书:2、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岛屿对人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岛屿本身具有的自然资源、港口、旅游景观资源、周围海域的归属权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练习:选择题1、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①平坦的地形②勤劳的人民③肥沃的土壤④宽广的道路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⑦良好的习惯⑧精细的耕作⑨充分的日照⑩美丽的村庄A。①②⑤⑧⑩B。①②③④⑨C。①③⑤⑥⑨D。③⑤⑥⑦⑧

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

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海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4、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C。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下列四组城市都属于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是()A。鞍山、包头、攀枝花B。武汉、唐山、呼和浩特C。马鞍山、上海、鹤岗D。本溪、重庆、石家庄7、从地形上看,世界城市分布状况是()A。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的高原上B。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热带平原和盆地C。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D。山区基本上没有城市分布8、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以海洋为媒介进行物资、信息的交流B。在航海技术发达的阶段,沿海地区经济均高于内陆地区C。海洋资源的开发已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D。海洋中石油、锰、钴的储量比大陆丰富9、有关岛屿权益的叙述,错误的是()A。拥有国可划定12海里的领海主权B。拥有国可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C。拥有国可划定20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D。若该岛无人居住,则最先发现的国家拥有该岛主权10、有关日本工业发展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本国丰富的资源,发展钢铁工业B。利用港口优势,发展本国工业C。工业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D。在环境质量较好、知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新兴工业区


区域地理教案(11)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区域的含义;

2.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3.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

比较的一般方法;

3.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影响。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

域可持续发展观;

2.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 课的类型 授新课

四、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案例教学法 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五、 课时安排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

(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 ,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 【板书】差异性

(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

(师)区域还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就已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

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列表比较:

三、活动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补充:分析区域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区域的含义,分析了区域的一般特征,并且还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了怎么样去分析区域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课导入】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该区的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不同时期区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后来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为什么呀? (生)略

(师)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2000年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05年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2010年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区域地理教案(13)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安排】3课时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区域地理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播放影片--我们的黄土地。

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

[板书]形成--"风成说"

为更详细地了解黄土高原,请同学朗读黄土高原的材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3.矿物成分不同

4.有多层古土壤

[承转过渡]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我们从电视片和P66页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1、人为因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69页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得出结论:植被对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读P68页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

[板书]2、自然因素

[承转过渡]

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归纳得出:还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课堂小结]略

[思考题]: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

2.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人为因素

2.自然因素


区域地理教案(15)

地理教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

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臵、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六)、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位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法)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相关推荐

状语从句英语语法知识点

高三英语
比较:because,since,as和for1)because语势最强,用来说明人所不知的原因,回答why提出的问题。当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或已为人们所知,就用as或since。Ididn'tgo,be
展开详情

学生入学军训个人总结

军训专题
晚上正当我们快睡着时,突然听见一声:“集合。靠近窗边的“眼镜蛇”(带着眼镜的大哥哥)一下子就窜到床下大声的叫道》“快点,快点紧急集合”!我们感到不知所错,我穿你的鞋,你穿我的衣,情况非常糟糕,我什么也
展开详情

体会中考的作文600字

考试作文
大家好,我是一班的满荣军,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感到很荣幸,下面我就在学习方面谈一下我自己的体会想法,供大家参考。在主课方面,我做课前预习,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听课的针对性。我认真听讲,把错的题
展开详情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窗外的桂花开了又开,而你心中的桂花,永不凋零。别人都说你疯,我想,不是的,你只不过分不清一个月和六年;只不过分不清墙上的娃娃和小桂子;只不过分不清,在等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场梦。当那日你倚在门旁,当那日
展开详情

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考试作文
又一次调研测试结束了,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考出应有的水平。一个原因是从上个星期日开始扁桃体发言,喉咙痛睡不好,影响情绪。但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是自己不太会考试。比如考数学,题目做好后,我看到有两个附加题。为了
展开详情

防溺水安全知识心得体会

安全知识
春去夏来,天气又越来越热了。此时此刻,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去好溪里游泳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万一不小心摔进不知明的水域会怎样呢?你们又有没有想过,在水中如果抽筋会怎样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敲响
展开详情

《女娲造人》读后感400字范文

六年级语文
一天,我闲着没事干,便打开电脑,进入中国民间故事网。其中,有一篇故事吸引了我,这篇故事的名字叫《女娲造人》故事主要说的就是从前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女娲用五彩石补完天,然后又用五色土来造人。古老辰光,有个
展开详情

2022高三作文名人素材

高三语文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从鸡蛋
展开详情

工程试验资料员岗位职责范本(实用4篇)

考试资料
工程试验资料员岗位职责范本(1)1、负责工程项目所有图纸及相关变更资料、会议纪要等资料的管理与存档;2、监督检查项目内业资料和施工资料的编制、管理,做到完整、及时,与工程进度同步:按施工顺序进行全程督
展开详情

童话故事英语(集合18篇)

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英语(1)ManybooksmakemecrywhenIencounterthemforthefirsttime,althoughfewerthesedaysthanduringmymasca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高三年级上文科数学期中试题 对军训的个人感受 坚持不懈的故事(汇编15篇) 2022年匆匆读书笔记范文300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学常识知识点 高中生物4个必考实验(精选4篇)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 关于春天的话题作文500字 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精编6篇) 写早晨的句子(必备3篇) 昆虫记读书笔记400字 购物英语作文(优质12篇) 高一期末考试作文 关于考试的作文 草原的教学设计(精选18篇) 高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我眼中的秋天500字小学作文 2022小学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练习题 文成语(通用3篇) 新高一语文知识点重难点 被温暖照亮500字小学作文 圆锥体积教学设计(汇集19篇) 对联资料(汇总4篇) 爱的奉献优秀初中作文_初一爱的奉献500字 儒家 冬阳·童年·骆驼队读后感 土木工程开题报告(实用6篇)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八年级描写我的家乡作文 猜灯谜作文500字(集合18篇) 教师听课经验心得 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归纳(精编4篇) 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俗世奇人读后感范文800字 紧张的期末考试作文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阅读答案 可怕的考试作文 高中英语考试答题的窍门有哪些 对联小故事(汇总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案(精品8篇) 小学四年级英语背诵知识 比例教学反思(通用19篇) 我的妈妈满分作文800字 化工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丽江散文(通用10篇) 九鲤湖 计算机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搞定数学复习八大方法 2020食品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三角形的知识点总结(热门8篇) 朱自清背影阅读及答案(集锦4篇) 小学二年级理想作文范文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论语读书心得300字 母亲河话题作文 满江红教案(精品5篇) 语文同步答案(甄选17篇) 时间在流逝600字精彩作文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军训感受作文300字左右 寒假读《和时间赛跑》有感 绝境狼王读书心得 科普课件(汇集3篇) 志愿者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题练习(推荐15篇) 高一语文高效学习方法梳理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孔雀美术教案(精编16篇) 高三语文如何做笔记的方法 婚礼致辞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实用12篇) 周长的认识课件(精品6篇) 幼儿园教师转正自我鉴定模板 四年级军训的日记 关于孤独的名言(通用4篇) 关于描写我的哥哥的小学作文 青海湖阅读题答案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实用8篇) 苏教版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昆虫记的读书笔记400字 难忘的一次考试作文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作文 小学区三好学生事迹材料 芣苢教案(通用3篇) 以兴趣为话题的700字优秀作文 抖音毕业句子(集锦5篇) 成长的故事作文400(甄选16篇) 校园欺凌教育主题班会(甄选6篇) 开学第一课作文600字(合集20篇) 寒假安全教案(合集16篇) 王维诗词(推荐8篇)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版二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 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方案 弥陀寺 画风说课稿(实用17篇) 学校教师实习鉴定评语 小鹿斑比四年级读书心得 活出精彩600字四年级作文 学校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合集6篇)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必备知识点 期中考的作文300字 形体课教学计划(汇集10篇) 教师节师德演讲稿 成长中的故事作文400字(集锦3篇) 卖汤圆教案(甄选5篇) 行政管理实习报告2022年 我对于教师的职业定位 点亮心灵的灯话题作文初中优秀范文 长城教学案例(甄选5篇) 列那狐的故事读书心得范文 【热】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长篇励志故事(推荐4篇) 高一生物大题答题技巧 期末试卷分析语文(汇总16篇) 考试的作文 2022全国高考化学知识点 学生实习表现评语(汇集14篇) 分式方程练习题(汇编5篇) 生活中的幸福500字小学作文 幸福是什么 爬山虎的脚读后感500字范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目标与教材解析 小学英语学习计划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外研版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类型及注意事项 小学三年级要怎么预习语文?三年级学好语文的原则 四年级学习方法 牢记消防安全知识顺口溜 2022年淘气包马小跳读书心得500字 2022军训心得体会和感受 对微信的看法700字议论文 初三物理电学基础知识归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答题格式(集合10篇) 七年级家乡优秀作文 新时代新思想主题演讲(甄选7篇) 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Unit3(人教版) 送魏二赏析(必备5篇) 《围城》读书笔记2000字 小升初语文试题 高二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300字 暑假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高中政治必修政治生活知识点 安全知识作文 小学五年级奥数的学习方法 开学第一课板报(汇总11篇) 七年级我的理想作文范文 第一声喝彩阅读题答案 二年级的暑假优秀作文 期末考试感想作文 珍惜青春650字优秀范文 天职阅读答案(汇总5篇) 暑期兼职社会实践心得1000字 费城故事(推荐9篇) 职场励志小故事正能量故事(集锦9篇)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合集9篇) 高中生物考点整理归纳 平凡人生800字优秀范文 2022高一英语作文 社会实践村委会心得体会 大学生军训个人鉴定200字范文 初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 《可贵的沉默》读后感作文 教师节感想 敬老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有关中考作文600字 宝宝有礼貌教案(汇编5篇) 母亲河范文700字 初一地理单元知识点 高中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孔乙己续编范文 小学语文毕业摸拟试题 季羡林怀念母亲读后感 曾国藩传的读书笔记 八年级英语短文填空 激励人的句子(优质15篇) 计算机实习日记例文 会计实践心得体会 我们都来跳一跳教案(汇总3篇) 四年级期中考试的反思作文400字 人教版等腰三角形说课稿(合集3篇) 水晶头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小熊过桥音乐教案(汇总8篇) 牛肚子里的旅行教学反思(集合6篇) 2022年军训新生个人感悟范文 关于时间的优美句子(推荐6篇) 2年级写树作文怎么写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有羊的成语(精品3篇) 狼国在呼唤的读书笔记范文 托班社会教案(优选19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18篇) 彩虹的尽头教案(集合20篇) 奋斗话题作文(集锦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