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溶液教案(优质18篇)

溶液教案(优质18篇)

我*** 23-02-15 教案

溶液教案(1)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一)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一)


溶液教案(2)

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教学知识目标:

⑴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科学素养目标:

⑴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对于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

三、讲授新课

分组实验7—3

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

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

饱和溶液一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一定很稀吗?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巩固与练习

1、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                    溶液。

2、20℃时,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钠恰好饱和,则20℃时,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时,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

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溶液教案(3)

单位

中学

None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None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溶液教案(4)

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教学知识目标:

⑴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⑵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关系的不同

科学素养目标:

⑴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法,能初步体会实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会从实验对比中得出结论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的“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对于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

2、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这两种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日常生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糖、食盐易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糖或食盐呢?

三、讲授新课

分组实验7—3

⑴观察现象:两支试管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有剩余

⑵小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氯化钠和硝酸钾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⑶总结归纳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⑷提问:判断某温度下、某溶液是否饱的方法是

⑸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实验7—4

⑴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升高后,原来没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升高温度时,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实验7—5

⑴学生观察现象:加水后,原来没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了

⑵学生小结:加水后,原来的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师总结: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量的情况下,原来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因此在讲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时,一定要说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才有意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讨论:你有几种办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饱和”、“不饱和”和“浓”“稀”的关系

饱和溶液一定很浓吗?不饱和溶液一定很稀吗?

分组实验7—6

观察:各10ml水,分别放入2克氯化钠和0.1克熟石灰,则溶液较浓的是:

根据现象判断:已经饱和的是

总结: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对不同溶质来说,一定温度下,浓溶液不一定饱和,稀溶液不一定不饱和

思考: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比不饱和溶液                  浓(稀)

小结: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巩固与练习

1、某氯化钾溶液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则该溶液为氯化钾             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钠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氯化钠                    溶液。

2、20℃时,100克水中溶解20克氯化钠恰好饱和,则20℃时,100克水中                          (填“最多”或“至少”)溶解20克NaCl,或 20℃时,完全溶解20克NaCl                      (填“最多”或“至少”)需要100克水。

3、一定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填“浓”或“稀”)

化学教案-第二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溶液教案(5)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溶液教案(6)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 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 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 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 布置作业

1、 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 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溶液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牐犃私馑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牐犃私馊芤旱乃峒钚院蚿H值的关系

牐犝莆沼泄豴H值的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牐犕ü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电离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牐犕ü齪H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对上一节电离平衡的具体应用,同时又为接下来学习溶液酸碱性作必要的准备。一开始,教材根据水有微弱导电性的实验结论,说明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突出了化学研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原则。然后,应用电离平衡理论,用电离平衡常数推导出水的离子积常数,使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反映了两个常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影响。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仍然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在给出了pH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教材将“pH值”改称为“pH”。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准,不可读错。

教法建议

迁移电离平衡理论学习水的电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验证明水也有极弱的导电性,试分析水导电的原因”,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电离理论得出“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的结论。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班级,可以以教师为主进行推导。

推导水的离子积常数,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水的离子积常数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教学中切不可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掌握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推导方法上。

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演示水的电离过程,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应先让学生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水中加入酸或碱后c(H+)和c(OH-)的变化。再根据KW = K·c(H2O) ,说明对于稀溶液而言,c(H2O)也可看作常数。因此,只要温度一定,无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在KW都为常数,或者说c(H+) 和c(OH-)的乘积都是定值。进而得出水溶液的酸碱性是由c(H+)和c(OH-)的相对大小所决定的结论,并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pH的教学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说明引入pH的意义,再给出计算式,介绍有关pH的简单计算,最后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并强调pH的使用范围。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确定pH的使用范围。

可安排学生课下阅读课后的“资料”和“阅读”材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溶液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 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 、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溶液教案(9)

化学教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那么我们的中学老师关于化学教案是如何设计的?本文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相关参考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化学教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相关文章:


溶液教案(10)

化学教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  设某溶液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 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初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学中有必在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使之对二者加以区别,下表提供的内容供教师参考。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液教案(11)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溶液

单位

中学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化学教案《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溶液教案(12)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目标:

1.通过溶液导电性的实验,了解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学会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溶液导电的.原因和电离的概念。

教学难点:书写电离方程式

教学准备:实验[8-1]───实验[8-4]

投影仪、明胶片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哪些属于混合物?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盐酸、氢气、锌、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磷

(小结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并将上述物质对号入座)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本章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化 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就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

讲授新课: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讲 解:在学习了有关溶液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物质水溶液 的导电性。

演示:

测定①Nacl固体、KNO3固体、NaOH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的

导电性。

测定②Nacl溶液、KNO3溶液、NaOH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的导

电生。

观察:

哪些物质不导电?哪些物质能导电?

小结:重点

NaCl固体(不导电) Nacl溶液(导电)

KNO3固体(不导电) KNO3溶液(导电)

NaOH固体(不导电) NaOH溶液(导电)

蔗糖固体(不导电) 蔗糖溶液(不导电)

酒精(不导电) 酒精溶液(不导电)

蒸馏水(不导电)

设问:

为什么有的物质(如NaCl固体)本身不导电,而它的水溶液能导电呢? 而有的物质(如蔗糖固体)本身不导电,把它配成水溶液还是不导电?

阅读:课本P150页-151页 第二段

在水分子作用下

分析: NaCl 固体 Na++Cl-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 导电

小结:要点:

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支的离子存在。

讲解: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了的过程叫电离

(引出电离的概念)

分析:电离是在溶于水的条件下发生的,与通电与否无关,电离可用电离方 程式表示。


溶液教案(13)

第三节常见的溶液的优秀教案

【课标导航】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复习过程】

1、 认识溶解现象

(1)物质的溶解: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随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2)溶液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溶液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条件不变时,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练一练: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

2、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4、将蔗糖溶于水形成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要

高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

(3)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

练习:

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 液 溶质名称 溶剂名称

消毒用酒精

生理盐水

碘酒

盐酸

石灰水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想一想: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1)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3)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4)食盐溶于水后能导电,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4)溶液的性质

a、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b、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导电的原因:这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例如,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所以食盐水溶液能导电;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蔗糖水溶液不能导电。

2、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溶液的质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思考:

在常温下配制蔗糖溶液:A、20g水中加入3g蔗糖;B、50g水中加入5g蔗糖。请分析:当蔗糖完全溶解后,两种溶液中   (填“A”或“B”)更甜一些。请你通过有关数据来说明:             。

(A,溶液A:(3/23)×100%= 13%  溶液B:(5/55)×100%= 9% 。)

溶质质量

×100%

溶液质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越高。

练一练:

1、用400g甘油溶于100g水中,配制的甘油护肤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 kg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3)溶液稀释的计算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稀释所加水的质量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想一想:

3、把50g98%的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水多少克?

4、实验室用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cm-3)配制11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浓盐酸多少毫升?

请判断: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100g水中溶解20g食盐,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2)100g硫酸铜溶液中含有17g硫酸铜。若再往其中加入1g无水硫酸铜,并使其完全溶解,则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8%;

(3)从质量分数为20%的100g碳酸钠溶液中取出10g,则取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

【知识回顾】

1、认识溶解现象

(1)物质的溶解

(2)溶液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质

溶剂

(3)溶液的组成

(4)溶液的性质

2、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100%

溶液质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稀释的计算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课外作业】

现有 80g 质量分数为 10% 的硝酸钠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硝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剂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 g 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 g 硝酸钠(完全溶解),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20%,则应加入硝酸钠多少克?

5、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20%,则应蒸发水多少克?

6、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5%,则应加水多少克?


溶液教案(14)

高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的化学教案

专题6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

【专题目标】

1、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以及电离度的概念。

2、理解水的电离、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

3、认识以下几种常见题型:

单一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同浓度不同种溶液中同种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知识要点】

1、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强电解质如NaCl、HCl、NaOH等在水溶液中是完全电离的,在溶液中不存在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少部分发生电离的。25℃0.1mol/L的如CH3COOH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度只有1.32%,溶液中存在较大量的H2O和CH3COOH分子,少量的H+、CH3COO-和极少量的OH-离子。多元弱酸如H2CO3还要考虑分步电离:

H2CO3 H++HCO3-;HCO3- H++CO32-。

2、水的电离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地电离,生成H3O+和OH-,H2O H++OH-。在25℃(常温)时,纯水中[H+]=[OH-]=1×10-7mol/L。

在一定温度下,[H+]与[OH-]的乘积是一个常数:水的离子积Kw=[H+][OH-],在25℃时,Kw=1×10-14。

在纯水中加入酸或碱,抑制了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度变小,水电离出的[H+]水和[OH-]水均小于10-7mol/L。在纯水中加入弱酸强碱盐、弱碱强酸盐,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度变大,水电离出的[H+]水或[OH-]均大于10-7mol/L。

3、盐类水解

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强酸弱碱盐如NH4Cl、Al2(SO4)3等水解后溶液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如CH3COONa、Na2CO3等水解后溶液呈碱性。多元弱酸盐还要考虑分步水解,如CO32-+H2O HCO3-+OH-、HCO3-+H2O H2CO3+OH-。

4、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如NaHCO3溶液中:n(Na+)+n(H+)=n(HCO3-)+2n(CO32-)+n(OH-)推出:[Na+]+[H+]=[HCO3-]+2[CO32-]+[OH-]

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NaHCO3溶液中n(Na+):n(c)=1:1,推出:c(Na+)=c(HCO3-)+c(CO32-)+c(H2CO3)

质子守恒: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c(H3O+)+c(H2CO3)=c(NH3)+c(OH-)+c(CO32-)。

【经典题型】

题型一:单一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例1】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C(Cl-)>C(NH4+)>C(H+)>C(OH-) B.C(NH4+)>C(Cl-)>C(H+)>CC(OH-)

C.C(Cl-)=C(NH4+)>C(H+)=C(OH-) D.C(NH4+)=C(Cl-)>C(H+)>C(OH-)

【点拨】NH4Cl是可溶性的盐,属于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NH4Cl=NH4++Cl-。因为NH4Cl是强酸弱碱所生成的盐,在水中要发生水解;NH4++H2O NH3H2O+H+,所以C(NH4+)比C(H+)及C(OH-)大得多;溶液因水解而呈酸性,所以C(H+)>C(OH-)。又由于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相对于中和来说是次要的,综合起来,不难得出:C(Cl-)>C(NH4+)>C(H+)>C(OH-)。答案为A。

【例2】在0.1 mol/l的NH3H2O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NH3H2O)>C(OH-)>C(NH4+)>C(H+)

B.C(NH4+)>C(NH3H2O)>C(OH-)>C(H+)

C.C(NH3H2O)>C(NH4+)=C(OH-)>C(H+)

D.C(NH3H2O)>C(NH4+)>C(H+)>C(OH-)

【点拨】NH3H2O是一元弱酸,属于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少部分发生电离(NH3H2O NH4++OH-),所以C(NH3H2O)必大于C(NH4+)及C(OH-)。因为C(OH-)=C(H+)+C(NH4+),所以C(OH-)>C(NH4+)。综合起来,C(NH3H2O)>C(OH-)>C(NH4+)>C(H+)。答案为A。

【规律总结】

1、必须有正确的思路:

2、掌握解此类题的三个思维基点:电离、水解和守恒

3、分清他们的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

【巩固】

1、Na2S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2、将0.4mol/L盐酸和0.2mol/L的NaAlO2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题型二: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例3】把0.02mol/LCH3COOH溶液和0.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CH3COO-)>C(Na+) B.C(CH3COOH)>C(CH3COO-)

C.2C(H+)=C(CH3COO-)-C(CH3COOH) D.C(CH3COOH)+ C(CH3COO-)=0.01mol/L

【点拨】 此题实质上是0.05mol/L的CH3COOH溶液和0.05mol/L的CH3COONa溶液的混合溶液。由电荷守恒关系可得: c(H+)+c(Na+)=c(CH3COO-)+c(OH-) (1)

由物料守恒关系可得: c(CH3COOH)+c(CH3COO-)=c(Na+)×2=0.01mol/L (2)

由(2)可知D正确。

将(1)×2+(2)可得:

2c(H+)=c(CH3COO-)+2c(OH-)-c(CH3COOH)(3)C选项错误。

【例4】用物质的量都是0.1 mol的CH3COOH和CH3COONa配制成1L混合溶液,已知其中C(CH3COO-)>C(Na+),对该混合溶液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H+)>C(OH-) B.C(CH3COOH)+C(CH3COO-)=0.2 mol/L

C.C(CH3COOH)>C(CH3COO-) D.C(CH3COO-)+C(OH-)=0.2 mol/L

【点拨】 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中,CH3COOH的电离和CH3COONa的水解因素同时存在。已知C(CH3COO-)>C(Na+),根据电荷守恒C(CH3COO-)+C(OH-)=C(Na+)+C(H+),可得出C(OH-)<C(H+)。说明混合溶液呈酸性,进一步推测出0.1mol/L的CH3COOH和0.1mol/L的CH3COONa溶液中,电离和水解这一对矛盾中起主要作用是电离,即CH3COOH的电离趋势大于CH3COO-的水解趋势。根据物料守恒,可推出(B)是正确的。

【巩固】

1、在0.1mol/LNaHSO3溶液中存在着微粒浓度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A.C(Na+)>C(HSO3-)>C(SO32-)>C(H+)>C(OH—)

B.C(Na+)+C(H+)= C(HSO3-)+ C(SO32-)+C(OH—)

C.C(Na+)+C(H+)=C(HSO3—)+2C(SO32-)+ C(OH—)

D.C(Na+)= C(HSO3—)+C(SO32-)+ C(H2SO3)

2、现有NH4Cl和氨水组成的混合溶液C(填“>”、“<”或“=”)

①若溶液的pH=7,则该溶液中C(NH4+) C(Cl-);

②若溶液的pH>7,则该溶液中C(NH4+) C(Cl-);

③若C(NH4+)< C(Cl-),则溶液的pH 7。

题型三:同浓度不同种溶液中同种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例5】同浓度的下列溶液中NH4+的浓度的由大到小顺序为

①NH4HSO4 ②(NH4)2SO4 ③(NH4)2Fe(SO4) ④NH4HCO3 ⑤(NH4)2CO3

【点拨】先考虑盐直接电离出的NH4+的浓度的大小,②③⑤中的NH4+的浓度大于①④中的

NH4+的浓度。再考虑影响NH4+的浓度的大小因素,是受到促进还是受到抑制。③中NH4+和Fe2+都水解产生H+,NH4+的水解受到了抑制,⑤中CO32-的水解促进了NH4+的水解,②中NH4+的水解未受到影响,固NH4+的浓度③>②>⑤。 ①中HSO4-电离出的H+抑制了NH4+的水解,④中HCO3-的水解促进了NH4+的水解,固NH4+的浓度①>④。所以NH4+的浓度的由大到小顺序为③>②>⑤>①>④

【巩固】

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①Na2CO3 ②NaHCO3 ③H2CO3 ④(NH4)2CO3

⑤NH4HCO3,按C(CO32—)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A.⑤④③②① B.③⑤②④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⑤④②①

2、某二元弱酸(简写为H2A)溶液,按下式发生一级和二级电离:

H2A H++HA-;HA- H++A2-  已知一级电离远大于二级电离,设有下列四种溶液:

A.0.01mol.L-1的H2A溶液 B.0.01mol.L-1的NaHA溶液( C(OH-)>C(H+) )

C.0.02mol.L-1的HCl与0.04mol.L-1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液

D.0.02mol.L-1的NaOH与0.02 mol.L-1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液

据此,填写下列空白(填代号)

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为

B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为

B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等式关为有

D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为

D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等式关为有

(2) C(H+)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H2A)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A2-)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1、在0.1 moll-1的NH3H2O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c(NH3H2O)>c(OH-)>c(NH4+)>c(H+)

B.c(NH4+)>c(NH3H2O)>c(OH-)>c(H+)

C.c(NH3H2O)>c(NH4+)=c(OH-)>c(H+)

D.c(NH3H2O)>c(NH4+)>c(H+)>c(OH-)

2、在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c(Na+)>c(HCO3-)>c(H+)>c(OH-)

B.c(Na+)+(H+)=c(HCO3-)+c(OH-)+2c(CO32-)

C.c(Na+)=c(HCO3-)>c(OH-)>c(H+)

D.c(Na+)=c(HCO3-)+c(H2CO3)+c(CO32-)

3、实验测得常温下0.1moll-1某一元酸c(HA)溶液的pH值等于1,0.1moll-1某一元碱c(BOH)溶液里c(H+)/c(OH-)=10-12。将此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呈的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c(B+)>c(A-)>c(OH-)>c(H+)

B.c(A-)>c(B+)>c(H+)>c(OH-)

C.c(B+)=c(A-)>c(H+)=c(OH-)

D.c(B+)>c(A-)>c(H+)>c(OH-)

4、将0.2moll-1的NH4NO3溶液与0.1moll-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下列有关混合溶液中微粒的浓度关系正确的( )

A.c(NH4+)=c(Na+)>c(OH-)>c(NH3H2O)

B.c(NH4+)=c(Na+)>c(NH3H2O) >c(OH-)

C.c(NH4+)>c(Na+)>c(NH3H2O) >c(OH-)

D.c(NH4+)+c(Na+)+c(H+)=c(OH-)+c(NO3-)

5、在H2SO3溶液中由H2SO3产生的各种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1)、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氨水混合后,呈_____性,溶液中c(NH4+)与c(Cl-)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_____性,溶液中c(NH4+)与c(Cl-)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与氨水混合后,溶液中c(NH4+)与c(Cl-)浓度相等,则混合溶液呈_____性,盐酸与氨水体积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4)、将m mol L-1的盐酸和n molL-1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m与n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则盐酸中c(H+)与氨水中c(OH-)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课后习题

1. 等体积等浓度的MOH强碱溶液和HA弱酸溶液混和后,混和液中有关微粒的浓度应满足的关系是 ( )

A. c(M+)>c(OH-)>c(A-)>c(H+)

B.c( M+)>c(A-)>c(H+)>c(OH-)

C. c(M+)>c(A-)>c(OH-)>c(H+)

D.c( M+)>c(OH-)= c(H+) + c(HA)

2. 将100毫升0.2摩/升的BaCl2溶液加入到100毫升0.1摩/升的H2SO4溶液中,则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浓度关系是( )

A.c(H+)>c(Cl-)>c(Ba2+)>c(SO42-)

B.c(Cl-)>c(H+)>c(SO42-) >c(Ba2+)

C.c(H+)>c(SO42-)>c(Ba2+)>c(Cl-)

D.c(Cl-)>c(H+)>c(Ba2+)>c(SO42-)

3、.用2moll-1的NaOH溶液滴定pH=5的HCN溶液100mL至中性,此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Na+)>c(CN-)>c(OH-)>c(H+) B.c(CN-)=c(Na+)>c(H+)=c(OH-)C. c(Na+)+c(CN-)=2moll-1    D.c(Na+)+c(OH-)= c(CN-)+c(H+)

4、 0.1moll-1KHSO4和0.1moll-1Na2S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则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

A. c(SO42-) > c(HS-) > c(OH-) > c(H+)

B. c(Na+) > c(K+) > c(H+) > c(OH-)

C. c(Na+)=c(S2-)+c(H2S)+c(HS-)+c(SO42-)

D. c(Na+)+c(K+)+c(H+)=c(SO42-)+c(S2-)+c(HS-)+c(OH-)

5、将0.2moll-1CH3COOK与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下列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c(CH3COO-)=c(Cl-)=c(H+)>c( CH3COOH)

B.c(CH3COO-)=c(Cl-) >c( CH3COOH) >c(H+)

C.c(CH3COO-)>c(Cl-)>c(H+)>c( CH3COOH)

D.c(CH3COO-)>c(Cl-)>c( CH3COOH) >c(H+)

6、将7.8g铁粉加入200mL2moll-1的HNO3溶液中,使之充分反应放出NO气体,所得溶液中主要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A.c(NO3-)>c(Fe2+)>c(Fe3+)>c(H+)

B.c(NO3-)>c(Fe3+)>c(Fe2+)>c(H+)

C.c(Fe2+)>c(Fe3+)>c(NO3-)>c(H+)

D.c(Fe2+)>c(NO3-)>c(Fe3+)>c(H+)

7、0.1moll-1的NaOH溶液0.2L,通入448mL(标准状况)H2S气体,所得溶液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c(Na+)>c(HS-)>c(OH-)>c(H2S)>c(S2-)>c(H+)

B.c(Na+)+c(H+)=c(HS-)+c(S2-)+ c(OH-)

C.c(Na+) =c(H2S)+c(HS-)+c(S2-)+c(OH-)

D.c(S2-)+c(OH-)=c(H+)+c(H2S)

8、设氨水的pH=x,某盐酸的pH=y,已知x+y=14,且x>11。将上述两溶液分别取等体积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Cl-)>c(NH4+)>c(H+)>c(OH-)   B.c(NH4+)>c(Cl-)>c(H+)>c(OH-)C.c(NH4+)>c(Cl-)>c(OH-)>c(H+)   D.c(Cl-)>c(NH4+)>c(OH-)>c(H+)

9、在常温下10mL pH=10的KOH溶液中,加人pH=4的一元酸HA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对反应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c(A-)=c(K+) B.c(H+)=c(OH-)<c(K+)<c(A-)

C.V总≥20mL D.V总≤20mL

10、室温下,向20 mL0.1moll-1的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的NaOH溶液,直至氢氧化钠溶液稍过量。在此过程中,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不可能是( )

A. c(CH3COO—)>c(Na+)>c(H+)>c(OH—)

B c(Na+)>c(CH3COO—)>c(OH—)>c(H+)

C.c(CH3COO—)=c(Na+)>c(OH—)=c(H+)

D.c(Na+)>c(OH—)>c(H+)>c(CH3COO—

填空题:

11、相同温度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它们的pH从大到小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

(1)NH4Cl (2)NaCl (3)CH3COONa (4)Na2CO3 (5)NaOH (6)NaHCO3 (7)Na2SiO3 (8)HCl (9)Ba(OH)2 (10)CH3COOH (11)H2SO4 (12)NaAlO2 (13)NH3H2O

12、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OH—、H+、NH4+、Cl—四种离子,某同学推测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有如下四种关系:

①.c(Cl—)>c(NH4+)>c(H+)>c(OH—)

②.c(Cl—)>c(NH4+)>c(OH—)>c(H+)

③.c(NH4+)>c(Cl—)>c(OH—)>c(H+)

④.c(Cl—)>c(H+)>c(NH4+)>c(OH—)

填写下列空白。

⑴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则该溶质是_____________,上述四种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⑵若上述关系中③是正确的,则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关系中④是正确的,则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该溶液是由体积相等的稀盐酸和氨水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c(HCl)_________c(NH3H2O)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混合前酸中c(H+)和碱中c(OH—)的关系c(H+)________c(OH—)。

13、某二元弱酸(简写为H2A)溶液,按下式发生一级和二级电离:

H2A H++HA-  HA- H++A2-

已知相同浓度时的电离程度H2A>HA-,设有下列四种溶液:

A.0.01mol.L-1的H2A溶液

B.0.01mol.L-1的NaHA溶液

C.0.01mol.L-1的HCl与0.04mol.L-1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液

D.0.02mol.L-1的NaOH与0.02 mol.L-1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液

据此,填写下列空白(填代号)

(1)c(H+) 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c(H2A )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A2- )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 A 2 BD 3 C 4 C D 5 c(H+)>c(HSO3-)>c(SO32-)

6(1)中 c(Cl—)>c(NH4+) (2) 碱 c(NH4+)>c(Cl-)(3)中V(HCl)<V(NH3)(4)m<n c(H+)>c(OH—)

课后习题

1 CD 2 D 3 B 4 AC 5 D 6 A 7 D 8C 9 AD 10 D

11、(9)(5)(13)(12)(7)(4)(6)(3)(2)(1)(10)(8)(11) 12、(1) NH4Cl① (2)NH3H2O NH4Cl (3)NH4Cl HCl (4)<>

13 (1)A,D(2)C,D (3)D,A


溶液教案(15)

溶液的配制教案

授课地点:102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养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

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这里以10%NaCl溶液100g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有3步,第一步是?)

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

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

几小格就可,挺方便)

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

二、新课

【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100mL 1.0 mol/L的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

【知识准备】PPT展示“配制程序图例”

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Na2CO3固体?

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

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

2. (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Na2CO3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

3. 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

4. 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

5. 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技能准备】

①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并用蒸馏水洗净。

②不能用作物质反应或溶解或稀释的容器,热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③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学生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领取任务

分成4个实验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实验任务

2.清点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3.执行任务:对照教材上的操作提示,操作体验一次。

【操作后交流】

1.如何将烧杯中的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借助玻璃棒,且玻璃棒不能与容量瓶口接触,防止溶液外流)

2.为什么要洗涤玻璃棒和烧杯?(确保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少实验误差)

3.若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能用胶头滴管把多余的液体取出吗?若不能那又该怎么办?(倒掉,重新配制)

4.定容时俯视刻度线结果会怎样?

5.定容好的`容量瓶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还能再加水补充至刻度线吗?(不能,否则将使溶液体积变大,使浓度变小)

三、课堂反馈

(一)欲配制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1.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克。

2.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  中加蒸馏水将其溶解,待  后将溶液沿  移入mL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次,将冲洗液移入中,在操作过程中不

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 。

4.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时,改用 小心地加水至溶液凹液面

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应该 。

5.盖好瓶盖, 将配好的溶液移入 中并贴好标签。

(二) 若在配制过程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容量瓶事先用蒸馏水洗涤,没有干燥就进行实验  ( )

2.称量溶质时,托盘天平左右托盘的物品放反( )

3.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溶质时,用力过猛,一部分液体溅出烧杯 ( )

4.转移时,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 )

5.转移完毕后,没有洗涤操作直接加水定容  ( )

6.定容时加水不小心超过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 )

7.定容后对容量瓶内的溶液上下颠倒摇匀,发现凹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 )

8.当摇匀后凹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加水至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相切  ( )

9.配制100ml 1mol/L的NaCl溶液,事先用1mol/L的NaCl溶液润洗容量瓶( )

10.配制NaOH时,溶解后,未经冷却将较浓的NaOH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 )

四、技能拓展

在微生物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大量开发的今天,相应培养基的配制是一门必备技能,其中很多溶液的浓度都是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的。下次课将带大家为生物组织培养室配制培养母液,期待你们的积极参与哟!


溶液教案(16)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范文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溶液教案(17)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优秀教案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溶液教案(18)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实验准备:

大理石 稀盐酸 Ca(OH)2溶液 NaOH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试管 滴管 矿泉水瓶 集气瓶 锥形瓶 各类导管 烧杯 单孔橡皮管 U型管 铁架台 气球 鸡蛋 红墨水

教学过程:

复习:碱的通性;写出常见的碱Ca(OH)2 、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一位同学回答碱的通性;一位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演示:将CO2分别通入Ca(OH)2、NaOH溶液中。

教师提问:利用反应现象的不同,可以解决哪类问题?

学生回答:鉴别Ca(OH)2与NaOH。

引言: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板书: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提示:我们做过很多的实验,看过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参与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

板书:部分同学将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画在黑板上。

展示讨论: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教学设计

方案一:

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到底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生1: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

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我们用实验说明。

(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验,方案一获得成功)

师: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位同学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方案二:

生2: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酚酞会褪色。

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大家有异议吗?

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显碱性,同样会使酚酞显红色。

师: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到底谁对?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

(老师演示方案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

师:虽然这位同学的设计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用指示剂。

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途径,的确有一些反应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

如:酸碱的中和反应。

方案三:

生4: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会使气压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学生相互讨论)。

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想法很好,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是最好的证明。

(老师演示方案三,实验成功)

师:现象很明显,这位同学同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创意新颖。

方案四:

生5: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

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

(老师演示方案四,成功)

生:(发出赞叹声,露出惊喜的表情)

方案五:

生6: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集气瓶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

师:这位同学应用的原理与前两位同学一样,反应的现象和我们曾经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

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

(老师演示方案五,成功)

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

方案六:

生7:(迅速反应)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矿泉水瓶会变瘪。

(老师演示方案六,现象明显)

师:我们应用生活用品做化学实验,设计出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同学们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

方案七:

师: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水中,打开止水夹,会有水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景象。

(老师演示方案七,形成喷泉)

生:(一片惊叹声)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生:能(齐声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生8: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检验产物,一个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考虑的。

师:好,总结得很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生9: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感觉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的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

生10:我感觉到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

师: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所得所获。书中还有很多的实验都是没有明显现象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本节课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该课以点带面,用一个探究问题带动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巩固应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酸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相关的物理知识等,进行了学科综合训练。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许多精彩的实验方案。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相关推荐

高二思想政治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高二阶段是分文理科的年级段,不少同学会根据自己的弱项选择文理科。不过随着高考改革,以后文理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不管选择了文科还是理科,也就意味着这一年,你在高二的学习会更加辛苦。想要突破弱科,消灭弱
展开详情

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课后练习题

语文习题
一、拼写小能手。1、妈妈买了一个大xīguā()(),切成好多kuài()儿,让我们吃个够。2、蓝蓝的tiānkōng()()中飘着朵朵白云,那景象fēicháng()()美丽。3、在qiánjìn(
展开详情

渔夫的故事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
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俄罗斯作家普希金写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正是这样的吗?从前有一位渔夫和他的妻子生活在大海边,他们靠打鱼为生。一天,渔夫和往常一样去打鱼,当渔网拉上来的时候
展开详情

考试的作文

考试作文
今天,我参加了学艺中学初一新生入学质量检查,初步体验了中学考试的滋味,经受了一次严峻的实战考验。早上7点30分,我就到了学校,按准考证先找到了教学楼的第八试室,接着又找到了自己的6号座位。在试室里,我
展开详情

绿野仙踪读书笔记范文

四年级语文
这是一本充满神奇想象的书,它仿佛把我带到了童话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梦幻的神奇。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多萝茜的小姑娘:多萝茜原来和亨利叔叔、艾姆婶婶生活在灰蒙蒙的、没有一棵树的堪萨斯州大草原上,因为一场突如其来
展开详情

2022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备考资料
(一)通假字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二)古今异义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举孝廉
展开详情

5分钟大学英语演讲稿范文

英语
DearEveryone:Goodmorning,mynameisxxx,itisagreathonortohavethisopportunityforaninterview,Iwouldliketo
展开详情

四年级查理九世读后感范文

四年级语文
最近,我疯狂的迷上了《查理九世》这套系列探险小说,因为从我翻开查理九世后,我就发现,这是一本非常的精彩的书。《查理九世之鬼公主的嫁衣》,里面的主人公有亚瑟、虎鲨、扶幽、尧婷婷、查理九世、墨多多等。里面
展开详情

驾驶员先进事迹材料

先进事迹材料
本人生于1953年9月,1960至1971年间在就读中小学,1972年响应知识青年下乡号召来到四川县公社成为一名知青。在村小学担当三年代课老师的同时,自学汽车驾驶技能,由于本人对汽车驾驶怀着强烈的兴趣
展开详情

成功励志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1、前面的路布满荆棘,我有过迟疑,却从未后退。2、我相信,路总会有平坦的一面……3、宁愿笑着流泪,也不哭着说后悔4、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5、低头哭过别忘了抬头继续走。6、不要被任何人打乱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我的教师节演讲稿 安全知识竞赛开幕式讲话稿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优质14篇) 中国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交通安全知识点(合集7篇) 家庭教育公开课生命教育观后感 满分作文出发(汇集9篇) 2022年招新笔试题(周三卷) 参观动物园教案(精选6篇) 高考座右铭 三创优秀学生主要事迹材料 会计教学反思(优选20篇) 端午节小学优秀作文500字 小学教育专业社会实践调查的心得体会 大二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心得 激情的名言(优质6篇) 12月英语四级考试真题试卷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集合4篇) 初三化学复习,初三化学冲刺复习计划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银行十佳柜员事迹材料 安全知识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初中范文 三年级日记大全 武术基本功教学反思(精品6篇) 物理军训班级口号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推荐17篇) 高一规则议论文 2022年1月14日托福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汇编4篇) 合作故事(甄选18篇) 《翻浆的心》阅读答案 周长教学反思(集合17篇) 四大名著读书笔记500字 指数函数教学反思(汇编5篇) 搭石读后感500字范文 大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模板 考试之后作文 金钱的魔力读后感 初中七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小升初专家指导: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孩子成绩下降怎么办? 初一军训心得体会2022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甄选3篇) 春风(诗歌) 有关想象作文(汇编15篇) 英语口语技巧 《螳螂》阅读答案(集锦19篇) 英语句子成分(实用17篇) 高三升旗仪式的演讲稿2022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笔记 高三月考作文800字 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女生小清新唯美签名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初一考试地理成绩差怎么办 负荆请罪课件(推荐8篇) 英语四级万能句子(合集6篇) 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反思(优质4篇) 社会领域说课稿(推荐19篇) 整理房间说课稿(推荐6篇)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攻略 做高考语文题的技法有哪些? 【热】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小学生四年级元旦作文600字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优选4篇)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经典生活格言 三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 地温异常带 有关小学毕业考试作文70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描述一个人的句子(优质7篇) 搞笑的脑筋急转弯大全及答案爆笑(实用4篇) 怎么教五年级学生数学 高考作文成语故事素材大全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高一语文知识点笔记 学习英语心得体会 高考英语高频词汇2022 大学新生军训结束心得体会范文 交朋友教案(汇编16篇) 安全知识作文 最后一分钟读后感 认识小动物教案(优选9篇) 我的天空600字精彩作文 2022年广东中考作文 2022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书心得范文300字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反思(甄选7篇) 汉字的奥妙500字小学作文 童年水墨画教学反思(合集12篇) 2022年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800字 大学军训感言600字例文 高二数学的知识点整理 考试过后作文 高三作文尺度议论文 2022小学教师实习工作总结 2022新学期军训口号16字 家庭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消防安全常识有哪些 加油鼓励的句子(精编16篇) 经典励志故事(必备15篇) 经典激励名言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指导 登鹳雀楼古诗(合集8篇)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热门15篇) 音乐小毛驴教案(必备1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病句复习提纲 2022年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有关期中考试作文 暑期如何提前学化学?初三化学怎么学? 正一派 小青蛙跳跳跳教案(集合12篇) 美丽的四季500字小学作文 实用的以考试的作文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甄选19篇) 中考叙事作文 初一生物很难学吗?该怎么学? 成功的励志座右铭 赵春亮不明白阅读答案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交流学习方法演讲稿 草房子药寮读书笔记 小学六年级作文参观消防大队 我的信念读后感范文 以读书为话题的高考作文 懂得珍惜的句子(必备6篇) 奇妙的海底世界教案(合集10篇) 小学五年级描写家乡作文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热门8篇) 正比例教学反思(通用18篇) 出国留学英文自我介绍范文精选 《登天都峰》阅读答案(集合4篇) 大学军训感想800字范文 让爷爷奶奶高兴教学反思(优质5篇)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必备18篇) 2022高二数学题期末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高一 高三数学教案2022 六年级作文《我的老师》 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 金工实习安全知识心得 学会承受议论文九年级范文 献给准高三生的励志演讲稿 土建资料员岗位职责范本(优选4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 考试的心情作文300字 难忘的军训总结600字左右 成长的故事600字作文高二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诗歌朗诵(甄选7篇)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作文 励志人生格言大全 初二地理知识点梳理 抗疫护士后勤事迹材料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集锦10篇) 笑猫日记读书心得 小学教师主要事迹材料 社会实践疫情防控心得体会 【精华】2022年简短经典语录(通用445句)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2 高考生物必备的知识点 高一托物言志类作文 励志读书格言 如何学好初三英语 企业优秀团员事迹材料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苹果的说明文(合集16篇)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读书笔记400字 防溺水安全知识 小学全科知识点 劝学议论文(实用4篇) 2022年安徒生童话读后感范文500字 体育考试作文 生活需要坚强500字五年级作文 初一英语上期中知识点 赞颂祖国的诗歌(必备15篇) 高中语文作文审题方法 关于实践心得作文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阅读答案 酒店实践工作心得 颜回的故事(集锦3篇) 大学英语心得体会 小孩子的数学突然变差是为什么?怎么办? 窦智孔 初三理想作文大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惊心动魄的考试作文(集锦5篇) 线描美术教案(通用14篇) 青少年法治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不阅读的中国人阅读答案(集锦3篇) 2022高考物理复习的重点 垃圾分类你我有责建议书500字 感悟时间550字六年级作文 安徒生童话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通用3篇) 2022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 关于活动的小学生日记 一的成语(热门16篇) 我爱我家班会教案(甄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