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劝学公开课教案(推荐13篇)

劝学公开课教案(推荐13篇)

王*** 23-06-17 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案(1)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荀子塑像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教案《‘教案’9、劝学教案》。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③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2)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荀子塑像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教案《‘教案’9、劝学教案》。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③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劝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虚心接受爱才

好学勤学、刻苦敬才

善劝


劝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劝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

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


劝学公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

(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

三、一读-----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劝学公开课教案(8)

教学目的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劝学公开课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亲近、关心和期望的一句话是_____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劝学公开课教案(10)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孙权劝学一文既记叙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劝学公开课教案(11)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劝学公开课教案(12)

《劝学》公开课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公开课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劝学公开课教案(13)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公开课)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荀子《劝学》教案设计(公开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

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学习设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二、解题:

《劝学》,劝,劝勉;学,学习

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

1、简单介绍荀子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附板书设计:

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喻证

对比

为什么: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作用

怎么办: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相关推荐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
1、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展开详情

圣经名言(汇编9篇)

名言
圣经名言(1)ifyouarenotwiththepersonwhomyoulovelovethepersonwhoiswithyou!如果你没能和你爱的人在一起,那就爱那个和你在一起的人吧!ifaw
展开详情

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规划是行动指南,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提高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提高秩序。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个详细、细致的学习
展开详情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
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3、竖直上抛运
展开详情

大学生工厂实习工作报告

实习专题
本次我们去参观实习的目的是,了解熟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企业,主要是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热力系统及其布置。这次指导老师带着我们到****电厂参观实习,实习期间,学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火力发电厂主要生产设备
展开详情

读边城有感范文800字

高三语文
从图书馆借来《边乡》,几近是一口气将它读完。掩卷闭目,已经是深夜时分,一股莫明的悲伤浓浓的袭来。“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进茶峒的年夜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乡边。溪流如弓背
展开详情

阿甘正传读后感范文500字

高一语文
“Lifeislikeaboxofchocolates,youneverknowwhatyou'regoingtoget。”这是福雷斯特·甘的母亲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
展开详情

夏至的古诗(必备10篇)

古诗
夏至的古诗(1)《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宋)陈与义其一:明波影千柳,绀屋朝万荷。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其二:微官有阀阅
展开详情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合集7篇)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反思(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捕捉图中的信息,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算式,并借助摆小棒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
展开详情

课题开题报告(优选17篇)

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触摸春天》读书笔记 部编语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习题答案 孙权劝学教案教案(推荐19篇) 十万个为什么的读书笔记 青年教师事迹材料 白公鹅教学设计(汇集15篇) 2022中考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会飞的教室读书笔记范文 加拿大热门留学院校 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2022 注册会计师岗位职责 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下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高二读后感作文800字 泉水话题作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重点和方法有哪些 高考语文病句考察知识点 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汇总5篇) 学校领导军训工作体会 七颗钻石读后感作文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 关于考试作文 七星瓢虫教案(集合15篇)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星斗山 2022新生个人军训口号 关于爱的经典语录 考试那些事作文 2022中考数学备考五大高分秘笈 白杨礼赞读后感800字范文 小熊过桥教案(通用20篇)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建议 【必备】2022年经典语录摘录160条 努力的青春不后悔初中生作文 劳动节小故事(推荐3篇)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书心得感悟300字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集锦8篇) 给女友留言的暖心句子(汇总3篇) 人生经典格言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母爱如水初中作文800字 6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精选18篇) 体育备课教案(集合15篇) 考题模板(汇集4篇) 节约用水的故事(推荐19篇) 2022年高一军训感想700字 2022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800字 北岳庙 高中地理地方时和区时的解题技巧(精品6篇) 高二英语单词听力学习技巧和方法 回忆往事500字初中作文 400写事作文(必备20篇)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500字 论语读书感悟 防溺水安全知识 有理数混合运算习题(精品3篇) 雪花飘飘550字六年级作文 如何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精彩的成语(热门7篇) 科学领域活动教案(通用18篇) 五一出行谨防这类事故发生 高考必背古诗文6 描写长江的作文 我的朋友小学作文 中国民间真实鬼故事(必备3篇) 大自然在反抗阅读答案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 查理九世读书心得感悟300字 狐狸和兔子教案(热门11篇)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精品3篇) 初一政治上册知识点 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作文 情人节英语祝福短信(精选175句) 高考工匠精神作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热门6篇) 怀念时光500字小学作文 高一物理必修一物理公式大全 励志鼓励自己的句子(汇编5篇) 征文获奖感言(集合15篇)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 以一件委屈的事为话题的作文 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知识点 草房子读书笔记范文800字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五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复习计划(推荐5篇) 小苗与大树教学反思(精选20篇) 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红领巾的故事字(集合20篇) 英语语法易错点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00字 思修实践整理心得体会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军训趣事作文500字 大学英语演讲稿 《苏醒中的母亲》阅读答案 高三语文老师个人总结 教师节学生演讲稿精选 最全三年级英语复习计划大全 【荐】关于考试的作文 《鸿门宴》读书笔记 教育孩子经验心得体会 笔记作文500字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1 小兵张嘎观看笔记范文 高效数学学习方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亚洲知识点 告别650字优秀范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00字(合集20篇) 2022建筑设计实习心得体会总结 身边感人的故事作文(热门6篇) 金斧头银斧头的故事(汇总3篇) 我喜欢的职业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学习方法广播稿 高三数学解题技巧,基础差生这样做成绩可提高! 高二的英语作文范文2022 关于包容的句子(优质3篇)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初二地理复习提纲 笑猫日记读书笔记300字 高中读书笔记300字 关于小寒的谚语(汇集4篇) 宽容待人的名言(汇总4篇) 写200字的读书笔记 中考备考的策略有哪些 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 6月四级第3套真题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考试物理复习提纲 2年级应用题100道(汇总6篇) 考试的作文 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高三 以时间为话题的800字满分作文 中学生事迹材料 孙权劝学读后感范文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部编版(1-10课) 日子中考满分作文 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 If Only 形容小孩子的句子(集锦3篇)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实用4篇) 高一演讲稿范文800字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整理 德育论文开题报告(精编6篇) 公司励志句子(热门3篇) 语文万能说课稿模板(汇总4篇) 大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模板 个人实践心得 2022高考最后几天该如何度过 专家指导:奥数学习方法技巧 石码五香卷 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内容顺口溜 一分钟教学设计(集锦15篇) 繁星春水读书心得感悟范文 学生军训班级口号 高三升旗仪式的演讲稿2022 高考政治基础知识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阅读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提高初一历史成绩的学习方法 遇见美丽550字七年级作文 百万书库精品珍藏 三年级考试作文300字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冲刺政治考点梳理 木偶奇遇记读书笔记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小说题型解答 考试的作文 关于安全知识作文300字 我家的故事作文600(优选12篇) 肯德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女巫》读书笔记 班级里的故事(必备3篇) 给高一同学的24条化学学习建议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关于中考的作文 怎么准备小升初数学复习 比尾巴的优秀教学设计(必备20篇) 适合高中生的励志名言 有关成功的名人名言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汇总17篇) 青年创业故事(集锦8篇)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中考学子必备作文600字左右 简短恐怖小故事(精品3篇) 新起点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点 2022高考时评作文范文 关于读书笔记作文300字 王老先生有块地音乐教案(集锦7篇) 关于汗水的中考优秀作文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读书笔记400字 我的动物朋友教案(通用12篇)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班主任经验交流的心得体会 2022年安徒生童话读后感范文500字 夏天的校园范文_2022年关于夏天的校园主题作文 一年级语文课本知识点 匆匆读后感5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