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等差数列说课稿(实用12篇)

等差数列说课稿(实用12篇)

挨*** 23-07-15 说课稿

等差数列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我叫郑永锋,来自安庆师范学院。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呈现阶段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2、探究发现阶段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S21=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Sn=。

图形直观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平实近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3、公式应用阶段

(1)、选用公式

公式1Sn=;

公式2Sn=na1+。

(2)、变用公式

(3)、知三求二

例1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2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知三求二: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中共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习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球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8,练习1,2,3;

习题3。3第2题(3,4)。

2、选做题:

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等差数列说课稿(2)

一、下面先说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列这一章是中职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函数知识的延伸,而且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同时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本章的第二节,它为后继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想、概括、归纳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等差数列》作为《数列》这一章中两个最重要的数列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研究和解决集中体现了研究《数列》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想、概括、归纳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在问题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我将

教学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确定为:应用等差数列解决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大部分中职生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生认为数学难,枯燥理解不了。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采用了问题、类比、发现、归纳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精讲多练。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另外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②分析归纳—解决问题③例题研究—运用新知④分组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归纳—提高认识⑥课后作业-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教学设想

我经常在想: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由生活中的实例一招聘信息引入:A公司月薪2000元;B公司第一个月800元,以后逐月递加200元。你愿意到哪家公司上班?为什么?在A、B公司一年各共领多少钱?五年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1+2+3+…+100=

同学们,如果你是小高斯,你会怎么向老师解释算法呢?

(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教学设想

由高斯的解题过程:

S= 1+2+3+…+100

S= 100+99+98+…+1

2S=(100+1)×100

S=(100+1)100/2=5050

让学生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1、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

类似m+n=s+t am+an=as+at m,n,s,t∈N+

等差求和

倒排相加

另有

即(2)——类似梯形面积公式便于记忆

进而让学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一年在A公司12×2000

在B公司

800+900+1000+…1900

五年在A公司2000×12×5

在B公司

800+900+1000+…+6700

——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当前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

(三)例题研究——运用新知教学设想

通过例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掌握、运用知识的效果

例1、(1)求正奇数前100项之和;

(2)求第101个正奇数到第150个正奇数之和;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0-3n,求其前65项之和;

(4)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3,求S10

例2、某长跑运动员7天每天的训练量(单位:m)分别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他在7天内共跑了多少米?

例3、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d=,前n项之和Sn=。求a1及n

课堂上让学生用两种公式解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板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分组训练—巩固新知

教学设想,例题过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检测题,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2、等差数列{an}中,(1)a1=2,d=-1则Sn=

3、2c+4c+6c+…+2nc=

4、一堆圆木,每层总比上一层多一根,顶层4根,最底层21根,这堆木料有多少根?

5、一只挂钟,遇整点就敲响,钟响的次数是该点的时间数,从1点到12点共响几次?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归纳——提高认识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所学内容的小结,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把课堂所学知识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后作业自主探究

教学设想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我将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三列,一列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一列为例题,一列为讲解。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我认为板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重要,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向学生展现了所学知识的框架,突出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学反思

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课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等差数列说课稿(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体会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

2. 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确定本节课中心任务: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那么什么叫数列的前n项和呢,对于数列{an}:a1,a2,a3,…,an,…我们称a1+a2+a3+…+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记sn=a1+a2+a3+…+an,

如S1 =a1, S7 =a1+a2+a3+……+a7,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问题牵引,探究发现

问题1:(播放媒体资料情景引入)印度泰姬陵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圆宝石吗?

即: S100=1+2+3+······+100=?

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会算,闻名于世;那么小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思考高斯方法的特点,适合类型和方法本质。

特点: 首项与末项的和: 1+100=101,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 2+99 =101,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 3+98 =101,

· · · · · ·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 50+51=101,

于是所求的和是: 101×50=5050。

1+2+3+ ······ +100= 101×50 = 5050

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发言:等差数列项数为偶数相加时首尾配对,变不同数的加法运算为相同数的乘法运算大大提高效率。高斯的方法很妙,如果等差数列的项数为奇数时怎么办呢?

探索与发现1:假如让你计算从第一层到第21层的珠宝数,高斯的首尾配对法行吗?

即计算S21=1+2+3+ ······ +21的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当项数为奇数时,首尾配对出现了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引出倒序相加法做铺垫。

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构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每行宝石的个数均为21个,共21行。有什么启发?

1+ 2 + 3 + …… +20 +21

21 + 20 + 19 + …… + 2 +1

S21=1+2+3+…+21=(21+1)×21÷2=231

这个方法也很好,那么项数为偶数这个方法还行吗?

探索与发现2:第5层到12层一共有多少颗圆宝石?

学生探究的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思考刚才的方法是否同样可行?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一下(老师演示动画帮助学生)

S8=5+6+7+8+9+10+11+12=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求和时倒序相加是否可行。从而得出倒序相加法适合任意项数的等差数列求和,最终确立倒序相加的思想和方法!

好,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好方法——倒序相加法!现在来试一试如何求下面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问题2:等差数列1,2,3,…,n, … 的前n项和怎么求呢?

解:(根据前面的学习,请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强化倒序相加法的理解和运用,为更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打下基础。

至此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倒序相加法,相信大家可以推导更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了。

问题3: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an}首项为a1,公差为d,如何推导它的前n项和sn公式呢?

即求 =a1+a2+a3+……+an=

∴(1)+(2)可得:2

公式变形:将代入可得: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很快就可以推导出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从而完成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推导,同时也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基本性质。

三、公式的认识与理解:

1、根据前面的推导可知等差数列求和的两个公式为:

(公式一)

(公式二)

探究: 1、(1)相同点: 都需知道a1与n;

(2)不同点: 第一个还需知道an ,第二个还需知道d;

(3)明确若a1,d,n,an中已知三个量就可求Sn。

2、两个公式共涉及a1, d, n, an,Sn五个量,“知三”可“求二”。

3、探索与发现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 n 项和的两个公式.,请学生联想思考总结来有助于记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类比联想,拓展思维,增加兴趣,强化记忆

四、公式应用、讲练结合

1、练一练:

有了两个公式,请同学们来练一练,看谁做的快做的对!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Sn :

(1)a1=5,an=95,n=10

解:500

(2)a1=100,d=-2,n=50

解:

【设计意图】熟悉并强化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巩固“知三求二”。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题:

2、例题1: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 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解:设从2001年起第n年投入的资金为an,根据题意,数列{an}是一个等差数列,其中 a1=500, d=50

那么,到2010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答: 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3、例题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可以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解:

法1:由题意知

,

代入公式得:

解得,

法2:由题意知

,

代入公式得:

即,

②①得,故

由得故

【设计意图】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公式并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4、反馈达标:

练习一:在等差数列{an}中,a1=20, an=54,sn =999,求n.

解:由解n=27

练习2: 已知{an}为等差数列,求公差。

解:由公式得

即d=2

【设计意图】进一强化求和公式的灵活应用及化归的思想(化归到首项和公差这两个基本元)。

五、归纳总结 分享收获:(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总结和表达能力)

1、倒序相加法求和的思想及应用;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

4、前n项和公式的灵活应用及方程的思想。

…………

六、作业布置:

(一)书面作业:

1.已知等差数列{an},其中d=2,n=15, an =-10,求a1及sn。

2.在a,b之间插入10个数,使它们同这两个数成等差数列,求这10个数的和。

(二)课后思考:

思考: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除了倒序相加法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书面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及方法,同时通过布置课后思考题来延伸知识拓展思维。

附:板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公式的认识与理解:

公式一:

公式二:

四:例题及解答:

议练活动:


等差数列说课稿(4)

以下是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

(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

(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

例1,计算:1+2+3+4+5+6+7+8+9+10.

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

生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生2: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 S=10+9+8+7+6+5+4+3+2+1。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

10个

所以我们得到S=55,

即1+2+3+4+5+6+7+8+9+10=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

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050。请同学们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

生3:数列{an}是等差数列,若m+n=p+q,则am+an=ap+aq.

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

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项数为n,第n项an,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n项和Sn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

生4:Sn=a1+a2+......an-1+an也可写成

Sn=an+an-1+......a2+a1

两式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n个

=n(a1+an)

所以Sn=

#FormatImgID_0#

(I)

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项数为n,则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FormatImgID_1#

d(II) 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a1,下底是第n项an,高是项数n。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d,n,an,S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Sn=

#FormatImgID_2#

=na1+

#FormatImgID_3#

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

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形成技能)。

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例2、计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5:直接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

(1)1+2+3+......+n=

#FormatImgID_4#

(2)1+3+5+......+(2n-1)=

#FormatImgID_5#

(3)2+4+6+......+2n=

#FormatImgID_6#

=n(n+1)

师: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

生6:(4)中的数列共有2n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

原式=[1+3+5+......+(2n-1)]-(2+4+6+......+2n)

=n2-n(n+1)=-n

生7: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

原式=-1-1-......-1=-n

n个

师: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运用Sn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

例3、(1)数列{an}是公差d=-2的等差数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a1,d,S10。

生8:(1)由a1+a2+a3=12得3a1+3d=12,即a1+d=4

又∵d=-2,∴a1=6

∴S12=12 a1+66×(-2)=-60

生9:(2)由a1+a2+a3=12,a1+d=4

a8+a9+a10=75,a1+8d=25

解得a1=1,d=3 ∴S10=10a1+

#FormatImgID_7#

=145

师:通过上面例题我们掌握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在Sn公式有5个变量。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请同学们根据例3自己编题,作为本节的课外练习题,以便下节课交流。

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第(2)小题改编)

①数列{an}等差数列,若a1+a2+a3=12,a8+a9+a10=75,且Sn=145,求a1,d,n

②若此题不求a1,d而只求S10时,是否一定非来求得a1,d不可呢?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性质,用整体思想考虑求a1+a10的值。

2、用整体观点认识Sn公式。

例4,在等差数列{an}, (1)已知a2+a5+a12+a15=36,求S16;(2)已知a6=20,求S11。(教师启发学生解)

师:来看第(1)小题,写出的计算公式S16=

#FormatImgID_8#

=8(a1+a6)与已知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a1+a16=a2+a15=a5+a12=18,所以S16=8×18=144。

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a1,a16和d的,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求a1与an的和,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这是整体思想在解数学问题的体现。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运用一一剖析,引导学生观察当d≠0时,Sn是n的二次函数,那么从二次(或一次)的函数的观点如何来认识Sn公式后,这留给同学们课外继续思考。

最后请大家课外思考Sn公式(1)的逆命题: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对于所有自然数n,都有Sn=

#FormatImgID_9#

。数列{a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四、小结与作业。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生11: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用所推导的两个公式解决有关例题,熟悉对Sn公式的运用。

生12:1、运用Sn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数列的项数n的值。

2、具体用Sn公式时,要根据已知灵活选择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题通法。

3、当已知条件不足以求此项a1和公差d时,要认真观察,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看能否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求a1+an的值。

师:通过以上几例,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性质,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特定系数等。

数学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等差数列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呈现阶段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2、探究发现阶段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S21=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Sn=。

图形直观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平实近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3、公式应用阶段

(1)、选用公式

公式1Sn=;

公式2Sn=na1+。

(2)、变用公式

(3)、知三求二

例1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2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知三求二: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中共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习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球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8,练习1,2,3;

习题3第2题(3,4)。

2、选做题:

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等差数列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②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 第二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 ,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等差数列说课稿(7)

高三等差数列说课稿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以下是高三等差数列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等差数列为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性质与应用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说学情

对于我校的高中学生,知识经验比较贫乏,虽然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但并不具备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的说出等差数列的特点;能够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可以利用等差数列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锻炼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活动共同发展的课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采取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并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类比函数,复习提问数列的函数意义,即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将课堂设置成为阶梯型教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新课教学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1.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100,98,96,94,92

2.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0,15,20,25

通过练习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接下来由学生尝试总结归纳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三)深化概念

教师请学生深度剖析等差数列的概念,进一步强调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n≥1)

同时为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小于0,第二个数列公差大于0,第三个数列公差等于0。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四)归纳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上述四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对比找出共同点猜想一般等差数列的通向公式应为怎样的形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猜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即an=2n-1,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五)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求等差数列的第20项、30项等。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此外还可以联系实际建模问题,如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3米,第三层离地面5.8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16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

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

设置此题的目的:

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小结作业

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呢?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编写两道等差数列的题目并进行求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回顾加深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思维,还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说课稿(8)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我叫郑永锋,来自安庆师范学院。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呈现阶段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2、探究发现阶段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S21=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Sn=。

图形直观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平实近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3、公式应用阶段

(1)、选用公式

公式1Sn=;

公式2Sn=na1+。

(2)、变用公式

(3)、知三求二

例1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2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知三求二: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中共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习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球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8,练习1,2,3;

习题3。3第2题(3,4)。

2、选做题:

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等差数列说课稿(9)

《等差数列》说课稿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数列的第2节的课时,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高中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等差数列这一节在数列这一章中起着奠基作用,是高中生学好数列这一部分内容所必不可少的重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机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现今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

认知目标:通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使学生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并确定等差数列的公差。

能力目标:1.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使学生能够应用其公式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

2.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

3.掌握等差中项的定义和等差数列项的性质,使学生能够应用等差中项的定义和等差数列项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1.教学主要内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的函数性质;

2.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

3.教学难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知识教授为主,多媒体教授为辅,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教学难点问题,主要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为了讲清楚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中生的现状,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也同时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思考评价法

2.分析归纳法

3.自主探究法

4.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既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以及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强化知识: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等差数列说课稿(10)

高一数学《等差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教法分析。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全国统一鞋号中成年女鞋的各种尺码(表示鞋底长,单位是cm)分别是21,22,23,24,25。

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38,40,42,44,46,48,50,52,54,56。

3、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单位:m)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 新课探究。

1、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1)“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2)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3)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d 即: = +d;– =d 即: = +d = +2d;– =d 即: = +d = +3d……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n—1)d

此时指出: 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d;– =d;– =d……– =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 = (n—1) d即 = +(n—1) d

当n=1时,上面等式两边均为 ,即等式也是成立的,这表明当n∈ 时上面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 }的通项公式。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 }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1+(n—1)×2 , 即 =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 、d、n、 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 =10, =31,求首项 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若数列{ } 是等差数列,若 = k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 }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n—1) d会知三求一

(六) 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2,6 题。

2、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 }的首项 =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说课稿(1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

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呈现阶段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2、探究发现阶段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S21=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Sn=。

图形直观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平实近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3、公式应用阶段

(1)、选用公式

公式1Sn=;

公式2Sn=na1+。

(2)、变用公式

(3)、知三求二

例1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2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知三求二: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中共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习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球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8,练习1,2,3;

习题3.3第2题(3,4)。

2、选做题:

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等差数列说课稿(12)

人教A版数学必修5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A版数学必修5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2。倒叙相加求和。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呈现阶段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设计意图:

(1)、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2)、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2、探究发现阶段

(1)、学生叙述高斯首尾配对的方法(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是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模仿、记忆的阶段。)

(2)、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共有多少颗宝石?(这是奇数个项和的问题,不能简单模仿偶数个项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间项11看成是首、尾两项1和21的等差中项。

通过前后比较得出认识:高斯“首尾配对”的`算法还得分奇数、偶数个项的情况求和。

(3)、进而提出有无简单的方法。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S21=21(1+21)/2

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2: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n(n+1)/2 (从求确定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到求一般项数的前n个正整数之和,旨在让学生体验“倒叙相加求和”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求和”算法的改进)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如下过程:

∵Sn=an+an—1+an—2+…a1。

∴Sn= n(a1+ an)/2。

图形直观

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m+n=p+q,那么am+an=ap+aq。)

设计意图:

一言以蔽之,数学教学应努力做到:以简驭繁,平实近人,退朴归真,循循善诱,引人入胜。

3、公式应用阶段

(1)、选用公式

公式1 Sn= n(a1+ an)/2;

公式2 Sn =na1+n(n—1)d/2。

(2)、变用公式

(3)、知三求二

例1

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这位长跑运动员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学生可以从首项、尾项、项数出发,使用公式1,也可以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使用公式2求和。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

例2

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和为54?(本例已知首项,前n项和、并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项数。

事实上,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包含四个元素,从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余一。)

变式练习:在等差数列{an}中,a1=20,an=54,Sn =999,求n。

知三求二: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d=20,n=37,Sn =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求未知元。

事实上,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中共有首项、公差、项数、尾项、前n项和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连列方程组,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再次深化。

采用课后习题1,2,3。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1)、课堂小结

①、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叙相加的算法,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球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2)、反思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8,练习1,2,3;

习题3。3第2题(3,4)。

2、选做题:

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课堂的内容和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了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本节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相关推荐

社会实践团队合作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是今后工作的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
展开详情

关于中考作文

考试作文
我可以锁住我的笔,为什么却锁不住那一颗被打动的心。是爱的姿势打动了我。是爱在心底开满了花。——题记寒气已触在了笔尖,不得不挣脱开它,抬头,发现房间被分为上下两层:被夜色均匀染黑的屋顶,和压得很低的台灯
展开详情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精品3篇)

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数学的经验、2、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3、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调动学生学
展开详情

2022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方法总结

中考辅导
第一步,预读来源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第二步,通读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
展开详情

印度洋

全科知识
印度洋,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411.8万Km?,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342.7万Km?,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包括属海的体积为28460.8万K
展开详情

毕业生的药店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实习专题
本人自药房实习以来,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透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知识不断拓宽,职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实习期间内,本人把专业课本《药事管理学》、《中医药学概论》等课本带在身边,理论联系实际,更好
展开详情

毕业实习导师评语

实习专题
____同学工作认真负责,虚心好学,在业务紧迫时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在工作中能够主动地学习和请教别人,比较仔细认真,能够完成指导老师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遵守公司劳动纪律,出勤率高,与同事相处和睦,能融
展开详情

关于中学数学怎么教

七年级数学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
展开详情

苏教版初二语文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
多读、强记、勤写何谓多读?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
展开详情

关于环境的英语作文范文

高一英语
Our environmentisveryimportantforourlives.Weneedthefreshair,theclean waterandsoon.Inthepast,therewer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关于未来的诗歌(汇总12篇) 六年级语文学习计划大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安全班队会教案(甄选4篇)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500字范文 高中化学试题中的隐含知识(必备9篇) 大学英语作文300字 学习方法演讲稿模板 「策划方案」教师节活动策划 大学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单词 小学生军训心得体会小结 孟子的名言警句集锦 精灵鼠小弟读后感范文300字 高三学习物理的方法大全 读书之法阅读答案(合集3篇) 对联的上下联怎么分(精品8篇)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有关自信的名人名言(推荐8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100道及答案 《精卫填海》阅读答案(推荐12篇) 关于家庭教育方案 关于我的读书故事的作文(汇编3篇) 拉面阅读答案(汇总7篇) 巨国贤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吃货散文(集锦4篇) 牧童短笛教案(甄选7篇) 日月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汇集6篇) 植物细胞教案(汇编8篇) 外国经典诗歌(精品5篇) 蓝鲸的眼睛读书心得范文 祝福祖国500字小学作文 学宪法讲宪法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 充满希望的句子(汇编5篇) 会计事务所实习生总结 高一新生物理高分学习方法指导(实用5篇) 高二政治知识点集合 草房子读后感范文500字 野性的呼唤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紧张的考试作文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范文500字 关于名人的成长故事(优质7篇) 中考百日宣誓作文 二力平衡说课稿(甄选6篇) 人生的试金石阅读答案 电话销售个人总结 少年闰土教案(必备20篇) 读《草房子》有感范文 大学英语作文 2022安徽高考英语作文题目预测 2022年小鹿斑比读后感范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优秀教学设计(集锦8篇) 道德绑架议论文作文800字 中国儿童故事(推荐15篇) 关于动物的散文(推荐4篇) 数词的练习题(合集3篇) 期末考试的反思五年级作文 小学四年级日记:冬令营 小升初毕业季作文6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腊八粥》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传记类知识点 教师节演讲稿 谈谈美食作文 最美的微笑为题550字七年级作文 描写四季的诗歌(合集5篇) 疯丫头杜真子读书笔记 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与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消防安全教育知识培训小结 《社会学的邀请》读书笔记范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作文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笑猫日记读书心得感悟300字 2022艺术类高考政策解答及艺考生文化课复习方法指导 大学生英语演讲稿 小学数学教师的读书笔记 电工电子的实习心得体会 暑假社会实践打工心得体会 名言警句的句子摘抄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重点485句 小学期中考试作文300字 2022个人顶岗实习周记 年会计初级考试试题(实用3篇) 感动议论文800字高一2022 《笑猫日记》读书笔记 走过那一个拐角550字六年级作文 300字大学军训日记 蚊子和狮子续编范文 小学二年级英语优秀作文 怦然心动的感觉作文 安全培训试题 一年级数学复习方法总结 高中英语一般将来时知识点 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说屏说课稿(集合8篇) 网上祭英烈主题班会(汇编4篇) 植物和我们教学反思(集锦4篇)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 感恩老师作文800字高一作文记叙文 家庭教育讲座简短观后感 君子名言(通用9篇) 2022年狼王梦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抒情作文范文800字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必看的 关于祖国的诗歌(推荐20篇) 教育故事二则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总结 有关读书笔记作文 有关学习方法演讲稿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高中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汇总6篇) 十佳农民事迹材料 长征胜利85年作文1 学生学习英语心得体会 老王的阅读题答案 企业文化的句子(优质3篇) 2022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军训个人总结500字范文 六年级的应用题附答案 演讲与口才教案(集合4篇) 干部军训体会范文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汇集18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 小学劳动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七年级红楼梦读书心得范文 威尼斯商人读书心得感悟范文500字 剪纸雪花教案(优质3篇) 音乐小白船教案(甄选17篇) 军训日记400字 幼儿爱国诗歌大全(集合5篇) 关于三年级的高分写景作文 我的教师节 平凡600字小学生话题作文 2022和平小升初语文作文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古诗池上(通用11篇) 花团锦簇教学设计(精编3篇) 营销名人名言(精选4篇) 正能量的工作句子(通用18篇) 中考作文600字 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关于爱的故事字(通用11篇) 班级军训个人总结 小升初数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高一语文学习指要,高一语文高效学习攻略 八年级上册英语笔记 以考试的作文 儿子,我想对你说 高中作文英语范文大全 中考政治复习计划总结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反思(集合7篇) 小马过河的故事(合集5篇) 《猎人笔记》读后感【精】 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汇编7篇) 初一军训心得体会600字 家庭防范小偷绝招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迎接期末考试作文 公园一日游作文550字 2022年有关感悟青春的初中作文600字 关于升学宴的演讲稿(甄选15篇) 高考语文最全复习知识要点梳理 有关孩子教育 儿童文学《草房子》读后感范文 红色经典红岩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过年阅读答案(精编7篇) 《哈姆莱特》读书笔记 高考生物的重点知识点归纳 错过话题作文800字(精编3篇) 教师颂诗歌(优质8篇) 小王子的故事(集合16篇) 高三作文范文人间冷暖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 淘气包马小跳读书笔记300字 《故乡的槐树》阅读答案 有关尊严的小学生作文 激励人心的句子经典(优选6篇) 最美是百合阅读答案(合集3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优质17篇) 暑假实践的心得体会文本 堆雪人教案(集锦16篇) 麦琪的礼物读书笔记 英语六级口语自我介绍范文 《花的勇气》读后感500字范文 防火安全知识广播稿 校运会实践心得体会 旅行简短文艺句子(集合8篇) 我的业余生活普通话说话范文 老人与海鸥的说课稿(汇总11篇) 环保主题班会主持词(优质20篇) 社区服务实践心得体会 敬业爱岗名言(集锦8篇) 有关多彩的青春为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