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醉花阴 李清照

首页

醉花阴 李清照

1要文翻译 2表达了什么情感 3写本诗时的背景 4 作者简介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08 01:26:39
  •   词牌词牌简介  《醉花阴》,词牌名。全词重头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第三句用平脚不入韵,其余第一、四、五句用韵。前后片第二句五言句,前人有的用上二下三句式,有的用上一下四句式,还有的前后片分别用以上两种不同的句式,因此,此句形式可以灵活使用。
      通常以《漱玉词》为准。[1] 词牌格律  格律对照例词:【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薄雾浓云愁永昼,   中仄平平仄(韵)。   瑞脑销金兽。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东篱把酒黄昏后,   仄仄平平仄(韵)。   有暗香盈袖。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说明:下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如改用上二、下三句法,则第一字可用平声。
      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1] 词牌名由来  《醉花阴》,曾用名《漱玉词》,现两者通用。
         传说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自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门口。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后来她常作《醉花阴》即《漱玉词》词,其中醉花阴(人比黄花瘦),别具一格,语言新颖凝炼,可谓千古佳句。
      《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作《漱玉词》而来。 编辑本段《醉花阴》-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
      “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 编辑本段典范词作  1。
      【宋】张元干《醉花阴·紫枢泽笏趋龙尾》   2。【宋】辛弃疾《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3。【宋】陈亮《醉花阴·峻极云端潇洒寺》   4。【宋】李弥逊《醉花阴·翠箔阴阴笼画阁》   5。【宋】毛滂《醉花阴·檀板一声莺起速》   6。【宋】王庭珪《醉花阴·红尘紫阳春来早》   7。
      【宋】杨无咎《醉花阴·金铃玉屑嫌非巧》   8。【宋】赵长卿《醉花阴·老去悲秋人转瘦》[2]。

    过***

    2018-12-08 01:26: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