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以黄河内容 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首页

以黄河内容 环保主题的手抄报

急!!!!!!!!!!!!快!!!!!!!!!!!!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9-03 01:37:54
  •   概况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提案摘 要: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8年间,榆林市不同阶段(“土地运动”、“大跃进”、“合作化”、“文化大革命”、“承包责任制”、“生态建设”、“城市化建设”)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与白家川水文站监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直接受耕地面积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通过研究对于科学认识黄土高原演化与黄河泥沙演变、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目标和措施选择,保障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泥沙。
        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
      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8年间,陕北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的影响过程与机制,更好地指导目前以退耕还林(草)等措施恢复黄土高原植被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的作用方式与程度,对科学认识黄土高原演化与黄河泥沙演变、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目标和措施选择,保障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区域基本情况
        榆林市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达3。69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7%,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22万t∕平方千米,局部地区最高达4。
      48万t∕平方千米。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成为制约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地貌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面积占42%;南部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8%。干旱、风沙、水土流失是陕北三大灾害。
      是陕西省生态失调最为严重的脆弱区。
        2。 研究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榆林市90%以上是坡耕地,它每年输入黄河泥沙约4。3亿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坡耕地,且多为粗沙,淤积黄河下游的4亿t粗泥沙中,有1。
      4亿t来自榆林市,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北方沙尘暴的策源地,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这不仅使环境恶化并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地区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条件对于土地利用即耕地几经变化消长的驱动作用;研究土地利用变革发展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对于建立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生态经济建设方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本文仅就人类的耕作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因耕作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所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河流断流、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因而通过对本区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促使了土地利用趋于合理。
        2。2 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法,按照研究所依据的原理,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水土流失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
      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水、风侵蚀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水土流失过程得以发展。所以土地利用变化法着重强调农、林、牧结构调整和地表植被破坏等的作用,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确定人为活动的影响程度。
        3。
      土地利用变迁与水土流失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可将陕北耕地面积变化的过程划分为增加、减少、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增加、急剧减少7个阶段。黄土高原从秦汉时期的“沃野千里、仓家殷富”到明清后的“满目赤野,不产五谷”;绿色日渐减少,沙漠大肆扩张,土地千疮百孔,水土加剧流失。
      从人民向水土流失宣战到生态环境逆转的沧桑历史,记录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和不断趋于合理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突破的历史。
         3。1“土地运动”耕地递增阶段
         1.土地制度变迁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建国初,我国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水平低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进行小农生产,这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不仅使战争中荒废了的土地得到了复垦,而且在“谁开谁有”的政策驱动下,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949~1953年4年由71。
      48万公顷增加到72。64万公顷,净增耕地1。16万公顷。促成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植被急剧减水,造成了水土流失加剧。
        3。2 “大跃进”耕地先减后增阶段
        1954~1959年,为耕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阶段。
      此时期由于“大跃进”运动希望粮食“放卫星”,不但粮食没有高产,反倒因3年自然灾害、城乡建设占用和灾毁废弃等致使耕地流失较为严重,后来为了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压力,不得不再次毁林开荒,增加播种面积。回顾这一地区此阶段的土地利用方式,前期建设占用耕地0。
      12万公顷,后期开荒增加耕地1。06万公顷,期末耕地达到了73。58万公顷。此阶段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大跃进的背景下,1958年9月全国第三次水保会议及1959年11月黄河流域7省(区)水保会议,推动了黄土高原首次掀起了水土保持建设高潮,由过去村、组小联合发展到乡、县或跨县大联合。
      从过去修坡式梯田发展为一次修平梯田,并很快得到推广,对粮食增产、减少水土流失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此阶段无定河(白家川水文站)年输沙量2。9亿t。

    S***

    2018-09-03 01:37:5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校园生活 相关知识

  • 烦恼
  • 心理咨询
  • 生活烦恼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