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烦躁的相关文献有哪些?

烦躁的相关文献有哪些?
奋*** | 2016-01-25 13:28:24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2016-02-08 20:35:16
  • 1、 烦闷急躁。①《易·系辞下》“躁人之辞多” 唐孔颖达疏:“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②宋范仲淹《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③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初谒语》:“若因欲速而至烦躁,反是累心。”④茅盾《子夜》十四:“吴荪甫忽然烦躁起来,用劲地摇一摇头。”⑤《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喫了一会, 陈木南 身上暖烘烘,十分烦躁,起来脱去了一件衣服。”2、中医谓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之症。①《...

    查看全部>>

    1、 烦闷急躁。①《易·系辞下》“躁人之辞多” 唐孔颖达疏:“以其烦躁,故其辞多也。”②宋范仲淹《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③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初谒语》:“若因欲速而至烦躁,反是累心。”④茅盾《子夜》十四:“吴荪甫忽然烦躁起来,用劲地摇一摇头。”⑤《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喫了一会, 陈木南 身上暖烘烘,十分烦躁,起来脱去了一件衣服。”2、中医谓内热口干、手足扰动之症。①《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热烦躁,便数憎风。”②《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烦躁》:“伤损之证,烦躁而面赤,口乾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者,宜用当归补血汤。
    じ*** | 2016-02-08 20:35:16 43 2 评论
    0/300
  • 2016-01-25 13:28:24

  • 证名:心烦躁动之证。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燥也。”若先躁后烦,则称为躁烦。烦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汗,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

    查看全部>>


    证名:心烦躁动之证。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燥也。”若先躁后烦,则称为躁烦。烦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汗,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温热病表里俱实,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选用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承气汤、三黄石膏汤等方(见《伤寒绪论·烦躁》)。内伤因脏腑实热而致烦躁者,治宜清热泻火。《张氏医通·神志门》:“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
    如*** | 2016-01-25 13:28:24 40 2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