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宝宝很认生这是怎么回事 宝宝从三个月左右就开始认生了?

首页

宝宝很认生这是怎么回事 宝宝从三个月左右就开始认生了?

宝宝很认生这是怎么回事 宝宝从三个月左右就开始认生了,别人一抱就使劲哭,奶奶抱也不行,爸爸抱也不行,爷爷稍微差点,现在都六个多月了还是光粘着我一个人,按理说这些人每天都见得到啊,每天得接触啊,可为什么还是抱过去就哭哪,这是怎么回事啊?急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5-05 15:00:27
  •   父母要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婴儿生来惧怕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持和跌倒,其它的惧怕心理都是后来养成的。成人恐吓或父母遇事大惊小怪都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其次,要设法消除诱因,不吓唬孩子,不讲恐怖故事,经常带孩子与他所害怕的东西接触,便于孩子了解、熟悉和习惯对方。
      让孩子学习克服惧怕心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教给孩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可怕的,什么是不可怕的。同时,父母自己应克服惧怕心理,这对改变孩子胆小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宝宝胆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为宝宝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呵护有加,孩子势必少了与人交往的经验,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显得比较被动。父母要带着孩子多串串门,多参加一些聚会,孩子会在观察父母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放松,胆子会大起来,逐步产生自信。 其次,宝宝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单独和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学会遵守规则;跟小孩子玩,可以学会照顾别人。待他交到几个好朋友之后,胆子自然就大了。
      当然,年幼的孩子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纠纷”,最好试着先让他们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让宝宝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也是不错的,不但可以发展宝宝肢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思维发育,更可以直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在家里,父母有意识地让宝宝自己在另外的房间玩耍。你要时不时地和他说几句话,让他放心。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有意识地给宝宝设计一些情境,比如让他单独去另一个房间给你取书或是他的玩具,锻炼宝宝的胆量。 宝宝胆量大小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
      就先天因素来说,我的感受特别深。我儿子对鞭炮声就表现出特别的恐惧,每每周边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发抖。此外,他也不像邻居家的孩子那样,很高的台阶都敢跳,他对高度敏感性特别强。像这类的胆小,只能给孩子时间,慢慢适应。 从后天因素来看,我认为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
      长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做错事时不当的指责,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但我想这方面归根到底由父母的举止言行决定,胆小怕事的双亲必然养出胆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决宝宝胆小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要缩短孩子适应环境的时间,主观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胆小,我想做一个简单划分: 一类胆小属于本能反应。所有人面对未知危险、“强大”对手时都会表现出胆怯、恐惧、退缩、无所适从。这类情况不能定性为胆小,不一定会成为日后性格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类胆小属于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再加上成长中多次遇到“威胁”刺激,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射性的行为。
      比如说: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时不能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于是孩子的行为呈现出固定化模式。 后一种胆小是需要父母关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采取的对应行为多是自然反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成为行为习惯。
       ·一个刺激下的反应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个孩子在外面对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会对前来串门的“霸道”小客人一让再让。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学习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行为的机会。
       从天性的角度看,胆小孩子的气质特点是:安静、温和、腼腆、顺从、忍让、谨慎、软弱,少有主动要求。这些特点发展下去都属于内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遗传而来,天性不容易改变。对这样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励,肯定其做事有独立性,勇敢有为。
      只有实践过程带给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资本”。 从后天的角度说,胆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说明孩子的独立性欠缺。对这样的孩子,切忌简单粗暴、严加管束、过度保护、批评贬低、包办代替。父母莫要表现得过于“强大”,否则会造成孩子“窝囊”无能。
       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是“胆小鬼”。因为幼儿尚不能自我评价,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说。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人视为“胆小鬼”,有可能就不愿再去尝试那些“胆大”的做法而维持“胆小”的状态。父母不要不断地责怪孩子表现不佳,允许各种各样的弱点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经验看似简单的事,在幼小心灵中“非同小可”,您应该耐心讲解。或许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你讲的知识,但是讲解本身会让他感觉危险的程度在减弱,起码在这个时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当孩子真的处于恐惧中时,他需要你实际的支持和陪伴,不仅限于口头安慰,最好在行动上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他。
      对于幼童来说,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绝对安全的。

    y***

    2016-05-05 15:00:27

  • 2016-05-05 15:00:27
  • 这些都是正常的,我的宝宝七个月就断奶了,给婆婆带,还不是一样。婆婆带了半个月后我回去,我的君菲都不认我了呢!直到我逗她玩了好久才肯让我抱。可是到了晚上,就只要我婆婆抱了。小孩子嘛,都有这样的情绪!

    A***

    2016-05-05 15:00:27

  • 2016-05-05 15:00:27
  •   我家宝宝已经两岁了,小的时候只要我一个人带,也从三个月就会认生了。但是我在这做一个总结哦!只要谁带他最好,或是给他的感觉最亲的,他就会有安全感。就会冲他乐!     “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
      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5个月的时候,随着宝宝自我认识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宝宝的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 6个月的宝宝已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等情绪,对熟人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并且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亲近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对妈妈则最为依恋。 8、9个月的宝宝认生的现象更为常见。1岁多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什么都好奇,再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就使得他们有了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父母和亲人仍然非常依恋,一旦遇到他从未见到过的人和物体,就可能表现出胆怯的样子。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是独立性和依恋性并存。 即便到了2、3岁,宝宝仍然会对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惧,这是宝宝发展的共性。此外,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宝宝出生以后所处的家庭教养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宝宝认生的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怕生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正确引导而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将来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社会化进程。 解决策略 1。提前预防 在宝宝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宝宝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宝宝不太熟悉的人逗宝宝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宝宝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
       2。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对于认生的宝宝,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宝宝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宝宝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宝宝和陌生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
      此外,在遇见宝宝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 1。尝试投宝宝所好 一般宝宝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宝宝,因此,让宝宝接触陌生人可从这些人群入手。
      当带宝宝到户外玩耍、去亲友家或有友人来自己的家中做客时,父母可抱着宝宝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让宝宝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人外,周围还有许多别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这些特点,尽量围绕宝宝的喜好来扩展宝宝的社交圈子。
       2。找机会发挥宝宝强势 平时多观察宝宝,看他究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培养宝宝特长,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这样可以增强宝宝自信心。宝宝的自信心增强了,怯生的心里也就会逐渐减弱。 3。培养宝宝安全感 父母对宝宝的态度、情感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
      照料宝宝、与宝宝接触的时间最好固定,尽可能避免宝宝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尤其不能以“再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宝宝。 4。切忌溺爱宝宝 被溺爱的宝宝很多会胆小。比如看见宝宝正爬向床边,不要表现得过于吃惊;宝宝磕碰了一下,不必过分安抚;宝宝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让宝宝自己拿等等。
      多数宝宝对成人的态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对宝宝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宝宝多半就会变得比较胆小。过分认生就是这种养育方式造成的后果之一。 5。交往的方式要得当 宝宝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
      因此,当你抱着宝宝遇到熟人时,可先自然地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待宝宝习惯后再告诉宝宝对方是谁。等到宝宝与陌生人熟悉之后,才可以让他们摸摸宝宝甚至抱抱宝宝,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宝宝交给“陌生人”抱,以免加强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反而让他更为害怕。
      

    蒋***

    2016-05-05 15:00:27

  • 2016-05-05 15:00:27
  •   认生是孩子发育过程的一种社会化表现,婴儿在母亲和家人的照料下,产生了一种依恋之情,只有在母亲或家人身旁才觉得安全,对孩子认生的表现不能斥责,否则会加重他的紧张与恐惧。 宝宝从五六个月的观察中获得了某些识别记忆,开始能辨识自己的父母,并且喜欢与他们在一起。
      因为,与父母在一起会感到安全、愉悦和温馨,开始形成亲人意识和亲情感。当不熟悉的人出现时,在婴儿记忆的检索中,找不到此人的形象痕迹,宝宝就会产生警觉,并感到不安、焦虑和害怕,这正是他的自我保护能力的体现,年轻父母对此要表示理解并给予尊重。 怕生感的消解要有一个过程,要遵循由疏到亲,由远及近,增加交往,逐步亲近的原则,其中关键在于与宝宝交往中要提高其亲密度,谁跟他玩得时间长,他就先认得谁;谁对他关怀多,他就跟谁更亲近。
      妈妈、爸爸与他同住一室,朝夕相处,所以宝宝较早就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依恋感。对此,父母要倍加珍惜,至于他对其他人的陌生感,不仅要理解,处理时也要宽容和等待。 具体做法是:先由妈妈抱着让孩子在远处观望生人,然后离得近一点让他与生人接触,以后逐渐增加强度,鼓励他与生人相处,慢慢地使他的焦虑或恐惧程度降低;家里来了陌生人,不要让他一开始就抱或亲孩子,而应在相互交谈和婴儿与他熟悉之后再亲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独立能力得到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认生的现象会很快好转。 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不要让孩子感到乱发脾气的好处,更不要急急忙忙向孩子妥协,要让孩子知道乱发脾气的孩子不会让大家喜欢,乱发脾气更不会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在乱发脾气达不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从而逐渐克服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孙***

    2016-05-05 15:00:27

  • 2016-05-05 15:00:27
  • 多带宝宝出去玩儿,多接触一些人,慢慢的宝宝就不太会认生了

    黄***

    2016-05-05 15:00:27

  • 2016-05-05 15:00:27
  •   认生(怯生)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婴儿认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通现象吗?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副教授 赵淑文  认生(怯生)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例如有的婴儿见到陌生人会表现出严肃,紧张的神态,或试图回避、躲藏;有的婴儿甚至表现出严重的恐惧,尖声哭叫,挣扎着要离开现场等。
      这些都是婴儿认生的表现。许多母亲和传统的观念认为,婴儿认生是天生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听之任之,或故意让孩子避开陌生人;有的父母则为此着急,认为一回生,两回熟,强制婴儿接触陌生人。 婴儿认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通现象吗? 小于4个月:这么大的婴儿不会认生。
      他们对一切新奇的事物,包括对陌生人,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任何人的引逗,都会报以喜悦与微笑。 4~5个月:他们对陌生人会出现“警惕地注意”现象。他们会来回地注视、比较陌生人与熟人(主要是母亲)的面孔,对陌生人的脸注视的时间会更长些。 5~7个月:在陌生人面前婴儿会出现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
       7~9个月:有些婴儿面对陌生人会有苦恼、哭叫、回避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婴儿都有认生表现,而且婴儿的认生有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上述情况说明,婴儿起初并不认生,婴儿的认生更多的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认生呢? 相对而言,性格内向的孩子,比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认生:体弱多病,接触人少的孩子,比体格健壮,家中人口多的孩子容易认生;环境刺激贫乏较之环境刺激丰富的孩子容易认生;过分依恋母亲较之母子依恋正常及依恋程度较低的孩子更容易认生。
      此外,有的婴儿则只对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戴眼镜或戴帽子的人,表现出害怕的反应。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受过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的强制或恐吓的缘故。 认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不利的影响吗? 认生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智力发展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因为人们为了避免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往往只是远远地与孩子打个招呼,即匆匆离去,而不会坚持引逗孩子。
      孩子的哭叫,也会降低人们与孩子交往的兴致。这对孩子来说,自然就失去了一些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减少了一些有意刺激,孩子的生活圈子也就狭小起来。研究和事实都证明,在先天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孩子会比生活在单调乏味的环境中的孩子聪明些。
      俗话说“见识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认生也使婴儿失去一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如果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交往能力得不到补偿,长大后就会变得较弱,胆怯,不善于与人主动交往或难于与人相处。结果会经常体验到孤独、无能、缺少自主和自信,从而会影响到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怎样做,才能使孩子不认生或减少认生呢? 根据以上所谈的情况,出生后3~4个月以前的婴儿不会认生父母要抓住这一时间段,多带婴儿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活动,接受丰富多彩的刺激,特别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群,熟悉男女老少,成人,儿童的各种面孔,尽量多地接受他们的引逗与交往,包括各种不同的假面玩具等。
      对安静内向的婴儿更要有意创造与人接触的各种条件与环境,这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以后是否会认生的关键。 对3~4个月已经有了认生反应的婴儿,既不要避免让他们与陌生人接触,也不要强制或逼迫他们与陌生人交往,这都会适得其反。而是要使他们有一个慢慢适应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的过程。
       例如,经常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或邀请他们来自己家作客。此时,父母可设计这样的场景:孩子喜爱的玩具,糖果之类物品与陌生人同时出现,这样孩子多次体验到良好的刺激,总是伴随着陌生人,慢慢地对陌生人的恐惧感就会逐渐消失了。 再如,父母带孩子到集体活动的场合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局面,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比如事先带他到熟悉环境。集体活动中要避免众多陌生的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一起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这些会使他缺少安全感,增加害怕或认生的程度。 到了2~3岁仍然认生和孤独的孩子,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经常明确地提出他认生的缺点,以避免强化他的这一缺点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
      可以先让他们与陌生的孩子交往,例如,常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与众多陌生的孩子一起排队滑滑梯、荡秋千、攀登障碍物、做游戏等。 还可以主动为孩子寻找不认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
       更多资料参看http://bbs。0-6。com/showtopic-76918。aspx。

    魏***

    2016-05-05 15:00:2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