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我国企业购并中商誉的处理方法是怎样的?

首页

我国企业购并中商誉的处理方法是怎样的?

我国企业购并中商誉的处理方法是怎样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05-04 22:10:25
  •     (一)我国购买商誉会计处理方法有关合并商誉的实务规范是1995年发布并实施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该暂行规定将企业合并时发生的购买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反映,并不予摊销。联系我国会计实务,2001年颁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应但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要求企业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具体有以下方法:一是确认方法。从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考虑,对企业合并是购买成本与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单独列示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这种处理方法,商誉单独确认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可以引起报表使用者对商誉这一特殊无形资产的重视。
      二是后期计量。在商誉形成以后,对合并商誉采用一定期限(如10年)内按直线法摊销的方法,对商誉的价值的计量可以选择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企业逐期(年)对购并商誉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进行评估,以确认购并商誉的期末公允价值;为进一步体现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当在期末对购并商誉按照成本(账面价值)与市价(公允价值)孰低计量,对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予以冲销减值,对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则不做任何会计处理,即只确认企业购并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是商誉的减值核算。当商誉的账面金额超过其隐含的公允价值时,就发生了减值。减值测试的第一步是确定潜在的减值,即比较报告单位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金额(包括商誉)。第二步是计量减值损失的金额,即比较报告单位商誉的账面金额与其隐含的公允价值。   (二)我国传统商誉处理方法的评价我国传统的商誉处理方法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可以体现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充分运用;可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购并商誉的期末价值(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保证会计数据的账实相符、真实可靠;同时也比较符合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循序渐进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一传统商誉会计处理方法未能体现商誉的本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购并商誉期末公允价值的确认。企业购并商誉期末公允价值的确认,取决于期末企业的公允价值(企业的市场价值)的确认,购并商誉的公允价值应建立在自愿、公平和客观的基础上。
      如果不能较准确地确定购并商誉的公允价值,则购并商誉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就失去了会计运用的前提。二是可能为企业提供利润操纵空间。企业购并商誉采用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有可能被企业用来随意估计公允价值,通过蓄意增加、不变或减少购并商誉账面价值,为企业提供利润操纵空间,达到粉饰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
      所以,在企业购并商誉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运用时,要制定有关确认购并商誉公允价值的原则和程序,防止此类问题发生。三是会计人员的素质。目前,我国会计师行业的执业水平、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在我国还缺乏企业购并商誉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运用的“软”环境。
         (三)新会计准则关于商誉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一企业合并》中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应在购买日,将商誉的账面价值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合。
      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商誉形成以后,不再进行摊销,但是至少每年进行减值测试。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负商誉)在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关于商誉处理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商誉不再列入无形资产准则中,而是列入企业合并的相关准则中。
      这一做法改变了旧无形资产准则中规定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但同时规定,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新准则中无形资产的范围仅局限于可辨认无形资产部分,而商誉这种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归于企业合并准则中与其会计确认的前提趋于一致。
      二是扩大了商誉的会计确认范围。传统的商誉确认条件是企业发生购并时,购买企业支付的购买成本与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而合并价差是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相抵消时所产生的差额,同时内部债券投资产生的差额也作为合并价差。
      合并价差主要是为了调整报表之间的平衡关系,按原《合并报表暂行规定》合并价差不需要进行摊销。新会计准则规定,原“合并价差”中,相对应的资产评估增减值部分(摊销、结转后的剩余部分)计入相关合并资产负债中,对应的商誉部分(不包括负商誉)则单列为“商誉”。
      这样,商誉的核算范围扩大了,不但包括了传统的购并过程中由于购买企业支付购买成本与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所导致的商誉,也包括了合并报表过程中所导致的调整项目“合并价差”中的一部分。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也导致了另一结果,即“合并价差”失去其存在基础,“合并价差”这一概念在新会计准则中不复存在。
      三是商誉形成以后不再进行摊销。使商誉成为一项资产,且其价值不会随时间的推移因进行的摊销而使价值减少。这样处理的好处在于:一是企业商誉的价值将长期存在,代表企业形成长期的超额收益能力,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更加符合商誉的理论本质;商誉的价值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其价值高低应更易受到其本身公允价值的影响。
      二是商誉不再摊销,减少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企业人为调整,出现合并价差金额大小差异的动机,也杜绝了企业再利用摊销年限的选择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三是不再确认负商誉,购买成本小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
      这一会计处理方法尽管增加了收购企业的当期的账面税前利润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期的税收负担,但是这种方法简化了后期的处理程序,提高了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的可操作性。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倾***

    2017-05-04 22:10: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