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回答有关苏轼《前赤壁赋》一文的三个问题:

首页

请回答有关苏轼《前赤壁赋》一文的三个问题:

请回答有关苏轼《前赤壁赋》一文的三个问题:
A、贯穿全文的是一条怎样的感情线索?
B、此赋运用传统的主客问答的写法,其中“主”(苏子)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哪一方面?
C、其中“客”又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哪一方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2-06 12:09:52
      《前赤壁赋》的外在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事由(“泛舟”)。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而且以“月出”起,以“东方之既白”(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
       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一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乐一悲一喜’’的过程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滴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
      可以这么说,文章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拭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苏轼在文章中展开了思想深处的矛盾斗争。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第一段所表达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拭在贬滴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
      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出世思想的表现。但最终苏轼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
      文章末段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但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
      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 。

    c***

    2007-02-06 12:09: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