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医院

妈妈的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我妈妈今年54岁,患II型糖尿病已有五六年时间了.
去年一度感觉视力越来越模糊...后来去医院作检查时,医生告知是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眼底板坏死.必须每半年时间或一年去医院作一次激光,还有配中药来喝.效果有些好.
   距离现在只有激光过一次,而且现在没在喝那些配的中药了.妈妈说一直喝就没有一点药效了,后来就没再喝了.
  现在还是继续有吃医院配的控制糖尿病的药...
  而且现在妈妈的眼睛越来越不清楚...
  要怎么办呢?
c*** | 2006-12-20 03:08:17

好评回答

2006-12-20 06:27:36
1*** |2006-12-20 06:27:36 59 10 评论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合并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糖尿病高渗综合征和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1. 糖尿病合并感染:糖尿病患者感染的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
1.1 呼吸道感染:如急性或慢性气管和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等。其中,肺结核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2~4倍,糖尿病与肺结核二者都是消耗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治疗中二者必须兼顾。每年对糖尿病人进行1...

查看全部>>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合并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糖尿病高渗综合征和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1. 糖尿病合并感染:糖尿病患者感染的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
1.1 呼吸道感染:如急性或慢性气管和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等。其中,肺结核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2~4倍,糖尿病与肺结核二者都是消耗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治疗中二者必须兼顾。每年对糖尿病人进行1~2次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早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1.2 泌尿系感染:也很常见,发生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女性与老年人尤为多见。常见症状有尿频、尿痛、尿急,发热、全身不适等。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尿培养有细菌生长等。
1.3 皮肤感染:可发生各种化脓性感染,如毛囊炎、疖、痈等,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必要时给予外科治疗。真菌也常可造成糖尿病人的皮肤感染,表现为脚癣、手癣、妇女外阴部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因此,糖尿病人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对任何轻微的皮肤损伤都必须及时治疗。
1.4 下肢坏疽:糖尿病人下肢多有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足部容易受损导致感染,而且感染不好控制,容易扩散,甚至造成下肢坏死。
1.5 其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发生牙周感染和牙龈发炎,接受手术后感染的危险性也增高,发生败血症的机会也比一般人高。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3.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4. 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脑血管、心血管、下肢血管)、微血管并发症(肾脏、眼底)和神经并发症(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等。
大血管并发症
1.糖尿病心脏病变:
1.1种类:包括:(1)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2)特异性心肌病变;(3)心脏自主神经病变;(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最为常见。
1.2临床特点:
(1)冠心病多而重:高2~4倍,45岁以下死于心脏病者高10~20倍。本院发现2例27岁1型患者心脏病变严重;
(2)女性保护作用消失:糖尿病时性别差异消失,女性增高4倍;
(3)症状不典型:心脏神经功能障碍所致,1/3以上有无痛性心梗,静息时心动过速、心律紊乱、体位性低血压、难治性心力衰竭或休克,甚至造成猝死。
1.3诊断方法:
(1)心血管自主神经检查:心率快而固定,深呼吸及体位改变时心率差变小,体位性低血压。
包括:①静息心率>90次/分;②深呼吸时或卧、立位心率差<10次/分;③乏氏动作反应指数<1.1。指深吸气屏气呼气时,R-R间期的最大/最小值之比;④于5秒钟内起立时,血压下降的幅度>4.0/2.7kPa(30/20mmHg)。
(2)心电图:冠心病或高心病改变;
(3)心功能:心阻抗图或超声心动图改变,如左心室射血前间期/射血时间比增加,射血分数下降,舒张期延长,心室顺应性减低等。
1.4治疗:以预防为主,治疗原则同一般冠心病。
(1)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必要时使用胰岛素、降脂及降压药物。血糖140/180mg/dl以下,血压140/90mmHg以下,血脂正常,减肥,戒烟,限钠,避免低血糖及低血钾。
(2)药物治疗:包括:①维生素与抗氧化剂:维生素B1、B2、C、E和富含硒的化合物等;②血管活性药物:消心痛、心痛定、硝酸甘油类;③抗栓药物: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潘生丁及丹参制剂抗血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溶栓药;④糖化反应抑制剂:如胺基胍。心绞痛或心梗者,治疗同非糖尿病者。
(3)外科治疗:包括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型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等,用于心绞痛反复发作而内科治疗无效者。
2.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2.1临床特点:高3倍,致残致死率比西方国家更严重。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内壁损伤、红细胞变应性下降、血液粘稠度的增加,使阻塞性病变发生率明显升高,占脑卒中90%,脑出血患病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近。常见表现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等,其中多发性中小动脉梗塞或腔隙性脑梗塞具有特征性。约43%急性脑卒患者血糖升高。
2.2诊断:先有糖尿病,或无糖尿病史,但脑卒中时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脑卒中恢复后1个月以上血糖仍高于糖尿病标准者。
(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糖尿病家族史,本人高血压等慢性病史,以发现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尤其是无症状性脑血管疾患。
(2)细致体检:以发现相应的体征。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血液流变学。
(4)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磁共振、CT扫描、超声多普勒以及微循环检查等,有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梗塞面积或出血量,排除脑瘤。
2.3治疗:
(1)有效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
(2)血管活性及溶栓药物:小剂量阿斯匹林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30%左右,也可以试用噻氯吡啶(Ticlopidine)、甲磺酸二氯麦角碱(co-dergocrine)、已酮可可碱(Trental)等。
(3)脑血管病变急性期:积极使用胰岛素,其他同非糖尿病者,如扩容、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溶栓等,应注意避免糖尿病高渗性综合征或低血糖症的发生。
(4)中医活血化瘀疗法。
(5)部分患者可行颈动脉扩张术。
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3.1临床特点:截肢率高5~10倍,致残的重要原因。典型者为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造成供血不足、因神经病变造成感觉障碍并伴有感染的脚。按缺血程度不同可有间歇跛行、下肢休息痛和坏疽等症状。按坏疽状况可分为湿性、干性以及混合性坏疽3种类型。按坏疽轻重又可分为轻、中、重3度。
3.2诊断:
(1)症状与体征:下肢供血不足,足部抬高时苍白,下垂时紫红,发凉,足背动脉减弱或消失,静脉充盈时间超过1分钟。
(2)血压指数测定:简便但特异性较差,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正常为1.0~1.3,间歇跛行者低于0.3,坏疽者可为0。
(3)影像学检查:下肢血流图、下肢血管造影、超声多普勒等。
3.3治疗:预防为主。
(1)严格控制好糖尿病。
(2)足部卫生:保持足的干净与干燥,温水洗脚,植物油按摩,避免穿过紧、不合脚的鞋袜,避免烫伤,注意修剪趾甲,有鸡眼或胼胝体者给予适当治疗,对微小足部感染损伤应积极处理。
(3)下肢循环障碍的治疗:戒烟,保暖,避免长时间压迫下肢,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长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的药物。血管搭桥术可有效改善下肢循环。
(4)糖尿病足的治疗:必须积极处理,避免残废或死亡,包括莨菪碱、654-2及活血化瘀药物、抗菌素、足部手术、足部护理。
(5)截肢:肢体坏疽保守治疗无效、边界清楚者应行截肢术。
微血管并发症
1. 糖尿病肾脏病变:
1. 1流行病学: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患者重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在增高。
(1)患病率:1型- 33~40% ,2型- 20%以下。
(2)病程:①1型:<5年发病率很低,以后急剧升高,病程于15~17年时发病最多,20~25 年时患病率最高,以后下降;②2型:随年龄而增加,<5年7~10%,20~25年20~35%;>25年57%。
(3)病型:年龄与病程匹配的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于2型。
1.2分期: 糖尿病肾病 Mogensen 分期
──────────────────────────────────
分期 名称 结构改变 血压 白蛋白分泌率 GFR Cr,BUN
──────────────────────────────────
Ⅰ期 增生高滤期 肾小球肥厚,基底 正常 可增加,但可 >150 正常
膜和系膜区正常 逆 ml/m 
──────────────────────────────────
Ⅱ期 无症状期 基底膜增厚,系膜 可轻度 正常,应激时 150± 正常
区扩张 升高 常增加 ml/m 
──────────────────────────────────
Ⅲ期 早期肾病 基底膜继续增厚, 升高 20~200μg/m 150~130 正常
系膜区继续扩张 ml/m 
──────────────────────────────────
Ⅳ期 临床肾病 肾小球闭锁较多 常明显 >200μg/m 130~10 正常
升高 ml/m 偶升高
──────────────────────────────────
Ⅴ期 肾功不全 多数肾小球闭锁 明显升 减少 <10 明显升
高 ml/m 高──────────────────────────────────
1.3临床表现:
(1)蛋白尿:最主要,出现在早期肾病期。开始为间歇性,后为持续性,持续性蛋白尿出现后10年肾功能不全。
(2)高血压:发生率显著增高,病晚期多为持续性,与肾病又常互为因果,合并高血压者可更快发生肾衰。
(3)肾病综合征:约占糖尿病肾病的10%,尿蛋白>3g/d,血清蛋白降低,可伴浮肿,预后不佳,伴此征者将很快进入肾功不全期。
(4)肾功能不全:多发生在糖尿病发病 15 年以后,持续性蛋白尿出现后,GFR每月下降1ml/min, 5~20 年后进入肾功能不全期,1型患者可死于尿毒症,2型患者多死于心肌梗死。
(5)其他: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多(95%)同时存在,但程度不一定平行;②大血管病变:有共同危险因素,故同时发生的机会较高。有早期肾病的2型患者 60% 死于心血管疾患;③神经病变:发生率高于无糖尿病肾病者;④贫血:肾病严重者贫血常见,这可能与营养不良和肾脏受损导致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有关;⑤血糖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
1.4诊断:
(1)临床表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进入糖尿病肾病中晚期,而失去逆转的可能,早期诊断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
(2)蛋白尿:主要诊断依据。尿蛋白量可有波动,应至少连测 3 次或3次平均值。评价时,应注意排除高血糖、高血压、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和其他肾脏疾病的影响。微量白蛋白提示早期肾病 20~200μg/min或30~300mg/d;临床肾病尿白蛋白 >200μg/min,或300mg/d。β2 微球蛋白受免疫功能影响,特异性较差。
(3)GFR:有助于了解肾病严重程度。也可测肾血流量和滤过分数。
(4)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依据是氮质血症,尤其是Cr升高,肾病早期不敏感。肾功能不全血肌酐为2~5mg/dl;肾功能衰竭血肌酐为5~8mg/dl;尿毒症血肌酐高于8mg/dl。
(5)影像学检查和肾穿:超声波或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可了解患者肾脏的大小,肾穿活检则能更确切地了解患者肾的病理改变及其严重程度,造影和肾穿在临床使用上受一定限制。
(6)其他检查:如视网膜病变、心血管及神经功能等。
1.5治疗:
(1) 预防为主:有效控制好糖尿病和高血压。首选胰岛素治疗,GFR高于30ml/m 者也可使用糖适平,戒烟等。
(2)饮食疗法:减轻氮质血症,维持总氮平衡,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原则:
①保证充足的热量:约为 35Kcal/kg/d。
② 必要时限制蛋白质摄入,尽量给予优质动物蛋白质,并将其平均分配于三餐之中,以利吸收。方法尚有争论,多数人主张早期限制蛋白。
③ 补足维生素和无机盐。
(3)控制高血压:极为重要。140/90mmHg应使用降压药。有人主张患者血压应完全正常,但需考虑到血管病变及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因素,注意防止心肌梗死或脑血栓形成。最常使用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也可用β受体阻断剂,甲基多巴和可乐宁等。
(4)利尿剂的使用:不积极使用。必须使用时多用速尿,其疗效肯定而且副作用较小。应从小剂量开始,操之过急可使患者血BUN水平升高。
(5)透析疗法:包括血液透析和不卧床连续腹膜透析。Cr超过8mg/dL,GFR低于10ml/m 者应透析。血透1年及5年存活率已达80%及45%,接近于非糖尿病者。腹透1年及4 年存活率达92%和40%。
(6)肾移植:根治措施,糖尿病患者移植肾存活率已接近非糖尿病者,1 年存活率均达到 90% 以上,2年存活率达到 80 %以上。
2.糖尿病眼科病变:
结膜、角膜、虹膜、晶体、视网膜、视神经、眼外肌、眼眶及附近结构均可受累,其中白内障及视网膜病变较为特异。重者视力减退,不可恢复,甚至失明。
2.1暂时性屈光不正:晶体内无血液供应,其营养直接由体液提供,故晶体的凸度可受血糖和血渗的影响。血糖很高可发生近视,下降过快则发生远视散光,多为双侧性,发病骤然,治疗后1-3周恢复,故验光时应在全身病情稳定时检查才较可靠。
2.2白内障:糖尿病患者常见。
(1) 糖尿病性:比较少见,双侧性。囊下尤其后囊下有点状或雪片状混浊,逐渐成为全混浊,一般于几周内成熟,多发生在严重的1型糖尿病儿。在早期晶体仅呈水肿改变,没有蛋白变性,如果及时适当控制糖尿病,可以使混浊消失。
(2)一般性:形态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相同。开始多为皮质楔形混浊,后囊中央有些水泡及混浊,核前后皮质中,出现椭圆形油滴样及/或小泡样混浊,最后发展为全混浊。
糖尿病良好控制有助于防止或延缓白内障。必要时行白内障摘除术,摘除后患者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会加速发展,甚至发生玻璃体出血,故应早期复查眼底,如有危险征象应早日光凝。
2.3视网膜病变:
(1) 流行病学: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发生率有增高趋势。本院资料发现总发生率为51%,增殖性者为6.19%。
(2)影响因素:主要是糖尿病控制程度与病程,而受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类型的影响不大。
(3)眼底分期: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1985标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
──────────────────────────────
期别 视网膜病变
──────────────────────────────
单 Ⅰ 有微动脉瘤或全并有小出血点 (+) 较少,易数
(++) 较多,不易数
纯 Ⅱ 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 较少,易数
(++) 较多,不易数
型 Ⅲ 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 (+) 较少,易数
(++) 较多,不易数
──────────────────────────────
增 Ⅳ 眼底有新生血管可并有玻璃体出血
殖 Ⅴ 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型 Ⅵ 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
──────────────────────────────
(4) 治疗:
① 控制糖尿病:饮食及药物治疗。
② 激光治疗:直接封闭新生血管及凝固有渗漏的微血管瘤。亦可用作大面积的视网膜光凝,有些病例需3—4次完成激光治疗。
③ 玻璃体灌注切割术:用于血液侵入或新生血管长入玻璃体发生出血,形成机化膜或条索时,可行玻切术,松解对视网膜的牵拉,并注入液体及/或气体保持眼球完整。
④ 其他治疗:低脂高蛋白饮食可以改善眼底病变;阿斯匹林减少血小板凝集, 多可喜使血小板粘性恢复正常;对氨基水杨酸钠降低胆固醇及减少出血;糖皮质激素可减少血纤维蛋白原;抗栓治疗等,有待证实。
神经并发症
1. 分类:
1.1中枢神经病变:缺血性脑病和各种类型的脊髓病,后者可有共济失调或糖尿病性肌萎缩,目前研究还不充分。
1.2周围神经病变: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病变。
2.病理及发病机制:
2.1病理改变:
(1) 供应神经的中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病变:管壁增厚、管腔变狭、血栓形成,其中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为特征性改变。
(2)有髓神经脱髓鞘病变。
(3)无髓神经轴索变性,雪旺细胞增生。
2.2发病机制:不完全明了。包括血管性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山梨醇通路、肌醇减少和非酶糖化等。
3.临床表现:
中老年患者常见,与病程系控制水平呈正相关,但不平行,说明与遗传和其他个体因素有关。
3.1感觉神经:多对称,远端较重,夜间加剧。包括肢体麻木、发凉、灼热、刺痛、感觉过敏。
3.2运动神经:多不对称,表现为单神经病,可出现第Ⅲ、Ⅳ、Ⅸ颅神经麻痹,正中、尺、腓总神经麻痹,可完全消退,嵌压性神经病(腕管、肘管或跗管综合征),以及糖尿病性肌萎缩病。
3.3植物神经:出汗、血压、心率、排尿、排便障碍,勃起功能障碍。
4.诊断:
4.1临床症状与体征:体征包括远端感觉、音叉震动觉、踝反射减退,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皮温变化等。
4.2脑脊液检查:糖含量增高,蛋白轻度增高,用于中枢神经病变。
4.3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及体感、视觉、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可见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感觉运动电位降低。
4.4神经肌肉活检:有创性,用于复杂、困难的病例。
4.5影像学检查:用于中枢神经病变,包括超声、X线、CT、MRI和动脉造影等。
5.治疗:
5.1病因治疗:控制好糖尿病。
5.2神经营养药物:B族维生素(弥可保)、维生素C、E,烟酸、ATP、辅酶A
5.3对症治疗:神经节苷脂20-40mg/d肌注,大剂量肌醇,醛糖还原酶抑制剂(Sorbinil、Statil、Tolrestat、Salindar),加兰他敏、654-2、丹参类、川芎类、中药、针灸、按摩、理疗。难治性神经痛可试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氟奋乃静、阿米替林、丙咪嗪。培达效佳。
5.4植物神经病变:
(1)腹泻与便秘:腹泻者用可乐定、654-2、铋剂、易蒙停、黄连素;便秘者可用中药通便剂(麻仁、通便灵、新清宁)、开塞露,不宜使用峻泻药。
(2)尿潴留:乌拉坦碱、胃复安、酚妥拉明制剂(竹林胺)、中药。
(3)大汗:可用己酮可可碱、654-2、中药。
(4)勃起功能障碍:万艾可、育亨宾、复方罂粟碱、酚妥拉明、中药、负压勃起装置,阴茎假体植入,心理治疗。
0/300

其他答案(共5个回答)

    2006-12-25 13:22:01
  • 1、 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以米、面为主,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这些食物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来源,大豆及其豆制品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等。 
    3、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热量期间,仍感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后加一...

    查看全部>>

    1、 糖尿病患者的主食一般以米、面为主,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这些食物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 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来源,大豆及其豆制品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等。 
    3、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热量期间,仍感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后加一些佐料拌着吃。由于蔬菜所含膳食纤维多、水分多,供热能低、具有饱腹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 
    4、 禁用食物有: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5、 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洋油、奶油、黄油等少用,最好不用。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动物油,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当多,尽量不吃或少吃或减少油类摄入。 
    6、 蛋黄和动物内脏如肝、脑、腰等含胆固醇相当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s*** | 2006-12-25 13:22:01 51 12 评论
    0/300
  • 2006-12-21 12:36:03
  • 我是一名中医医生,,我是任继学教授的学生.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是---辨证治疗
    但是我大致可以给你开个处方.希望对你有用.
    黄芪40克    怀山药30克    土茯苓20克   泽泻15克 
    枸杞20克    菊花20克     丹参15克    冬桑叶12克
    地骨皮15克   丹皮15克      
    
    因为你母亲长期服药,所以不用茯苓而用土茯苓(可以解毒)
    郎*** | 2006-12-21 12:36:03 55 13 评论
    0/300
  • 2006-12-20 12:19:14
  • 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草药口服液"桑糖饮"经过实践效果很好!!病人用"桑糖饮来调理控制病情的发展.慢慢的就会好起来的. 
    "桑唐饮口服液"以药食两用天然植物桑叶、菊花和山药为主要原料,富含桑叶多糖、桑叶生物碱(DNJ)和有机铬等功效成份。经动物及人体功能试验证明,具有调节血糖的保健功能,可显著提高葡萄糖耐量,预防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并可有效帮助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和葡萄糖耐量异常者降低血糖,...

    查看全部>>

    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草药口服液"桑糖饮"经过实践效果很好!!病人用"桑糖饮来调理控制病情的发展.慢慢的就会好起来的. 
    "桑唐饮口服液"以药食两用天然植物桑叶、菊花和山药为主要原料,富含桑叶多糖、桑叶生物碱(DNJ)和有机铬等功效成份。经动物及人体功能试验证明,具有调节血糖的保健功能,可显著提高葡萄糖耐量,预防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并可有效帮助早期Ⅱ型糖尿病患者和葡萄糖耐量异常者降低血糖,改善各种自觉症状。 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 审批,具有调节血糖的保健功能; 
    经功能实验证明,可提高葡萄糖耐量,预防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功能,有效调节血糖;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有效改善 “ 三多一少”等症状。 
    功能因子+独特组方:功能因子与独特组方相结合,多途径、多靶点作用,全方位调节血糖; 
    桑叶多糖:促进胰岛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有机铬: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功能; 
    桑叶生物碱:抑制食物进一步被分解为葡萄糖, 使餐后的血糖浓度不至于过高; 
    独特组方:桑叶、菊花和山药配伍,益气养阴, 生津止渴,改善自觉症状。功效显著 经过动物和人体功能实验证明,桑唐饮口服液具有显著的调节血糖功效。 
    对于糖尿病,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无非就是西药或者是中药,现在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使用中医的方法继续调理.在现代医学糖尿病治疗史,多是从高血糖症和糖尿病的直接临床症状指标方面入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常用的降糖药均能显著降低血糖,同时产生一些副作用,肯定是伤肝伤肾. 最新的医学观点认为,积极避免和摆脱高血糖 糖尿病的困扰,从日常生活做起,如有可能.通过服用调节血糖的保健品预防和改善高血糖及糖尿病,也是一种有效的保健手段.通过合理调治.血糖水平可以有效控制,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桑糖饮口服液"是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草药口服液, 采取"功能因子+独特组方配伍"相结合,多途径作用,增强胰岛功能,短期有效改善糖耐量及其自觉症状并辅助降血糖,长期预防并改善糖尿病及其各种症状的目的,是血糖偏高者和糖尿病患者辅助降血糖的选择. 
    我身边的朋友用过后效果很好,原来需要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服用一段时间的桑糖饮口服液后,胰岛素的注射量逐渐的减少,直到后来不再注射了. 
    我的同志去年检查身体,查出此病,没有服用任何西药,连续服用."桑糖饮口服液"半年,血糖已经正常. 
    另外,除了要稳定血糖,更主要的是要严格的制止并发症的出现,这才是最根本的,用这个产品,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好的爱你的爸爸吧,不要只用西药,那些药会伤肾伤肝!!! 
    祝早日康复! 
    需帮助与我联系,我会尽力!! 
    参考资料: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 
    
    
    兰*** | 2006-12-20 12:19:14 52 12 评论
    0/300
  • 2006-12-20 07:51:44
  • 你好,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长期治标不治本的必然恶果。糖尿病真正的病因是人体免疫系统失调,是某类免疫细胞过度活跃,错误地把人体胰腺当敌人加以攻击,导致胰腺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引起内分泌紊乱,尿糖增加的结果。用<<营养免疫学>>理念改变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确保人们心境坦荡宁静,睡眠充足,饮食以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菇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每天80g以内,易消化吸收排泄通畅为好,...

    查看全部>>

    你好,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长期治标不治本的必然恶果。糖尿病真正的病因是人体免疫系统失调,是某类免疫细胞过度活跃,错误地把人体胰腺当敌人加以攻击,导致胰腺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引起内分泌紊乱,尿糖增加的结果。用<<营养免疫学>>理念改变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确保人们心境坦荡宁静,睡眠充足,饮食以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菇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每天80g以内,易消化吸收排泄通畅为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食用富含植物营养素、抗氧化剂和多醣体的营养免疫物质,来滋养调理免疫系统功能,平衡免疫力并渐渐提升免疫系统功能,促使其正常运作,让功能强健的免疫细胞帮助人体修复受损的细胞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确保健康的赢回,免受各类致病因素的侵扰。再见。
    免*** | 2006-12-20 07:51:44 53 12 评论
    0/300
  • 2006-12-20 07:23:26
  • 54岁的六年女患,治到这个地步,换医院.
    闲*** | 2006-12-20 07:23:26 24 18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