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讨论]评联时关注对仗问题

首页

[讨论]评联时关注对仗问题

响应一些联友的“评联标准”,请大家关注一下“灵活运用对仗”。以下是编辑过的yngi兄的关于对仗的论述。相信对评联是有帮助的。
限于“问题描述”的许可字数,“论述”用“时差半日2”发表。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1-10 16:46:51
                     关于对对联对仗的理解
        时差学者关于对联的对仗“工”与“宽”的问题,很值得学习,但对联的对仗还是以“工”为佳,在这里请联友们不要产生误解,因为对联是以对仗为基本前提的。
    一、“对仗”是对联产生的必要条件
        所谓必要条件,即是“有则未必能然,无则必不然”,也就是说,有了对仗,未必成为一副对联;而没有对仗,一定不是一副对联。
       从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近)、结构相同、平仄协调的对联基本要求不难看出,对仗是对联的灵魂,即所谓“对仗”是对联的必要条件。 二、对仗的灵活性 对联的对仗在实际运用中具有灵活性,不是僵化的。如何掌握对仗在对联中的灵活运用这一特性,时差学长已经阐述,这里只想谈谈个人几点认识。
       1、爱好对联艺术,培养兴趣 我对对联产生的兴趣一方面是受父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爱好所至。对一个没有兴趣的东西,无论多好,一般来说人们都不会对它产生好感,更不谈对其有所建树,因此,学好对联方面的知识,搞好这方面的创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2、掌握对仗运用的灵活性,如同小孩学走,先要会“爬” 小孩走路,先是会爬,然后会走,最后会跑。掌握对联对仗的灵活性,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工(机械地)——宽(积极地)——工(自如地)。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句话,掌握对联对仗运用的灵活性,首先要练好基本功。
       3、多学习,强记忆,由浅入深 知识靠积累,学习、记忆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 三、对“宽”对的认识 对联的对仗是以“工”为佳,宽对的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意境上考虑,二是由于某些词和词组特殊用途,三是借代手法,似“宽”实“工”,四是某些对句可以宽对。
       “工”与“宽”的标准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如:柳、椅、碗、山、云等名词中,也可说是工对,也可说是宽对,只是划分类别标准不同而已。 在实际中既不能过分地追求“工”,也不可随意放“宽”,我认为在应对或创作对联时尽量做到完美,力求“工”就可以了。
       。

    东***

    2006-11-10 16:46:51

其他答案

    2006-12-06 16:22:18
  • 林黛玉说:做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还说:“若是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l***

    2006-12-06 16:22:18

  • 2006-11-05 10:54:42
  • 依指点来到阿里巴巴的山洞,取宝而回!多多拜谢!

    风***

    2006-11-05 10:54:42

  • 2006-10-29 00:38:40
  • 夜已深,天将亮;先留存,待明日。多多谢!
    ▲(10-30-23:09)
    对仗好象有工对宽对之说,以前不知道。早上对了一联,先不说别的,只说对仗,这个算不算对上?
    出句:帅哥喝咖啡 专点卡布奇诺 [wmseg]
    对句: 酷姐KTV 共享我的太阳 [粉 丝]
    喝咖啡:一种动作,动词+名词
    KTV:比喻在唱歌,也是一种动作,K是动词,TY是名词。
    卡布奇诺:咖啡名,名词
    我的太阳:歌 名,名词

    冬***

    2006-10-29 00:38:40

  • 2006-10-28 19:23:40
  •   [yngi论述]
    例:
    对句:一川烟雨过山舍
    出句:满树兰花迎故人
    “山”对“故”,名词与形容词似乎不对,然而“山舍”和“故人”都是名词,完全可对。如换为“旧舍”“新舍”“陋舍”,字面上是工整了点,但都没有那个味道了。
    准确把握楹联对仗的允许值,方能游刃有余,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让对仗照顾内容和意境。
       一直来,朋友们把对声律的要求当作古板,不愿意在这方面稍稍迈进一步,而另一方面,却在可宽可严的对仗方面落入僵化。 对仗,在许多朋友脑中的概念是模糊的,总认为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对,所谓“名词对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词对××词……”其实是对对仗的狭隘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如果要给对仗下个定义,可以这样下: 两个句子字数相等,大层次句法结构相同,相应位置句子成分的词性和字数相同。 句子结构是有层次的,直接组成句子的词和词组(短语)为大层次,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大层次是4个词和词组,也就是此句的句子成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对句只要能切分出与此相同的结构就算是对仗: 一行/白鹭/上/青天(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一行/飞鹭/上/云天(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一行白鹭上青天”也好,“一行飞鹭上云天”也好,都与“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仗,因为大层次的结构相同。
      至于“白鹭”“飞鹭”又切分为“白”与“鹭”,“飞”与“鹭”,那是小层次的结构。 像下面的两句就不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一行/鹭/直上/青天(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这两句总字数相等,大层次结构也相同,但是相应位置句子成分的字数不同(主语“黄鹂”与“鹭”,谓语“鸣”与“直上”)。
       从上述对仗的定义,我们知道“同字对”(在相同的位置上有相同的字)仍然算对仗,只不过近体诗律和楹联格律规定不用“同字对”而已。 了解这些,我们不会被“字字相对”的说法所限制,也不会出格。痴迷兄所举中南海之联就很能说明问题: 新绿、旧绿 泉音、鸟音 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句法的术语,但也有了近似大小层次的概念。
       古人说的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其“实字”是指名词和数量词,其“虚字”往往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从古今诗文实例可看出: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注意“晓镜”与“夜吟”,“改”与“寒”)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毛泽东。 注意“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 “改”是动词,“寒”是形容词,词性不同,但是“云鬓改”和“月光寒”都是主谓结构的短语。更有启发性的是:“晓镜”和“夜吟”,前者是名词性词组,后者是动词性词组,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对的,但是从整句来看,“晓镜”和“夜吟”都作所在句的状语: 晓镜/但愁/云鬓改,(状语/谓语/宾语) 夜吟/应觉/月光寒。
      (状语/谓语/宾语) 毛泽东的诗也是这样: 三十一年/还/旧国,(状语/谓语/宾语) 落花时节/读/华章。(状语/谓语/宾语) --------------------------------------------------------------------- 楹联作品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如果说有最好,那只是在一定范围和时段之内的最好,即相对的最好,并无绝对的最好。比如说“这三副对联第一副最好”(一定范围内的最好),“今年八月作的对联,这一副最好”(一定时段内的最好)。好的对联就好在它所包含的各项指标轻重得当,且相对完美。 这里所谓指标,是指组成对联的要素,即联律在平仄、对仗、字数、结构等方面的要求。
       各指标在对联的基本要求中的比重是不同的。有的指标比重大,有的指标比重小;有的指标硬而弹性小,有的指标软而弹性大。在对联的各项指标中,内容和意境的比重最大,因为它们是对联的内涵和灵魂。内容涉及观点的正确与否和健康与否等等。从某种角度看,意境、情感也属于内容的范畴。
      因此,对联创作过程中,在各项指标都符合基本要求的情况下,重心应向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倾斜。但这种倾斜必须建立在平仄、对仗等指标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假若平仄不合律,或不成对仗,意境再好也不合格,因为各项指标的基本要求是缺一不可的,一票否决的。
      如上所述, 指标有硬有软,相比之下,平仄要求是硬指标,对仗要求是软指标; 前者弹性小,后者弹性大。 就是说,平仄的要求是比较固定的,节奏点处该平则平,该仄则仄,即使是非节奏点,也不是全都可以随意改变平仄的,还有避忌,因此平仄在对联中要么合格,要么不合格,没有多少优劣可分;较之平仄,对仗的要求弹性就大得多,只要不是“同字对”,严对宽对都可以,当然对仗就有了优劣之分。
       然而意境的优劣重于对仗的优劣。 我们都希望各项指标都很高很优很完美,即意境很佳,对仗很工,平仄相合。在意境与对仗不能同优的情况下,与其为使对仗极工而造成意境仅仅过得去,宁可使意境较优而让对仗仅仅过得去。 然而意境又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的,同一副对联,作者与读者、此人与彼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心境不同,所感受意境的优劣就不同。
      因此在赏析他人的对联时,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心境,去感悟和融入作者的心境和思路,不应该自己事先设定一个调子或框框去套作者的作品。对联上下联之间的格调、形象等,可以是相谐的,也可以是反差的。相谐和反差都可以通过其中一个点使之有联系,不能认为只有相谐才有联系而反差的没有联系。
      例: 出句:古墙老树班驳影 对句:新墨金樽慷慨诗 “古墙老树班驳影”格调苍凉,若由我来对我会用仍然是苍凉的格调来对,但是我不能用我准备用的格调去评判“新墨金樽慷慨诗”的意境不搭调。对仗不是常以反义词为佳同义词次之吗,如果总强调上下联要那种“搭调”,岂不是用同义词比用反义词更佳吗?上联苍凉下联豪壮形成反差,并不是没有联系,其联系就是对年老的情感和态度,上联表现的是对老无可奈何,下联表现的是老要有所为,承认老正视老,因而积极寻找能继承老辈的人才,因而情绪激动大声疾呼,这就是慷慨。
       对仗是对联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它是包装,是为对联增添美感和艺术性的包装。因此形式上的对仗不必要求内容形象的对称。“四诗风雅颂,三代夏商周”就用对仗的形式来表达不对称的形象。 --------------------------------------------------------------------   作为对联要素之一的对仗,单独评价它的优劣时,当然是越工整越好,“名词对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词对××词……”是工对的表现。
      还可以更工:名词中的时间名词对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对方位名词、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时令词对时令词、植物词对植物词……。古人列名词工对为14小类:⑴天文 ⑵时令 ⑶地理……同小类内的词相对是工对。其实还可以更工,比如第⑽“草木”小类还可以分为:草本名对草本名、灌木名对灌木名、乔木名对乔木名……。
      对联允许的对仗,下有底线(只要不是同字对),往上似乎无法封顶,这就是对仗的弹性所在。我上文说有些朋友可能对对仗的理解不正确或者狭隘,是针对认为只有工对才是对仗而宽对不是对仗而言,并不否认对仗有优劣。   但评判对仗的优劣,有单项标准和综合标准两个方面。
      单项标准是用于对仗单项练习的,为配合对仗的单项练习,曾有《笠翁对韵》一类书籍列出一些范例:“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所谓综合标准,则是把对仗放在具体的对联中来评判它的优劣。对仗是为内容和意境服务的,因此在备选的几个对仗方案中,先剔除不合律的,其余的以最能表现意境的为优,如还有若干个同样能很好表现意境的对仗方案,这才选其中最工的,因此,在综合标准下,对仗并不是越工越好的。
      比如: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行飞鹭上云天”对“两个黄鹂鸣翠柳”哪一个更好? 那就以此为例说开去,探讨一下综合标准的运用。   用“一行白鹭上青天”或用“一行飞鹭上云天”,对“两个黄鹂鸣翠柳”,无疑是前者比后者好,我上文列出这两句是为了说明二者都属于可成对仗范围,并不是说二者同等好。
      它的好首先是因为意境好,而并不因为首先是对仗极工。如果单门从字面工整的程度来看,还有比“一行白鹭上青天”更工整的,如比较专门用于鸟的动词有“鸣、飞、冲、翔”等,而“上”则不是专门用于鸟的,因此,独立地从字面上看,“飞”对“鸣”应该比“上”对“鸣”要工些优些了吧,但我们把“上”换成“飞”看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飞)青天   首先“飞青天”是三平调,不合律,一票否决,字面上再工整入句以后都成了劣等的;其次,“飞”虽然也是个动词,但没有了作者心目中的往上移动的意境。
         再换一个常用于鸟的、单独看比“上”字更工整的动词“冲”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冲)青天   同样犯三平调,即使不犯三平调,“冲”也没有全诗原来的意境好。原诗用“鸣、上、含、泊”要表现的是一幅祥和有序、从容安定的景象,“冲”字就显得不协调。
         再如“青”对“翠”,颜色词对颜色词很工了,但还有比这更工的。“青天”可作“蓝天、苍天”,虽然上古时期“青”指蓝色(如《庄子逍遥游》有“背负青天”),但是隋唐以后“青”已指深绿色了,如刘禹锡《陋室铭》有“草色入帘青”,柳宗元《小石潭记》有“青树翠蔓”。
      “蓝”字也由指一种植物变为指颜色,“苍”为深蓝色。这样,“青”和“翠”就成了近义词了,“蓝、苍”与“翠”的颜色反差大,可算是准反义词,从反义优于同义的原则看,在字面上“蓝天、苍天”之与“翠柳”,要工于“青天”之与“翠柳”,然而诗人为何不选“蓝天、苍天”而选“青天”?窃以为诗人有意识利用“青”比“蓝、苍”更暖一些的感觉,沿用古时“青天”的说法,以与所创造的祥和意境相吻合。
         又假设,天不呈现任何颜色,古人常把无色也称为白色,就成了“白天”,而“白鹭”也“白”,总不能作“一行白鹭上白天”吧,如此则要么“白鹭”改为“飞鹭”,要么“白天”改为“云天”。   由此可见,对仗在具体的对联中并不是越工越好的,要看创造的意境的需要。
      对仗作为对联的一个要素,犹如一台机器的一个部件,单独评判一个部件的优劣时,当然是该部件越精致越好,部件使用的材料越上乘越好。但是当部件应用于具体的一台机器之中时,就不见得是那样的了。个体的价值要纳入系统中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前面举了李商隐的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单独从字面上看,“晓镜——夜吟”极不工整,若求字面上工整应是“晓照——夜吟”或“晓镜——夜诗”,替换后为:     (晓照)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诗)应觉月光寒   用“晓照”会有歧义,误认为日照;用“夜诗”没有突出写的是人。
      可见用单项标准评判为较优的,用综合标准评判未必优;相反,用单项标准评判为较劣的用综合标准评判有时反而较优。   至于相对最好的“怎么相对?时段和范围的概念要相对多长多广?”我在上文括号内作了举例,现在再打个比方:明年春节高分征联,评选出最好的对联,这个最好就是相对的,是约定在参与高分征联的应对者在初一到十五所作的联中最好的。
      然而它不是绝对最好的,因为可能有些没有参与征联活动的人所对的要比它好,也有可能在征联活动结束以后,荣获最好者或他人又作出了更好的对联。 。

    时***

    2006-10-28 19:23:4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