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曹操 有一句名言 宁我负人 人勿负我 讨论一下真实性

首页

曹操 有一句名言 宁我负人 人勿负我 讨论一下真实性

他在杀吕伯奢之后 说的 可当时 没有一个人 我想这么不光彩的事情 他自己也不会讲 那么为什么 史书上有记载 怎么会有人知道他当时说的话?  诸如此类记载 史书上还有很多 这种记载的真实性 是不是有质疑 大家怎么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9-07 16:12:03
      以下抄自新浪网的三国论坛 
    主题:“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真相 
     版权所有:邪恶董卓  
    传说中的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存在呢?
        正史中从未记载过这句话,先是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见到,“太祖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从这段看,曹操并未说过类似的话,而且杀人是在遭到抢劫时,这种杀人,这种杀人属于自卫,不能说是负谁不负谁。 另一注解《世语》中说: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由此看出,既便杀人也只是个误会。
      但仍然没有提到宁我负人、人勿负我的话。 只有在《武帝纪》引孙盛杂记中写道:太祖夜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然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注意凄然二字,表露的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凄怆伤怀,按曹操当时的心情理解,可以解释为:我是身负重任的人(回去举义兵抗击残暴的董卓),不能倒在这个地方。
      我辜负了、欠了别人的债还可以还,但别人(尤其是象吕伯奢这样的普通百姓)辜负了我的却不一定还得了。所以我要保住有用之身,完成大事,以后有机会再报答他们。这个咱们应该跟据上下文意思理解。 综上所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一处,而其他两处并未提及,又系野史,可知这话的可靠性要打折扣,从当时实际情况而论,曹操逃命之旅,安能轻易杀人惹事?当时他如果担心他人要害自己,可以逃走,何必杀人?这样不就因犯罪可能被追捕而又耽误行程了吗?曹操是聪明人,一般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以上三条史料相互内容矛盾,差别较大,陈寿并未采用,且裴松之亦未做任何说明评论,仅备遗闻,我觉得不宜视为真实材料,做过多纠缠。 。

    五***

    2006-09-07 16:12:03

其他答案

    2006-09-13 11:10:01
  • “宁我负人 人勿负我 ”己流传千古,但是当时曹操说这话时何人在场哪,他的真实性是否值得我们怀疑哪,是不是后人所杜撰的哪.

    金***

    2006-09-13 11:10:01

  • 2006-09-10 15:39:56
  • “宁我负人 人勿负我 ”这句话是为了充分说明曹操的为人,有
    没有记载不是很重要。

    l***

    2006-09-10 15:39:56

  • 2006-09-08 16:16:16
  • 曹操为了招揽人才是决对不会说出这句既没用又招骂的废话的,除非老曹疯了,曹操当时正在逃命哪有工夫说这句废话。还有这句话如果真的说了也只有陈宫知道老罗怎么知道的?

    g***

    2006-09-08 16:16:16

  • 2006-09-08 14:16:55
  • 史家之作多半是:想当然耳。

    萧***

    2006-09-08 14:16:55

  • 2006-09-08 08:26:09
  •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   觉得真实性不高,像曹操这等城俯的人,肯定不会说的啊

    s***

    2006-09-08 08:26:09

  • 2006-09-08 07:46:22
  •   说说我的看法:
    裴注采用了三种说法,…………(偷个懒,原文见上面二楼,呵呵)从对曹操不利到比较有利的顺序是:〈杂记〉、〈世语〉、〈魏书〉。
    而裴松之所引顺序正好相反,虽说后人一般认为裴注不加论断、取材谨慎,但仍然可以看出裴注也是有好恶的。
       不管杀人是何原因,人总是杀了,三个材料都是证明,如果抠字眼,也就是个人数问题,老吕在不在内。从旁证上看〈魏书〉上说有“从数骑”,可偏偏这条材料上讲老曹三下五除二干完便走人了,啥也没说。 而〈世语〉、〈杂记〉的记载上没有介绍有没有旁人在场。
       一件事情有三个材料记载,三条材料分别来自三本书,书的作者也不同时代,古代没有现代传媒这么发达,没有印刷术,纸张在三国时期也不普及,如此流传广泛的说法并且被三个不同时期的写史之人采用看来事情确实存在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是有旁人说出来并流传于世的可能性大。
      那么在生活中,几个客人杀了主人一家,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可能一言不发,扬长而去吗?所以事后还“有话说”的可能性也不小。呵呵,我们今天分析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史料是否可靠,也只能靠“可能性”的大小了。 这么多的“可能性大”基本可以勾勒出事情的大概了,剩下的就是那句流传千古的话了:“宁我负人,无人负我”(我手里的〈三国志〉用的是‘无’而不是‘毋’,不过这不重要)。
       一般认为,史料的提供者距离史实越近其史料价值越高,那么我们就可以排出这样的顺序:〈魏书〉、〈世语〉、〈杂记〉。这是不是说晋朝人孙盛的〈杂记〉不可靠?不是的,也得看具体的情况。 “为尊者讳”是史书里是很正常的现象,〈三国志〉记载了“死诸葛,走活仲达”却不忘给司马懿着补一句能算活诸葛,算不了死的。
      所以象“宁我负人,无人负我”这么蛮横的话只要在曹家的天底下,就没人敢记、没人敢用!晋朝的天下能不能用?我认为民间的可以,官方的就难说了。晋以曹魏为正统,司马老儿又是曹家旧臣,说老曹坏话对曾经效忠于老曹的司马懿也不利,是不是? 我的结论是:人杀了,有没有老吕可以存疑,话也说了。
       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这么一句话就把老曹看低了,老曹的功绩在那明摆着呐,他又不是什么圣人,杀个把人,打个哈哈,给自己圆圆场子是可能的,谁能保证自己一生说的话就都能上的了台面?不就是一句话嘛,老曹一生杀人无数,坑卒、屠城都干了,还在乎一句话? ---------- 刚刚被管理员取消了“高信用用户”的光荣称号,一郁闷就打了这么多字儿,哈哈哈…………。
      

    a***

    2006-09-08 07:46:22

  • 2006-09-07 18:55:47
  •     曹操确实杀了吕伯奢一家。但杀人的动机却是因为,疑心吕伯奢一家人想要谋害自己。到底吕伯奢一家是不是真想谋害他——不知道。所以说曹操杀他们也不一定是误杀。
        再看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记载了这件事:“(曹操)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八个字,到了《三国演义》里就被无限的放大,“人”变成了“天下人”,而且连凄怆的感情也没有了,变得理直气壮,堂而皇之。
    

    2006-09-07 18:55:47

  • 2006-09-07 18:13:54
  • 去看易中天品三国里面讲得很清楚.

    沈***

    2006-09-07 18:13:54

  • 2006-09-07 15:39:48
  • 据说原话是“宁许天下人负我,不许我负天下人?”
    这个意思和小说里面就完全相反了。

    鹿***

    2006-09-07 15:39:4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小说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