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心理科

开展健康管理的特点、难点有那些?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目的改善人群健康状况,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但是中国人口多,健康意识差,如何开展好健康管理?
z*** | 2006-07-03 19:04:02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06-07-03 22:24:24
  • 以慢病管理激活社区卫生服务
    
    慢病费用消耗不低
      生活好了,我国城市地区人群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明显上升,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并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慢性病成为我国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慢性病患者就医主要集中在城市综合医院,据统计,全国仅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四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就占去了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2.5%。福建省直属...

    查看全部>>

    以慢病管理激活社区卫生服务
    
    慢病费用消耗不低
      生活好了,我国城市地区人群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随之明显上升,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并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慢性病成为我国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慢性病患者就医主要集中在城市综合医院,据统计,全国仅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四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就占去了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2.5%。福建省直属医疗保险数据分析表明,20%左右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所需医疗费用是一般人群的3.9倍,致使这些老年慢病患者医保的个人账户常常处于支空状态,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格外强烈。
      慢性病防治形势逼人,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广泛采用有效的医疗服务模式控制它的危害。国外研究证明,对慢性病人实施社区综合管理,可以收到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比单纯诊治更好的结果,而能够担当此任的最好“角色”,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组织。
      北京双盛医院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这家医院原是一家二级骨科专科医院,在变为社区管理中心后,积极尝试对慢性病开展综合管理。他们对社区内62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老年患者,从指导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入手,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掌握有效干预不良行为的办法,并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结果使这些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不仅住院次数减少,用药费用也大大降低。实践证明,这种以疾病预防及有效干预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正是眼下社区居民最需要的。
    
      坚持制度创新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患病人群中,超过四成的人到三级大医院就医,近三成的人到药店自行购药。大医院门庭若市,而本应承担重要的预防保健功能的一、二级医院却门可罗雀。这种状况使我们曾经很有效的转诊制度几乎名存实亡,基层卫生机构健康社会管理职能逐渐退化丧失。
      之所以造成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忽视了社区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没有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是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公共产品,致使政府的主导作用严重缺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医疗机构重治轻防,在赢家通吃的市场竞争中,大医院越做越强,越做越大,具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基层卫生机构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越做越小,越做越弱,越做群众越不满意,谋生十分艰难……因此,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实现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保证其正常发展。
    
      转变筹资模式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无人“埋单”是普遍问题,这是制度安排的缺陷。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孵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尴尬。没有经费,不仅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及质量的提高,还会使其服务能力和信誉在百姓心中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对就医模式的选择。因此,要以筹资模式转变为突破口,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及服务模式彻底转变,让社区居民真正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首先,改革筹资模式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明确地方政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主体,负责主持和监督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明确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规划,维护公民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的权益,制定管理规范及行业标准,对财政转移支付地区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补贴。
      其次,应通过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化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事权和财权的统一,在民主法制的框架下,将社区卫生服务列入政府财政支出的经常项目,实行预算管理。
      第三,要学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用经济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主持、多方参与、共同发展的筹资模式。要按条件、有区别地建立筹资机制,如在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好的地区,主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群众需求,引导监督规范供方行为。在社会资源有积极性的地区,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鼓励社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站设点。在资源和服务都匮乏的地区,政府可以直接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
      第四,建立多渠道筹资模式,促使社会医疗保险、私人健康保险、社会捐助及医疗救助资金,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
      在现阶段,只有实现了政府支付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社会救助参与,个人适当分担的筹资机制,才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其维护健康、预防为主的重要作用。
    
      创新支付机制
      我国是个典型的“穷人得了富贵病”的国家,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的经济水平,使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更加具有挑战性,无法在体制上仿效任何发达国家。资源紧缺与健康问题严重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选择符合国情的保障之路,用有限的保险资源,激活社区卫生服务,创造多赢的和谐局面。
      实际上,我国社区卫生一直发展艰难的突出问题,是政府对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提供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和越位。所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应强调地方政府为公共产品“埋单”,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实现事权和财权的高度统一。值得提醒的是,在目前政府责任没有完全落实的情况下,应注意避免出现把“社区卫生服务当成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做法,杜绝财政资金和保险基金为那些经营不善,质量不高,群众不信任的一、二级医院“埋单”,绝对不能再走回到“养人扶持机构”的老路上去。
      在实践中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将慢性病人放到有资质的社区管理中心,由医疗保险为慢性病社区服务“埋单”,通过对慢病实施综合管理,逐渐引导社区发展健康社会管理职能。这样既可以保证社区服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可以解决慢病患者大量涌入大医院,浪费医疗资源的改革难题,只要让社区卫生机构有发挥及早发现、及早预防慢性病优势的空间,就能激活社区卫生服务,使之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推行协议管理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国家卫生工作的重点,不少地方将一、二级医院或一些诊所“翻牌”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种形式上“医院搬家”的做法,与以往没有本质变化,将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仍在初级阶段,社区医生并非必须达到全科医生的标准,就像北京双盛医院,医生具有合法资质,慢性病干预流程简单、规范,患者容易接受,其开展慢病综合管理就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目前社区卫生发展比较成功的模式是大医院在社区设点。它的优势是:质量有保证,百姓放心。管理规范,经营风险与医院共济。封闭性的转诊制度自然形成。监管成本低。
      基于此,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协议管理,运用定点审核权,要求定点医院承担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会责任,医疗保险基金可以支付服务站的慢性病综合管理服务。另外,针对目前社区存在40%的人到定点药店购药的现状,医保管理部门还应鼓励定点药店提供慢病预防服务,同时对其提供适当补贴。这样的做法不但非常适合百姓的需要,还提示现阶段能适合国情的社区医生并非一定必须是正规的全科医生,只要社区卫生工作定位准确,资源利用合理,社区卫生就大有作为。
    
    1*** | 2006-07-03 22:24:24 107 37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