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直肠癌
少年近视眼

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

近视眼的形成到底是由于晶状体变形,还是由于眼球变形?
g*** | 2006-04-06 16:08:47

好评回答

2006-04-06 16:34:06
s*** |2006-04-06 16:34:06 280 154 评论
关于近视眼的成因有很多的说法,现已不下十多种,如近视过度说,眼外肌牵拉说,结缔组织功能减弱说,以及种族、体质、营养、遗传、微量元素缺乏等等都影响近视眼的形成,对单纯性近视眼的形成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看近时距离过近,不疲劳,而养成了不良用眼习惯,这时睫状肌过度紧张,屈光力增强,物像不清而形成近视,称假近视。如果采取措施使睫状肌放松,视力可以得到恢复,如果继续用眼会使眼...

查看全部>>

关于近视眼的成因有很多的说法,现已不下十多种,如近视过度说,眼外肌牵拉说,结缔组织功能减弱说,以及种族、体质、营养、遗传、微量元素缺乏等等都影响近视眼的形成,对单纯性近视眼的形成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看近时距离过近,不疲劳,而养成了不良用眼习惯,这时睫状肌过度紧张,屈光力增强,物像不清而形成近视,称假近视。如果采取措施使睫状肌放松,视力可以得到恢复,如果继续用眼会使眼球病理改变,眼轴延长而成真性近视。 

另一种认为青少年的近视眼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使眼功能与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大多数在视力波动或下降的同时,即已经出现眼结构的改变,调节紧张,集合加强,眼肌牵引,眼压升高,长期眼球充血致眼内容增加,巩膜延伸,使眼球发育超过了正常比例,最后致眼轴延长。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6-04-06 19:38:09
  • 本人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用“用进废退”观点进行的解释 
    
        历史上, 在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之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已经根据他在动植物学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 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
    
        用进废退学说的中心论点是: 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了, 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 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 有...

    查看全部>>

    本人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用“用进废退”观点进行的解释 
    
        历史上, 在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之前,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已经根据他在动植物学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 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
    
        用进废退学说的中心论点是: 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了, 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 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 有的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 这些变化的性状(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遗传, 也就是说获得性能够遗传下去。
    
        关于变化了的性状能否遗传, 取决于这种性状的改变是否由遗传物质决定和环境的改变是否稳定。对于前者将稳定的遗传, 对于后者将会稳定恒久的改变, 因而也表现出形式上的遗传性。我们之所以这样陈述, 原因是很难确知一个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还是由环境改变引起, 但环境的恒久改变会使某些性状恒久地改变, 这又容易使人与遗传连系起来。所以, 有人从外在观察的角度研究近视与遗传并非毫无根据, 但对于后天性近视而言, 由现象观察到与染色体上的基因牵强地连系起来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显然近视不属于这种情况, 以后论述只是对该论点剖析和引申, 对用归纳定义的“用进废退”理论进行解释, 因为对于个体器官的发展, 用“用进废退”一词非常贴切, 实在找不出比这更好的词语了。
    
        从生活体验看, 经常进行长跑锻炼的人, 不仅他的身体结构特点适合于长跑, 而且他会越跑越快, 不断进步; 人经常活动某一肌肉, 如经常活动胳膊, 他的胳膊上的肌肉会变得粗壮, 收缩迅速有力, 动作灵活; 经常弯着腰的人, 它的脊柱会变弯曲, 成为罗锅; 人经常动脑筋思索, 他会变得头脑灵活, 充满智慧。这是生命的特点, 也是生命进化的体现, 是很自然、很一般的生理现象, 是普遍性之中的特殊性, 甚至连一点特殊性也没有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是“用进废退”。因此从用进废退的角度看, 近视是一种正常生理的适应, 由于人经常地长久地看近处的物体, 眼球的某些部分会退化, 而另一些部分则相反, 不仅体现在它的功能变得更适合于看近处的目标, 而且它的结构也变得更擅长于看近处。类似的例子彼彼皆是——长颈鹿因为要经常伸长脖子吃树上的叶子, 它的脖子因此而变长; 鹰因为要经常在很高很远的地方寻找地上的猎物, 因而其眼睛变得更适合于看清远方的目标, 其视力远远超过人的视力; 老鼠因为经常在黑暗中生活, 经常钻洞, 因而它的视力退化, 变得更适合于看近处的物体, “鼠目寸光”便是真实地写照。如果这一切具体到某一种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来说, 这种解释无疑是正确的, 但从生物进化, 从物种的生存与自然选择看, 这种现象则失之偏颇, 但后天性近视则属于前者。
    
        有些国外学者曾把幼年恒河猴的上、下眼睑(眼皮)缝合起来, 经1—26个月后再拆除缝线。结果发现被缝合眼的眼球前后径显著增加, 产生了1000度以上的近视, 而未缝合眼则完全正常。并且猴子的年龄越小, 缝合眼睑的时间越长, 近视度数越高。由此看来, 遮断眼的视觉系统可引起显著的屈光改变。从这一过程看, 在没有引起外界光线刺激的情况下, 眼睛的调节力会因很少使用而退化, 并且失去或降低了眼球的调节功能, 从而导致高度近视, 这与“用进废退”观点相统一。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对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学习上, 用在了看近而且距离固定的书本上, 所以他的眼球进化得更适合于看清近处的目标,但这种看近的适应, 在看远方时却成为一种退化, 已变得不适应行路、看黑板、生活等的需要了。
    
        可以说近视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 而这种适应又具有相对性。假如不能发现有效的防治近视的方法, 而且每个人都象中国的中学生那样努力, 那么大部分人都会进化成近视, 而那些不患近视者恐怕要成为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了。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适于水中生活的鱼类, 一般都有适于在水中游泳的梭形身体, 有发达的尾部和偶鳍, 并且有适于在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鳃。生活在海洋中的其他脊椎动物, 也大都有鱼那样的外部形态, 如鲸、海豹、企鹅等。适于陆上生活的动物, 例如许多兽类, 一般有能够承受体重的四肢, 有防止水分过分蒸发的皮肤, 有适于在陆地上生活的呼吸器官——肺。适于空中生活的多数鸟类, 一般都有发达的飞翔器官——翼, 还有减轻体重的适应, 如骨胳比较轻, 大肠比较短, 只保留一侧的卵巢和输卵管, 有充满空气的气囊等。该理论还体现在生物的各个器官、系统能够很好地完成并适应一定的生理功能。例如肉食性动物的器官适于奔跑, 发达的犬齿适于咬食肉类。草食性动物的运动器官适于奔跑, 这样可以避免被肉食动物伤害, 便于寻找草地, 同时它们的臼齿、盲肠都很发达, 适于草食生活。
    
        由于地球上的万物是从久远的古代进化而来, 所以其性状和适应具有变化显著但缓慢的特点。如果这种说法与细微的眼球“进化”悬殊太大, 与我们所要说明的问题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话, 那么在我们的实践经验中也能找到许多类似的例子, 因为很显然, 人的身体器官的使用也是这样——经常用大脑进行记忆, 会记住很多东西; 经常进行思考, 人便懂得更多的事理, 变得聪明起来; 长跑运动员要经常进行跑步训练, 才能越跑越快, 并防止体质退化; 经常练习书法的人, 他会一次比一次写得既快又好, 而相反, 其能力会退化等, 这样的例子很多, 吻合于不进则退的道理。
    
        因此,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 近视确实是一种正常平凡的生理现象, 是用进废退的结果, 是再简单不过的“小”问题, 而对于这种生物的进化, 从来没有人认为是一种病, 从这一角度看, 说近视非病是成立的。从增强或者消除这一现象的根源看, 至于药物或食物是起一定作用的, 比如由于胎儿在母体中受药物的影响而变成畸形, 婴幼儿接受某些药物的长期治疗后会变得聋哑或痴呆; 人缺少食物会消瘦, 食物充足会肥胖等, 但从药物增进人的进化, 尤其使眼睛的功能发生进化的角度看, 寻找治疗近视的药物非常困难。
    
        因此, 从用进废退的角度看, 近视属于生物的正常进化(退化), 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注:此文为本人原创,如有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A*** | 2006-04-06 19:38:09 285 159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直肠癌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