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知道苏德战争开始以前,苏联和德国的总人口和总兵力的数量是多少?

首页

谁知道苏德战争开始以前,苏联和德国的总人口和总兵力的数量是多少?

谁知道苏德战争开始以前,苏联和德国的总人口和总兵力的数量是多少?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21 09:58:02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国政府收入中,国内税收、海关关税等占了818亿马克,“冶金研究所”信贷105亿马克,税票31亿马克,加上短期信贷69亿马克,长期信贷167亿马克,共1190亿马克,其中军费开支占了600亿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战争期间,德国军费开支总额达6220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的92%,全部税收累计为1827亿马克,国家预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国债总额达3793亿马克。
      尽管政府负债累累,还是可以通过征用令其获得所有物资,代价是战争结束时货币体系已面临崩溃边缘。但纳粹并不依靠高税率,因为这可以给大众一种稳定的假象,1941年,1万马克个人年收入的所得税率为13。7%。   德国的另一个财源是“要大炮不要黄油”政策。
      “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修高速公路”,军工及相关产业的繁荣解决了德国严重的失业问题,社会总体购买力得以增加,成为第三帝国标榜的成就之一。当然纳粹的首要目标并非改善生活,食品生产由国家控制,德国人之所以乐于接受纳粹所提倡的农民式简朴生活,很大程度上出于和大萧条的对比,以及对纳粹勾画的强大帝国美好未来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提高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4年初,德国国防工作委员会批准了动员24万家工厂供应战争订货的计划。1933~1936年,德国新建300多家兵工厂,包括55家飞机厂、40家汽车和坦克厂、70家化工厂、15家造船厂和80家火炮厂。
      到1939年入侵波兰前夕,德国工业产量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苏。   汲取“一战”时期食品严重不足造成后方不稳的教训,德国到1938年已实现粮食自给,并将粮食储备从上年的308万吨激增至913万吨,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油脂储备也从13万吨增至47万吨,土豆储备高达1546万吨。
         但扩军备战并不能真正解决危机,反而使1939年德国出口下降,财政恶化,外汇和黄金储备仅五六亿马克,国债却高达600多亿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说:“对德国来说,经济上的困窘也同样变成了推动力。通过军备生产去刺激世界经济的做法,绝不能在一个长时间里为经济的安排奠定基础……惟一的,或许对我们值得梦想的补救办法,就是要争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战争已不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必然。   1940年7月31日开始准备侵苏时,德军估计需要120个师,8月2日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180个陆军师的军备计划。到1941年2月,半年之内德国军火生产增加近60%,其中弹药增加100%,坦克增产25%,全国及占领区钢产量3180万吨,石油480万吨,煤4。
      39亿吨,整个西欧还有4876家工厂在为德国生产军火,一时间德国工业基础超过苏联50%以上。同年,德国获得812万吨燃油,基本满足军队需要,加上法、比、荷等国880万吨的石油储备,可以维持7个月的战争。   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已控制2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本国领土的三倍,人口2。
      7亿,其欧洲盟国还有8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7800万人口。在兵员方面,虽然苏联20~39岁男性为3150万,同年龄段德国男性只有1550万,但德国可以利用仆从国军队和被外籍劳工、战俘替换出来的工业劳动力。   苏联的备战   苏联的备战要追溯到1926年的工业化。
      作为利用“一战”乱局革命成功的惟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和平建设带有超强的备战色彩。   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苏联工业化的全面展开,1931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有1/3是苏联购买的,次年更高达50%,这一年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70。
      7%。1933年开始的“二五”计划建成工业企业4500个,工业总产值增加1。2倍,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战前13年,苏联累计国防开支1701亿卢布,只略低于1850亿卢布的工业投资总额。   苏联工业布局也充分考虑了战略纵深。“一五”计划在乌克兰、高加索、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建立了新的工业基地,“二五”计划将半数的重工业投资用于东部,“三五”计划以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为重点。
         1927年斯大林在讲话中断言:“新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一问题是现时的基本问题,这是几乎不能怀疑的了。”苏联将面临“一场长期的、残酷的竞赛,交战双方的全部经济和政治基础都将在这场竞赛中受到考验”。1933年他又表示:敌人“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
      战前一个月,斯大林在红军指挥学员毕业典礼讲话中明确指出:“德国将是敌人。”   苏军的战争准备,特别是计划的机械化装备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已达脱离实际的地步。苏军人员从1933年的85。5万扩编到1939年初的194。3万人后,1941年6月增加到500余万人,陆军计划从98个师增加到303个。
      1941年3月,苏军总参谋部拟定了工业转入战时生产的计划,但装备生产严重滞后。改编要求坦克部队扩充到61个坦克师和31个摩步师,每个师分别应配备375和275辆坦克,共计31400多辆,战前一共只得到7000多辆,其中新型坦克只有26%。改编要求一年内新建25个航空兵师部和106个航空兵团,其中半数装备新式飞机,但到1941年夏,苏联航空工业生产能力比德国高约50%,总产量特别是新机型产量却远远跟不上需要,直到德军入侵时,也只有19个团完成改装。
      年初开始组建的5个空降军技术兵器严重不足,新的防空体系也尚未真正建成。结果战争爆发一个月,苏军原有编制计划就被迫大幅缩减,航空兵师由4~6个团减为两个团,每团飞机从61架减为22~32架,步兵编制缩小25%,火炮减少52%,汽车减少64%,摸索之中的机械化军则全部撤销。
         1940年3月,勉强取胜的苏芬战争,暴露了苏军在大清洗后的虚弱与混乱。“肃反”后提拔的大批军官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造成许多部队训练水平下降。德军作战部队中最年轻的士兵是1940年秋入伍的,1941年春入伍的派往后备军团。而苏军士兵一入伍就充实到一线,战前边境军区竟有2/3以上士兵是第一年服役的,其中又有一半当年才入伍。
         用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的话说:战争前夜的苏军是一台功能强大,但还未组装完成的机器。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急于动手,而斯大林竭力避免在1941年交战的原因。   苏德开战后双方的实力   “踹开破旧的门板,整个房屋就会轰然倒塌。”   ——希特勒对侵苏战争的预言   正因为总体战需要动员全民之力,深知德国国力的鲁登道夫在《总体战》中特别强调速决战的重要:“必须从一开始就毫无顾忌地投入‘最后一兵一卒’。
      对许多已知的、可能产生的威胁置之不顾,听从战争的安排。”   希特勒也深知苏联的实力,战前两个月,德国空军代表团曾参观了几个苏联航空轴承、合金和发动机厂,在给戈林的报告中,他们承认苏联的飞机制造业是全欧洲最大、最先进的。   从定下侵苏决心到1941年春,只剩不到一年,高估了自己的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把赌注押在了速决战上,认为侵苏战争只需5个月,不必也不可能全部换装和总动员,只需继续执行“四年计划”和“宽度军备”(即军事工业的面铺得很宽,但规模不是很大)方针,主要通过现有军工力量的全速运转来满足需要。
         希特勒更大的赌注在于:“如果(对苏作战)胜利,可能造成迫使英国媾和的形势”,同时“消灭俄国之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整个世界都会因苏联的崩溃“屏住呼吸”。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苏联在各方面损失惨重。当年9月,失去150万平方公里国土,约7500万人口沦陷敌后,一年内苏军战斗减员804万,其中死亡250万人,被俘434万人,伤残120万人。
      开战半年,工业总产值跌至战前的48%,黑色/有色金属板和轴承等关键武器材料的生产一度停顿。到1942年,煤、生铁和钢的产量分别从1940年的16600万吨、1500万吨和1800万吨下降到7500万吨、500万吨和480万吨。   但是,苏联的后方动员机制很快运转起来。
      战争爆发两小时,最高苏维埃就发布了“关于战争状态”的命令,规定了公民劳动义务、征用运输工具、生活必需品定量供应等措施,26日发布了“关于战时职工工作时间制度”的命令。6月30日,苏联成立国防委员会,作为战时最高权力机构,7月,将综合性的国防工业人民委员部改组为航空、造船、军械和弹药4个专业人民委员部,并从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中分离出专门的坦克制造人民委员部,11月,将普通机械制造人民委员部改建为火箭装备人民委员部,专门负责火箭炮和迫击炮生产,原有的经济委员会被改组为国防、冶金、燃料和机械制造4个专业经济委员会。
         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6月24日成立的疏散委员会从6月29日就安排了11个航空厂搬迁的计划,到1941年下半年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5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
      整个东迁过程中,铁路共运输工业设备150万个车皮,运送职工1000多万人,其中日俄战争后建成、工业化中得到完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   在1941年第三季度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中,苏联迅速增加煤、石油和金属的生产,调整军事工业的原料、电力和设备分配,到1941年下半年坦克产量比上半年增加1。
      8倍,飞机增加60%,火炮增加两倍,8月通过的1942年战时经济计划要求动员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的全部物力,增加军火产量。1941~1945年,仅乌拉尔地区就生产了44万门火炮、13。6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参考: 。

    起***

    2019-03-21 09:58:02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