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学习竹子文化为我所用

首页

如何学习竹子文化为我所用

我最喜欢植物是竹子 以前听别人说竹子跟做人也有关系 好象说把竹子比做君子 教育人做人要正直 淡泊名利 轻物欲 家人说珠子是很好的植物从不遭病虫害 那么我想以仿生学的角度模仿竹子的特点 学习竹子的优点及特点 目的是自己做买卖或在社会上接触工作之类的 让自己活的顺利 得志 不染恶习 不受到小人伤害 不腐败 不堕落 不颓废。。。就是所谓的竹子文化 请把与竹子相关的文化列举出来 我该如何学习竹子?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1-05-17 22:03:09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要想学习竹子的精神就先要了解竹子的品格。
    竹子有十德:竹十德归一——脱俗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
      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 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
      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 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 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
      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
    中国是竹的故乡。
      全世界约有100属1000多种竹子,而我国有37属约500种。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
      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与文字   竹与中国文字结缘最早。
      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被人们作为“韦编三绝”的佳话传颂。
      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 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竹与科技   竹在科技方面的应用引人入胜。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时,便带领民众修筑了世界上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
      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是用竹子制作的, 古时称为“笕”。在盛产竹子的四川, 汉代时人们已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厚度达 1600米的盐井。到19世纪这种竹缆绳打井技术才传到欧洲,1859年美国在宾尼夕法尼亚州钻出了第一口油井。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竹枝是上等材料。久负名的湖笔已发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类、250余个品种,既是人们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算盘是我国古代科学发明的成果,而它的前身“筹算”, 就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随着火药的发明,南宋时人们采用竹管制造出突火枪;元代,有人在椅子的四条腿上各绑一个大竹筒,里边装上火药,点燃后利用火药喷射的反作用力,将坐在椅子上的人送入空中。
      虽说有点异想天开,你能说它不是最早的“载人火箭”吗?明代,人们用竹筒制作成一种“二级火箭”,名叫“ 火龙出水”,发射升空时极为壮观。   竹与建筑   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形美观。
      宋代大学士王禹?犜诤被聘宰龉偈保栽熘衤ィ⑿戳恕吨衤ゼ恰罚渲卸灾衤サ囊粝煨Ч吹溃骸跋囊思庇辏衅俨忌欢嗣苎兴橛裆灰斯那伲偕统灰擞绞锨寰灰宋澹由《∪唬灰送逗干oH唬唤灾衤ニ病!闭婺嗣累季亍J⒉褡拥哪戏剑衤ナ茄俺0傩占业姆可帷N髂仙偈褡迦绱鲎逯两袢宰≈衤ィ淌靼沤洞灾醒谟匙抛钪衤ィ渎耸榛狻P拗窈我猿晌ㄖ械牧哪兀恐褡犹迩嶂始幔ず裰锌眨雇淅η浚肷碚瓜殖隽ρ馈?科学家对竹子进行力学测定表明,竹子的收缩量很小,而弹性和韧性极强,顺纹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为800公斤左右;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米厘米可承载1800公斤;其中刚竹的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达2833公斤,享有“植物钢铁”的美称。
      因此人们用竹子代替钢筋, 浇铸竹筋水泥建筑物。竹子的抗弯能力极强,如大毛竹的空心度为0。85 ,抗弯能力要比同样重量的实心杆大两倍多。 机械设计师从中受到启发,研制出很有价值的空心转动轴, 在不降低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可节约一半钢材。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从郑板桥的《兰竹图》中受到启示,设计建造高达315米70层的中国银行大厦。
      这一“仿竹杰作”,巍然屹立于多台风的香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与音乐   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有了音乐。在《汉。律历志》中记有一个传说,黄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6寸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
      从此便有了箫笛等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我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
      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我国第一家竹乐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是竹子制成,以笛子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只有一个孔的吐良、两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时吹奏两个声音的双音笛,带拐弯的大低笛,长达3。
      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仅有4。6厘米的口笛等。他们还研制出失传千年的古代低音乐器“相”,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
      可以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是竹管音乐,演奏的乐曲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   竹与竹编   竹编是中国人的最早发明。新石器时期己有了竹编器具,浙江钱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200余件竹编器物,说明当时我们的先人己有了较娴熟的编织技能。
      古时,人们外出以竹笠遮雨,竹鞋踏泥;东汉时有了竹布;唐代岭南一些州县将漂亮的竹布作为贡品,进献皇宫。随着社会发展,文化生活的不断进步,竹器种类花样翻新日益增多,坐有竹椅、竹凳、竹沙发;卧有竹躺椅、竹床、竹席、竹枕;住有竹楼、竹屋;穿戴有竹衣、竹鞋、竹笠;贮藏物品有竹柜、竹箱、竹匣;装饰美化客厅的有竹屏风、竹帘、竹花瓶、竹灯笼;存放食品及餐具的有竹橱、竹篮、竹桶、竹盒、竹碗、竹筷;供书写用的有竹桌、竹坐椅、竹笔筒、毛笔;农家常用的有竹箩、竹筐、竹筛、竹篓、竹簸箕、竹扫帚、竹笆、竹扁担;捕鱼垂钓用的有鱼薪、鱼罩、鱼笼、钓竿;交通运输上的有竹车、竹轿、竹滑竿、竹筏、竹船、竹桥;人们手中把玩的折扇、团扇以及老人用的手杖等。
      目前竹编工艺品己达数万,质量高超,大型竹编立屏九龙壁荣获国际珍品称号;竹编白尾海雕被送入美国白宫。竹刻工艺品分为浮雕、透雕和圆雕。浮雕是在竹材表面刻出近似立体图像;透雕是把竹材刻透镂空造型,刻出玲珑剔透立体感强的工艺品;圆雕多采用竹根,因材施刻,就材造型,雕刻出完整的立体形状,给人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竹与饮食   竹为中国食文化增色添彩。竹笋以嫩脆鲜美的风味受人青睐,《周礼 •天官 • 醢人》中有“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的记载。“箈”“笋”即指竹笋。历代文人名士皆爱竹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食笋》诗云:“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经食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诗人对竹笋的嗜好及怀念之情是何等强烈。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路过于潜县金鹅山时被竹林陶醉,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未成,于潜县令用“笋焖肉” 款侍他, 苏东坡食后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地吟完后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清代李渔称笋为“蔬食第一品”,他说,食笋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近代作家梁实秋的散文《笋》引人入胜,他怀念北京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喂冬笋” 等名菜,说他从小最爱吃冬笋炒肉丝。
       国语大师林语堂妙论食笋,说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别有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腻,有一种神出鬼没般难以捉摸的品质。人们还以竹、竹米酿酒,清醇甘冽。庾信诗云:“三杯竹叶酒,一曲鵷鸡鸣。”竹,还是药用植物,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堇竹、淡竹、苦竹的药用价值。
       竹与文人   竹,以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又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故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这又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畴,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竹,“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成了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将竹人格化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诗经 卫风 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 正因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文人名士远离人欲横流的红尘凡间,隐居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成为理想的解脱之地。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晋代的阮籍、稽康、刘伶等竹林七贤;唐代孔巢父、李白等竹溪六逸……文人们托身浪于广袤的竹林,朝夕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 枝疏 叶柔清丽俊秀典雅的婵娟风姿,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令风流名士如痴如醉,沉溺其中, 赋竹吟竹赞竹为竹作谱,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
      王徽之仰天高吟,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晋代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胜景。戴凯之爱竹研究竹,著了一部描述70多种竹子性状的《竹谱》,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四字韵文形式写的一部植物学专著。
         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人具有两重性,一是社会的人,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一是作为个别的人、具体的人,他要确认自我价值,体验人的自由创本质, 这种精神需求不是社会单方面能够给予的。
      克服这种社会与个人矛盾,到大自然中去纵情山水,是弥补心理缺陷的一种方法,可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而绿竹猗猗静谧幽雅的环境, 成为理想的去处。唐代诗人王维历经“安史之乱”,饱尝尘嚣烦恼之苦后,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蓝田乡下建竹里馆,潜心修行, 彻悟佛法,静习禅定,使心境归于淡泊自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此时是何等的自由、愉悦、超脱!比王维稍晚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仕途几经挫折,晚年退居洛阳,在“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的家园中,诗人在读佛书习禅定之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处于修竹篁韵怀抱中的诗人,心宁神静,体验到较多的自我价值,生命之光得到升华。
      他还在《养竹记》中将竹比作“贤人君子”,高度赞美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   枝叶柔柔,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清秀俊逸的修竹之美,不知倾倒了多少丹青大师,为之挥毫泼墨。唐宋以来,以竹为题材的画竹名家辈出,幅幅竹画各以神姿仙态光照人寰。
       唐代画竹名家萧锐将所画十五竿竹赠与白居易后,诗人读竹感其意,作《画竹歌》:“植物之中最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第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 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爱竹成癖的苏东坡向画竹大家文与可学画墨竹,他对文与可的“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推崇倍至。
      诗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在中国美学中,“淡”是一个极高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集古今画竹之大成,达到如此高境界者,首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他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竹林这一通身流溢着恬淡虚无幽幽灵光的伊甸圣土, 孕育出竹子文明给人以感染和力量,使人去品味人生顿悟人生。 爱竹咏竹画竹,实是爱人咏人画人。苏东坡的“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郑板桥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秀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以诗言志,借竹的形象抒发自已不媚权贵,格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竹,不正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吗!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的写照,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深深浸透竹的印痕之原因。 。

    蓝***

    2011-05-17 22:03:09

其他答案

    2011-05-16 23:49:32
  • 多背几句古诗词

    w***

    2011-05-16 23:49:32

  • 2011-05-16 22:25:32
  • 若是你自己问,这个问题是个假命题,答案只能问你自己。若你不了解竹子,就谈不上喜欢。若是你了解,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如果为了写作文什么的,应制之作。随便写写就好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不会抄。找一个名人的写梅兰竹菊的什么文章,最好是近的,梳理一下文章结构,然后自己填进去内容就可以了。
    

    李***

    2011-05-16 22:25:32

  • 2011-05-16 21:07:54
  • 竹子是空心的,蕴含着虚心之意!
    竹子是一节节的,蕴含节节高升之意!

    2***

    2011-05-16 21:07:54

  • 2011-05-16 19:45:33
  •   古人所谓“四君子”就是“梅竹兰菊”;郑板桥说过“宁可是无肉,不可居无竹”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而在日本,竹子则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整个东方各个地区都将竹子用作书写工具,对于佛教和道教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有极其深刻的象征含义。
      南美土著部落用竹子当刀斧,砍削其他物品,也用竹子制造吹火枪和吹奏圣乐的乐器。有些高大的竹子极受人们崇拜,被奉为生命之树。在中国,竹子是冬季的三大吉祥植物之一(另外两种是松树和梅树),对于学者文人意义极大。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北窗竹石 【唐】白居易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
       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 筠风散余清,苔雨含微绿。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 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别桥上竹 【唐】白居易 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 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 池上竹下作 【唐】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玩松竹二首 【唐】白居易 龙蛇隐大泽,糜鹿游丰草。 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 吾亦爱吾庐,庐中乐吾道。 前松后修竹,偃卧可终老。 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
       坐爱前檐前,卧爱北窗北。 窗竹多好风,檐松有嘉色。 幽怀一以合,俗念随缘息。 在尔虽无情,于予即有得。 乃知性相近,不必动与植。 东楼竹 【唐】白居易 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 森然一万竿,白粉封青玉。 卷帘睡初觉,欹枕看未足。 影转色入楼,床席生浮绿。
       空城绝宾客,向夕弥幽独。 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 和汴州令狐相公,新于郡内栽竹…… 题李次云窗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小桥前新竹招客 【唐】白居易 雁齿小红桥,垂檐低白屋。
      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 皮开坼褐锦,节露抽青玉。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触。 闲吟声未已,幽玩心难足。管领好风烟,轻欺凡草木。 谁能有月夜,伴我林中宿。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

    2***

    2011-05-16 19:45:33

  • 2011-05-16 19:43:28
  • 郑板桥跟竹子很有渊源。可以去了解一下。

    小***

    2011-05-16 19:43:2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