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的队形问题?

首页

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的队形问题?

关于北洋水师的阵形问题我一直听到两个说法,一个是这个人字阵是丁汝昌一相情愿的构想:本来打算把舰队排成一个双横队阵形以利用本舰队的主炮一般都在舰艇艏部的特点充分发挥舰队火力(和日舰为发扬侧舷速射炮火力而排列一字形阵是一样的考虑)结果没有考虑到各舰艇的航速不一样。结果排成了松散的人字阵。另一说法是丁汝昌大胆冒险的结果:计划利用这个阵形穿插到敌人舰队中部的薄弱环节以破坏其前后联系既而包抄敌人舰队。但是这个计划因为自己的军舰缺乏配合和武器弹药的不足而受到了影响。
那么,究竟哪个说法比较可信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1-05 12:28:13
      呵呵!随便说说!
    这样有深度的好问题,现在年头不多见了!
    黄海一战,后世评价颇多,观点纷纭,正史野史各有说法,我谨以正史观点论述,供各位拍砖!
    根据正史记载,1894年9月17日晨9时,我北洋海军观测兵即发现日本舰队,但日本舰队悬挂美国国旗进行了欺骗,待双方进入火炮射程后,日本舰队改换本国太阳旗,我海军随即应战!
    而当时旗舰定远上,北洋水师都督丁汝昌和旗舰管带刘步蟾,英国籍顾问泰勒,德国籍顾问汉纳根四人参与了舰队作战会议。
       会议上议定,以分段纵列迎敌,按照当时的队形,定远,镇远将分别作为纵列首舰,率领一支分段纵列舰队,以各自方向弦40度的方式向日本的纵列队形发起攻击。以逾7500吨的定远镇远为前锋。发挥其装甲厚,火力猛的优势突进,随后发挥后卫各舰侧弦火力歼敌。
       如果黄海海战真的这样进行,日本海军漫说占便宜,不吃亏就算不错。但到旗舰实际发出旗语时,却发出的是横列信号,也就是说以旗舰定远居中,各舰横列排开迎敌。而由于定远镇远速度较慢,两翼小舰发觉自己在横列突前,减速航行,这才造成了整个队形呈半月形接敌,造成我军侧弦火力受限,只能发挥前主炮火力的局面。
       注意,此时还不是人字型编队。 而日本海军整个海战则是采用了单纵列变分段纵列的战术,本来日本海军妄图利用航速优势,采用单纵列阵型穿越我海军横列,一方面攻击我海军较弱的右翼,一方面发挥侧弦火力攻击我横列中部的主舰。 其前锋以吉野舰为首,由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组成,为清一色新建巡洋舰,为了对付定远和镇远,专门装备了320毫米主炮,开战后就以速度优势横穿我军横列阵,迂回攻击右翼较弱的超勇和扬威两舰。
       丁汝昌随即下令整个阵型右舷四度,以便让定远,镇远及其两翼的靖远经远等主力接敌,掩护右翼。这个决策无可非议。 而悲惨的是,刘步蟾居然下令旗舰定远在5000米距离上开炮,这是定远最远的射程了,而年久失修的定远舰的舰桥居然在大炮响声后被震塌,丁汝昌受伤,虽坚持坐在甲板督战,但事实上中国舰队已经失去指挥。
       而此时,日军前锋已经接近右翼并对超勇,扬威实施了打击,两舰中弹起火,但定远镇远上的克虏伯炮不是吃素的,松岛号等老型舰艇此时也遭到了打击,吉野看到旗舰遭受打击,放弃了对弱舰的攻击,反向转身开始向它的宿命--定远,镇远发起了进攻。日军阵型改为分段纵列,第一分段以吉野号为首舰,从正面由右向左拦截我横列,而旗舰松岛号率领剩余7舰继续由左向右横穿纵列并完成对我舰队的合围。
       此时,也就是在开战不久,由于迫于吉野的压力,超勇扬威被迫回缩,人字型队形成,而松岛号随后完成了穿越横列,并从右翼后方合围,此时超勇已沉没,而受伤的扬威开始向我舰队左翼移动,与靖远互为依托,可原先左翼的济远舰和广甲妄图逃离包围,竟将扬威撞沉。
       此时,我海军已被压缩成人字型编队,以致远为前锋,向右为定远,镇远,来远,向左为靖远,经远。 虽然只有6舰,实力单薄,但剩余的可说是北洋水师的精华舰艇! 后致远舰遭受吉野,高千穗的密集火力重创,但仍鼓轮撞击吉野,虽未成功(被吉野的鱼雷击中爆炸,全舰252名官兵全部战死),但吉野为了躲避撞击,被迫向自己右舷躲避,使得包围圈出现了缺口。
       而此时拖在左翼后侧的经远则遭到第二分段松岛舰队的猛烈攻击,管带林永升在炮塔被打坏后效仿致远舰撞击日舰,同样被鱼雷击沉,全舰270人仅16人获救。 右翼的来远虽遭受重创,但全舰官兵无一逃脱,居然奇迹般的保持了战舰浮航,且甲乙炮塔仍能作战,有效的保证了右翼的安全。
      而靖远号在看到旗舰失去指挥能力,致远沉没后,升起将旗接替指挥。 战局的转折发生在下午3时30分,镇远舰乙炮塔的305毫米大炮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四号炮塔并引发了爆炸,日军旗舰被迫撤出战斗,吉野也在与致远的交手中也着实挨了几炮,其中一炮击中舰桥,无法担任指挥舰,而此时,我海军的平远,广丙赶来助战。
      于是桥立号也接替指挥,率领日本舰队开始撤退。 由于天色已晚,加上航速,弹药的缘故,北洋水师放弃追击,返回旅顺军港! 这就是正史关于黄海海战的说法。 从这里来看,导致人字型队形的并不是弹药,航速等原因,而是: 1。 我军旗舰指挥员的决策问题:历史争论较多的是,究竟是刘步蟾临阵篡命,还是丁汝昌犹豫不决!甚至有说旗语兵失误的!但都无从考证! 2。
       我军开战不久就失去指挥问题:野史有说法是舰桥是被击沉的,还有说丁汝昌刘步蟾贪生怕死,谎报的!但都不足为信!正如野史也有说致远舰贪生怕死,逃跑中暴露侧弦被击沉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北洋水师从一开战即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是事实! 造成人字型队形的根本原因,从正史看,就是这样了,指挥失误加旗舰过早失去指挥能力,不知这样说楼主是否满意!。
      

    粗***

    2009-01-05 12:28:13

其他答案

    2009-01-02 16:13:53
  • 丁汝昌与洋员汉纳根、泰莱商定“分段纵列、掎角鱼贯之阵”,到刘步蟾传令后竟变为了“一字雁行阵”;接着针对日方的阵式我方又发生龃龉,接战时的实际战斗队形摆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临战前短时间内阵形如此变乱,致使今天很多人还在争论考证,北洋舰队用的到底是什么阵形。此种勉强之阵形维持时间也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

    D***

    2009-01-02 16:13:53

  • 2009-01-02 10:09:10
  • 那时的鱼雷射程只有几百米,且威力有限,算不上主战兵器。

    l***

    2009-01-02 10:09:10

  • 2009-01-02 00:05:08
  • 其实丁汝昌排出的阵型并不是单纯的“一”字形或单纯的“人”字形,丁汝昌所排出的临战阵位为犄角燕形阵(与敌接近途中还要进行变阵以御敌),乍一看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鱼贯阵,而其实是十艘军舰里同型号舰两两结对,形成五个小队,战斗中各姊妹舰或编为一个小队的军舰尽可能留在一起,协同动作,互相援助。其次是所有舰只舰艏向敌,必须随同旗舰运动,当时丁汝昌排出了一个很宽的便于发挥冲击近战战术的犄角燕形横阵。之所以北洋海军的近战战术没有得以发挥,其原因是因为北航海军的航速不如日本联合舰队,而联合舰队则利用速度优势一直与北洋海军保持大约3000米的距离。

    R***

    2009-01-02 00:05:08

  • 2009-01-01 11:49:44
  • 书上说是邓世昌轻敌冒进,他过分的信任军舰的能力,让军舰的航速过快,结果一字型变成了人字形,被人家分割围歼了,所以说,邓世昌虽然很勇猛但是却没脑子。

    大***

    2009-01-01 11:49:44

  • 2008-12-30 21:17:36
  •   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的队形问题?
    队型不是问题,问题的问题是在于,我们不知道中国所有参战军舰的参数和结构还有日本联合舰队的一些情况。我们只知道日本舰队的速度快,而且训练有素。中国军舰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后勤工作做的不好,导致中国军舰打中的炮弹没有发挥作用,从而极大的破坏了中国海军的战士的情绪,要知道,这在近代,在封建时代,情绪是致命的。
      其实,如果没有八国联军的事件,中国海军还可以更好点,可是,累加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入侵和一系列的实际情况的打击。中国人的斗志出现了问题。就拿到现在也一样,如要中国军队的兵器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一样会对中国现役军人的斗志产生影响!而这一切,都是细节。
       北洋舰队不是队型的问题,其实际的情况有点像南宋时南宋对北方民族的骑兵的冲击的性质相近。这不是队型的问题。也可以说不是军事上的问题。中国军舰只要炮弹可以用,打出去的炮弹命中率哪怕达到百分之六十。这场海战中国胜定啦。结果呢?日本旗舰锅炉中了一弹,结果没事。
      如果它发挥作用了呢?。。。。。。。。所以,那不是队型的问题。 所有的军舰列再好的队型,你也打不过航母。

    1***

    2008-12-30 21:17:36

  • 2008-12-30 18:00:57
  •   1894年9月16日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船队到达大东沟口,福州船政局自制的钢甲炮舰“平远”与钢壳鱼雷炮舰“广丙”泊于口外,炮艇“镇中”、“镇南”与鱼雷艇“福龙” 、“左一” 、“右二”、“右三”随护五只运输船朔江而上,将刘盛休所部八营陆兵送到上游15里处登陆。
      提督丁汝昌亲率“定远” 、“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在外海下锚过夜。17日清晨,陆军登陆完毕,运输船奉命各自回航。而日本舰队绕经海洋岛,向大东沟口前进,与清舰同时在大鹿岛南方发现对方的数抹烟痕,清军即起锚迎战。
      当时“定远”以下十舰排成五叠小队,每支小队的两舰前后错开,即所谓“夹缝鱼贯阵”。日军则为单纵阵,航速较快的四艘精锐巡洋舰 (“吉野” 、“高千穗”、“秋津洲”、“浪速”) 在前,构成第一游击队,由坪井航三少将统率;提督伊东祐亨率本队在后注4,包括“松岛”注5、“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六舰。
      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乘“西京丸”,在本队左侧观战。炮舰“赤城” 则尾随“西京丸”。日方对自己的布署有齐全的记录,因此历来东西海军史界对日军阵形都没有疑问注6。 夹缝鱼贯阵原由丁汝昌与北洋各管带在战前于威海刘公岛海军公所会同商定,这也是清舰驻碇或巡弋时常用的阵式注7。
      临接战之际,旗舰“定远”却悬旗颁令,著各舰骈列改作一字雁行阵:以装甲最厚、战力最强的“定远”、“镇远”居中,而以小弱的“广甲”、“济远”、“超勇”、“扬威”分居左右两翼极端。这号令的来历,据驻“定远”助战的戴乐尔氏所言,是“定远”管带刘步蟾总兵基于一念之私,欲使己身尽迟接敌。
      戴乐尔也提及当时一字式的排列并未贯彻,两翼弱舰逡巡于后,因此全军略呈半月形。而就日军所见,清军所布为凸横阵:由左而右,依次为“济远”、“广甲”、“致远”、“来远” (或“经远”)、“定远”、“镇远”、“经远” (或“来远”)、“靖远”、“超勇”、“扬威”。
      末端的“济远”、“广甲”、“超勇”、“扬威”暂且不论,清军中坚六舰的排列,由内而外刚好形成装甲由厚转薄、吨位由重趋轻的对称金字塔:7300吨级的战舰“定远”、“镇远”居中,2900吨级的竖甲巡洋舰“经远”、“来远”次之,2300吨级的穹甲巡洋舰“致远”、“靖远”又次之。
      在外侧的“广甲”、“超勇”、“扬威”吨位更小,都不及1500吨。伊东祐亨认为“来远”在“定远”左侧﹑“经远”在“镇远”右侧。此说成为日军军令部出版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的依据。往后绝大多数的日文书籍也不疑。但在“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大佐上呈坪井航三少将的报告里,对同型舰的判定就比较慎重,并不排除“来远”和“经远”有对调的可能。
      

    伟***

    2008-12-30 18:00: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