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我国是个礼仪之邦

首页

从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我国是个礼仪之邦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2-21 09:34:24
    也就是喝酒了,不管是什么人哪国的,只要和中国人发生了来往,见面后肯定要大快朵颐,酒是绝对少不了的,也不管老外酒量怎么样,爱喝不爱喝,反正是一帮人陪着,不把老外灌醉是不罢休的,看到老外的醉态他们个个幸灾乐祸,并把老外醉后的丑态当成笑话四处张扬。
    反正钱是公家的,不花白不花,和老外交流了感情又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之邦的美德,何乐而不为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一大快事阿。
    如果属于私人掏钱的话估计体现不了这种美德。

    独***

    2007-12-21 09:34:24

其他答案

    2007-12-30 21:00:44
  • 好象自古哪一朝代也体现不到我们中国是个 礼仪之邦吧!

    m***

    2007-12-30 21:00:44

  • 2007-12-23 14:39:58
  • 现在很难看到出了,中国人素质太低了。

    掠***

    2007-12-23 14:39:58

  • 2007-12-22 12:53:55
  •   礼仪之邦,是我中华民族的美称。
      俗话说:“好心当成驴肝肺”,既然有善心,为何又被人当“驴肝肺”呢?原因是他的做法不合“礼”,路子走歪了,情末?睿率П疽狻R蛭缓稀袄瘛保眯谋坏背啥褚馐浅S械摹!独窦恰分杏校豪袷突兀雒乐省!笆突亍比ゲ徽锷浦耍抢竦谋局省?
      礼所达的是正当的关系:又有《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因和而和不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
      ”礼最终所达的是最适宜的关系。如销售关系,售货员不能只应和顾客口味,一味和顾客巧笑情兮,美目盼兮。这样并非销售关系之礼,顾客都去看美女去了,那里还会在买东西,留下来的印象是这里有美丽的小姐,却记不得这里卖什么了?顾客与店员的关系果真好了,可销售利润显明看见它下降了。
      所以销售关系有销售关系所止之礼,一切人情都止于销售关系。如店员要为顾客导购、要为顾客做商品介绍、演示。又有与顾客保持多远的距离合适,使他既不感觉自己被商家疏远,所要问的旁边无人答应;又不要使顾客感觉热情太过份了,有被人跟踪的不自在。在回答顾客的问题时都要注意,不要使顾客觉得你在强行推销、或是在探他的经济实力有多大。
      ――――这些都是止于销售关系的礼,可以说礼是一种行为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这种艺术,不是只受礼的人觉得美,而且,施礼的人也会觉得美。这就是:礼释回,增美质。   有感于日本相当重视员工的礼仪培训,要求店员头容正、身容直、手不苟动必依乎礼、言不枉发必依乎礼。
      培训时甚至将头上放一清水,行走时不能掉下来。这样培训出来的员工品行具庄,有一个大公司的气质。而中国却以性情放纵为善,以为放纵了自己就是有“个性”。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年青的女孩子跳着走路,常和已婚男人调情,以试自己的魅力到底有多大,至于发展的后果她就不管了―――似乎这就叫活泼和有个性。
      此情不善,发展的结果是不美的,人所共知。可是人皆以此为时尚,导致现代的社会风气恶化。再回想起中国当年的礼是,男女有别,哪会有此节?男子行作揖之礼,女子行万福之礼。女子行万福之礼,大概如电视上,女子拿一块手帕,轻轻在腰间一甩,温柔的说:“客官万福。
      ”――此节现在早已不在了,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都大大咧咧,讲起痞话来个个不知羞耻二字。女人好强,总要争个高下,怪不的现在的关系总不正常,结婚的少离婚的极多。男女有别是礼的基础,男子阳刚之美,女子以阴柔为美,总不能倒过来吧?女子行万福之礼,正体现了女子的温柔可爱,若常依此节而行,则自然会变化气质,则妇道可行,家庭美满。
      而男子作揖,则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气、江湖之气、或书生之气。这些气质都在礼节之中,比如日本人好深鞠一躬,对人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常这样做,关系也很美。   礼是日用平常之道,而儒家就对这日用平常的小节非常重视。而几千年礼仪传统的中华文明,礼已经全部失去了。
      我们现在再来看日本和韩国的电视,反而觉得他们才是个礼仪之邦。幼年常看日本电视《血凝》、《信子》之类的电视,觉得日本的女主人公特别美,不单是指漂亮,而且语言、行为都特别美。信子一回家首先向妈妈打招呼:“妈妈,我回来了!”而中国的儿女恐怕就是进门将鞋一甩,电视机一拧,谁也不知道进来了一个什么。
      虽然是小节,可见风俗的“美”与“恶”。语言小事,可恶语一出十日寒,良言一出三冬暖。良言、良行成为习惯之后,如“早上好”、“晚安”之美好的习惯语,不论是对家庭,对社会都有极大的好处。 据高明的《礼学新探》提出礼的意义有三:      1。
      「是宜乎履行的」。如说文训为履,荀子云「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 这可用当代西方哲学所谓实践(Praixis)一辞来了解。      2。「是合乎道理的」。如《礼记.仲尼燕居》云:「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 荀子:「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
      这是指礼的实践是依于普遍道理而行, 这普遍道理用当代西方哲学,可通过哈贝玛斯的「共识」论来了解。      3。「是舍乎人情的」。如《礼记.坊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礼记.礼运》:「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舍何以治之?」这是指礼是调节人生各种情怀的表现有关,可通过西方哲学如舍勒的「情之现象学」,及孔汉斯之全球 伦理来了解。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道德修养,对个人而言体现的是人格,对国家而言体现的是信念,对民族而言体现的是精神;同样地,礼仪,对个人而言体现的是气质,对国家而言体现的是形象,对民族而言体现的是素质。因之,中国传统中的旧礼的道德精神,在当代中国中仍有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可以发挥现代的社会功能。
      当代鲁迅仅从负面丑化的所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等偏激地夸张其词。然则礼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发挥的正面的功能与作用,可从以下几面反映:      (一)“礼”与个人修养      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当是中国士人终生的追求,亦是知识分子立身求存的根本。
      传统儒家法的《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以“修身”为本,而以“平天下”为其归宿。“修身”之所以为本,是因为其在八目中起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在八目的先后联系中,修身是一个关结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就是修身,离开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均失去了意义;而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三纲八目的大学之道,是有系统的道德主体的自觉,其核心便是修身。修身这一内外结合的特点,已非纯粹意念及活动的内省,而是有着外在表现。
      故《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依礼生活,既可以修身成德,亦可敦亲睦邻。故孔子对门人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是指点修身工夫,使身体活动(视、听、言、动)合乎礼。
      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前者是感性欲求,而后者是理性的节制。因此传统社会中人所表现的诚心、笃实、勤劳、节俭,廉洁、宽厚等品性,可说均由礼教陶养而成。      至于针对世风日下的社会,个人生活品质的改正,其实就是在挽救人心,或者说就是所谓的心灵改革,心灵改革绝非一句空话而成,而是可行以方的:      1、杜绝无谓应酬      那些不必要的应酬,只是在消耗我们的生命,破坏我们的健康,而毫无益处,当时也许觉得很热闹,曲终人散之后,反而会更觉寂寞无聊。
      长此以往,就会麻木不仁,进而会去寻找刺激,戕害身心,莫此为甚。因此首先从杜绝无谓的应酬做起,其实这也并不难做,几次拒绝之后,别人也就不会想再找你了,自己也更心安理得地不想参加。      2、尽量帮助别人      施比受更乐,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你有能力帮助别人,就已经足以证明你比别人幸福多了。
      当你看到别人因你的帮助而快乐时,相信你的快乐必定超过他们。社会人群共同生活,非常需要互相帮助以促进繁荣和乐,你又何必吝啬而不为呢?      3、经常心存善念      人的行为都是由善念来激活的,心存善念,则行为随之而皆善,稍有恶念,即须立刻予以排除净尽,不能姑息,绝不能放任恶念生根蔓延,一旦蔓延,一旦滋长,再除则难,人很容易自我宽恕,会想出许多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所以必须在起心动念之时,就要彻底排除恶念,认真把持善念,这就是修养的功夫,完全要靠自己,别人无从知悉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念头?常持善念,你会感到天地开阔,到处温暖,人人可爱,心中充满欢乐。佛家如此讲求,儒家也要我们“思无邪”,任何事尽量往好处想,道理是一样的,能如此则一些小小不愉快,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比较大的横逆之来,也可以看作是一时的磨练,不至于郁抑在胸,久久不去了。
      天天快乐过日子。      4、懂得知分守分      人我之间,当有一定之际,逾越分际,就会造成磨擦和冲突,所以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界限。知分是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范围及与人相处的界限分寸所在,譬如我只是一个学生,我只应该用功读书,我身上只有一点零用钱,我不能做某些分外的事,或过分地花费。
      公务员应该尽忠职守,不可为图非分利益而假公济私。身为高级官员,更不可滥用职权,图利已损人。而男女之间更应严守分际,以确保社会家庭之安宁与和谐。      5、不断自我反省      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如有缺失,就要立即改正,并牢牢记住,永不再犯。
      反躬自省,是儒家重要的修养功夫,是成圣成贤的基础,能不断自我反省,改正过失,至少不会去做坏事,内心平静安宁,在外面受人尊敬。社会上坏人减少,好人增多,自是太平景象。      (二)“礼”与家庭伦理      传统中国,是家庭、家族而宗族的民族国家,而家庭、家族的和睦和稳定关涉整个社会的安危;所以,在家、家族中建立和谐的关系至为重要,而家中的人伦关系自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家庭中,讲求的伦理关系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每个成员与不同的家人相处时,都应恰如其分地谨守一定的礼节;这不但古有明训,也是每个中国人深切了解的道理。      在家庭“五伦”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亲疏远近的关系和各种不同的交接之礼,其中最基本的,见于《孟子》滕文公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礼记》礼运篇且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十义。”又如林逋《省心录》说:“君容而训,弟恭而劳,夫和睦而庄,妇守正而顺,人伦之道而尽矣。”      至于长幼之伦在原始儒家的要求中,指的是人与人相对的行为和态度,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均是相对的。
      其能适度的表现,正所以说明中国人具有谦逊、和气、讲礼貌、有节制等美德。今日由于社会结构、家庭形态的改变,以及平等思想流行等因素,致使父子、兄弟、长幼之分,不太可能如过去一样明显、严格。当前讲求“长幼之伦”,应着重其精神,而非表面的形式;应从感情的角度出发,而不再是用礼法来约束,让每个人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除在家庭里有父子、兄弟等的交接之礼,这种关系亦于家族、宗族、乡里乃至整个社会中发展,使每个人在与人相处时,有一套可以遵从的规矩。而我国儒家思想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尊贤”等观念,更强固了中国社会尊重长者的传统风俗。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常依个人与他人血缘上的亲疏,订出其关系的远近,其能使整个社会,如同一家人般的情感融洽,关系和睦;并由各种不同的规矩礼数,陶铸每个人,使其各守本分,以礼待人,从而形成一个有理、有情、有秩序的社会。      (三)“礼”与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的礼数中,群体利益至高无上,而个人地位显得微不足道;这也许和中国以家庭、宗族为本位的社会有关,家庭(族)的任何成员均须以整体利益为重,为了整体,甚至可牺牲一己利益,即所谓“克己奉公”。
      即克制自己的欲念,全心全意为公,这实际系先公后私;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形成中国人天下为公的胸怀。《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儒家的理想大同社会,在那里,人人以天下为公,任人唯贤,诚信和睦,大家互相友爱;老人有人照顾,壮年人有用武之地,幼年有人抚养,老弱病残独身者不被遗弃。
      男女有份,各有归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大同社会。      培养礼让之风,为化民成俗的盛事。一个社会,礼让废则争竟生;礼让能舍已从公,争竟则将损人以利己。一个无私心的人,常会想到别人,所谓:“人之有投(能),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反之,一个自私的人,他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人,所以事事要把持,要占先,对别人的贤能,妒忌之且不暇,当然更无所谓不让了,可见礼让与公私有关。抑私以全公的礼让精神,是“让利不让义”。利之所在,可以让;义之所在,则当仁不让。因此,急公好义,见义勇为,正可视为礼让精神的积极表现。
      此外,崇信尚义、敬业乐群,均有救济当前社会功利之弊与促进和谐进步作用。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丰盛,讲求生活的享受。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抢劫,偷盗,欺诈,勒索,绑架,杀人,放火,天灾人祸等社会新闻, 无所不有,甚至是青少年的犯罪率之高,实在惊人。
      大家都说社会生病了,却未能提出有效的医治良方,回顾数千年的历史,似乎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这种乱象。不禁令人想起《礼记-经解》里的一句话:“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因为那些旧礼教所培养形成的忠恕诚信、温柔敦厚、勤俭耐劳、诚恳实在、孝悌慈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善良淳朴的特色,如今已是荡然无存。
            可是过去有很多善良风俗,保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具有指导人生作用的,如尊重老人家,老人家的生活经验是非常珍贵的,俗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意思。在家能孝亲,出门能尊老,永远不会吃亏,社会也显得温暖富人情味。又俗云:“家和万事兴”还有“和气生财”是我们中国人最高的理想,家庭和睦是最大的基础,真的是万事可如意兴旺。
      和睦的基础则在于忍让和体谅,自然大家一片祥和。还有很多优良的传统旧礼保存民间,可惜的是现在的人没几个能知道其来源,更少人能说得出其仪节背后的设礼用意。以致很多好东西都被时霪没了,如民间保有的婚礼、丧礼,如果去深入研究,一定有许多新的体验与发现的。
       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貌的话,就很能够在人群当中立足。所以我们很欢喜别人向我们问好,相同的,假如我们肯主动去跟别人问好,别人同样也会很欢喜。假如今天在座诸位朋友,您都来自于不同的社区,今天我们课程结束之后,每位学友回到自己的社区的时候,几十个社区同时都会响起问候的寒暄之语,都能够互相说「请问你上几楼?」当几十个社区都这样子开始的时候,我们相信香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起一个不小的变化。
      我们希望社会更好,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应该从哪里下手?绝对不是去要求别人先做到,而是从我们自己主动尊重别人、主动关怀别人开始做起,相信关怀尊重的风气就会很快的形成。   在推广“礼”文化时要注意已经出现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表征性的东西。我们识别一个民族,主要看礼。可是某名牌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办的礼仪学校里,有非洲礼仪、欧洲礼仪、阿拉伯礼仪……就是没有中国礼仪!还有一些人在电视台给观众专讲西方礼仪;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的婚礼、过洋节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
      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会被淹没。   误区之二,是把礼仪教育的兴奋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这个“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形式主义,内在的素质没有提升。
      《礼记》中说,“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强调的就是,礼的本质在于言和行都要符合道。   我国传统的礼学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义。礼法,指的是怎么做,即礼的形式。礼义是指形式的意义,二者缺一不可。有礼义没有礼法,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有礼法没有礼义,礼法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礼记》说,礼的最高境界是“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推行礼仪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让礼成为千百万人的自觉行为,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中日韩成人礼之比较?h人一脈2005-6-25 11:52:43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号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孔闻?认为“定礼之大者,莫要于冠服”,所以衣冠是华夏礼法制度的根基。
      然而,当今中国还没有国人大致认同的现代礼仪。确立现代礼仪规范是重塑中华礼仪之邦的先决条件。   人生四大礼仪: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其中成年礼是重点。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父母给长到20岁的男孩子举行冠礼,给15岁的女孩子举行笄礼,取表字,告诉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开始担当成人的职责。
       图 2005年5月4日,“首都中学生18岁成人宣誓仪式暨青春奥运行动风采展示活动”在天安门举行   2005年5月4日青年节,首都近万名中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8岁成人宣誓仪式。《中国青年报》《“成人礼”应寻求与传统文化的联结》2005年05月10日:“这场成人仪式大致仍沿用目前各地通用的模式:着统一校服、诵读誓词、教师致辞等等。
      应该说,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并不好。许多参加过成人仪式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仪式的神圣感、庄重感、文化感不足,缺乏回味、印象不深。”   “究其根源,我以为,之所以出现成人礼效果较差的现象,与成人礼中断了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联结不无关系。与我国传统的成人礼仪相比,现在的成人仪式无论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几乎毫无关系,其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几乎被完全斩断。
      从文化角度而论,是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礼仪文化完全搁置。这种断裂式的文化发展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反观韩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都是从古代中国学的礼仪,却一直完整地保留到现在。   “作为我国古代成人礼仪的“冠笄之礼”,庄重性和神圣性是其一大特色。
      《冠仪》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沐浴、礼告、正服、行三加之仪(首加之“冠中”,再加之“帽子”,三加之“幞头”)等看似繁琐的仪程却强化了成人礼仪的神圣感、增加了其文化感染力。而反观我们现在通行的成人宣誓仪式,孩子们身穿平时穿着的校服、遵循的是平淡无奇的程序,索然无味的仪式很难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成人的庄重、神圣、自豪等应有的感觉。
         在东邻日本,每年一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传统的成人节,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这一天都穿上传统服装,在神宫等专门的场所由神职人员为其行加冠礼,并进行成年宣誓,接受长者的祝贺、参拜神社以及参加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等庆祝成人。自唐代传入日本的中华传统冠礼在本土流失,反而在日本得以保存和延续。
         成人仪式的精髓,在于使青年开始懂得“成人之义”,所谓“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提示他今后将要担负起对长辈、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会,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   如果我们能够以古为今用的辩证思维精神,从传统礼仪中汲取可用部分,比如借鉴传统冠礼,让孩子们着庄重的传统服装由父母、师长等为其加冠。
      在传统礼乐声中咏诵以古语写成又有崭新内容的成人誓文,向父母、国徽行叩拜之仪等等。强化当代成人礼的文化感染力,那么这种源自文明深处又有崭新时代风貌、与历史文化传统妥善联结又展望未来的成人仪式无疑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4月23日,在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台湾籍学生首次在大陆举行的成年礼,就是身着明朝儒生长袍进行的传统冠礼。
      一个18岁的女孩说:“别的学校(成年礼)没有穿长袍这些古代特点,今天的古典仪式很特别,显现了对我们成年的重视。如果没有古典仪式就显得太草率了。”可见,传统礼仪的庄重性等优点并非不可以继承。我建议,此类有益的探索不妨在部分地区的学校中先行尝试。
      ” 。

    l***

    2007-12-22 12:53:55

  • 2007-12-22 10:24:32
  • 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往中:
    推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外交往中很少失信,宁人负我,我不负人
    与外国发生武装冲突从不开第一枪
    对待俘虏态度特别好
    对待外国的挑衅都是先礼后兵

    h***

    2007-12-22 10:24:32

  • 2007-12-21 20:42:00
  • 马路上两辆车发生交通事故,司机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问候对方的母亲。

    三***

    2007-12-21 20:42: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