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剩饭属于餐厨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剩饭剩菜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在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都会举行为期5天“那达慕”大会,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男子三项为那达慕的基础项目。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的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袭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升是体积单位,斤是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不能直接换算,需要通过密度公式m(质量)=ρ(密度)×v(体积)进行换算。1.8升等于多少斤不是固定的,要看物体的密度是多少,相同体积下,密度大的物体质量就大,密度小的物体质量就小。
1、以水为例,一般取1g/cm³作为水的密度计算。根据质量密度公式m=ρ×v,则1.8升的质量为1.8L×1g/cm³=1800cm³×1g/cm³=1800g,由于1斤等于500克,所以1.8升水等于3.6斤。
2、以冰为例,一般取0.9g/cm³作为冰的密度计算。根据质量密度公式m=ρ×v,则1.8升的质量为1.8L×0.9g/cm³=1800cm³×0.9g/cm³=1620g,由于1斤等于500克,所以1.8升冰等于3.24斤。
3、以水银为例,一般取13.6g/cm³作为水银的密度计算。根据质量密度公式m=ρ×v,则1.8升的质量为1.8L×13.6g/cm³=1800cm³×13.6g/cm³=24480g,由于1斤等于500克,所以1.8升水银等于48.96斤。
常见的物质密度有:
1、酒精的密度是0.8g/cm³。
2、煤油的密度是0.8g/cm³。
3、钢铁的密度是7.9g/cm³。
4、铜的密度是8.9g/cm³。
5、铝的密度是2.7g/cm³。
海底捞周末不是全天88折。海底捞周末针对普通客户没有88折优惠,针对大学生有88折优惠,但不是全天,具体时间为:周六周日09:00至23:59:59。
另外,周一至周五14:00至17:00大学生可享受6.9折优惠,周一至周五22:00至次日07:00、周六周日00:00至07:00大学生可享受6.9折优惠。
海底捞的服务特点如下:
1、因为食客很多,经常要排队,餐厅就为等待的顾客提供免费美甲,美鞋,护手;免费饮料、零食和水果。
2、海底捞火锅有十多种锅底,能够满足不同口味顾客的需求,如:牛油火锅、鸳鸯火锅、番茄火锅,菌汤锅等。而且大部分店有自助调料台,有约20余种调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任意调配。
3、海底捞所有的菜品都是可以叫半份的,半份半价,这样可以品尝更多种类的食品。
中国没有简称“清”的省,只有简称“青”的省,是青海省的简称。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青海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唐、宋属吐蕃;元朝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以西宁为省会。
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形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区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8%。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年平均气温受地形的影响,其总的分布形式是北高南低。青海省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1-9.0℃之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7.4--4.7℃,其中祁连托勒为最冷的地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8-20.2℃之间,民和为最热的地区。
颐和园在北京市海淀区。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具体位置为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