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什么寺出名
福建比较有名的寺庙有:
1、福州芝山开元寺
福州开元寺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是福建省现存较古老的寺院。此寺原称“灵山寺”,后改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兴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今名。开元寺曾是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其范围东起现井大路,西至现尚宾路,南达三牧坊,北抵现龙山巷,约占当时城区面积的十分之一。福州开元寺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文物:五代后梁贞明四年所铸的千年特大型铁佛——阿弥陀佛,佛身高5.96米、宽4米、重10万斤以上;宋代七层石塔;宋代石槽;明式阁楼;清代殿堂。
2、福州鼓山涌泉寺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传该地原系深潭,内有毒龙,为害居民,唐建中四年(783),郡从事裴胄请灵峤法师制伏,师于潭畔诵华严经,龙遂离去。众深感师之德,就潭址建寺,迎师住锡,帝敕赐“华严”之匾额,称为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
3、福州怡山西禅寺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
4、福州瑞峰林阳寺
林阳寺又称林阳禅寺,在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寿山乡,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据宋《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闽都记》称为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创建。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1875-1908)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师募资重建,称林阳寺。整组建筑群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村禅堂、僧室、客厅等规模雄伟,当时福州五大禅寺之一。
5、福州金鸡山地藏寺
福州地藏寺座落在福州市东门外的金鸡山麓,相传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是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存的地藏寺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由信徒鹤山被者集资重修。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按照旧制进行了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藏寺又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对佛像和殿堂进行了全面修复,今寺内主要建筑有地藏殿、大士殿、达摩祖师殿、弥勒殿、韦驮殿、伽蓝殿、念佛堂、文昌宫等,布局合理,殿堂古朴,别具风格。
6、福清黄檗山万福寺
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的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朝时期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1928年,寺被山洪冲毁。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建委员会,对万福寺进行了修复。 1983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