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生锈了可能变质和含有细菌不能吃,吃了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豆角含丰富维生素B、C和植物蛋白质,能使人头脑宁静.调理消化系统,消除胸膈胀满。可防治急性肠胃炎,呕吐腹泻。有解渴健脾、补肾止泄、益气生津的功效。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漏壶。漏壶又叫作漏刻,实际上,它是一个水钟。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了。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漏刻,民间更是普遍使用。
后来,这一工作由挈壶氏负责,挈壶氏也就是掌管漏刻的官员。因为,漏刻一般用铜壶来装水,滴漏来计算时刻,所以,它又被称为“铜壶滴漏”。这种计时器很简单,只要在壶里装水就可以了,水会从壶底的小孔里流出。
如果,能在一天一夜里滴完了壶中的水,那么,这就是二十四个小时。这个时候,被平均划分在箭刻上的一百个刻度就是二十四小时,一个刻度就是十四分四十秒了。
按照漏壶的观察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水位下降的“沉箭漏”和水位上升的“浮箭漏”两种漏壶。沉箭漏的构造十分简单,是由一个底部有着小孔的壶和箭刻组成。在使用的时候,壶里的水会从小孔中流出,箭刻也会随着水的减少而下降,以此显示出时间。
浮箭漏出现的时间比沉箭漏晚,不过,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供水的播水壶,另一个则是放了箭刻的受水壶。在使用的时候,播水壶里面的水会通过小孔进到受水壶中,箭刻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浮,以此显示出时间。
后来,为了能够提高水流速度的稳定性和计时的精确度,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或几个漏水壶。
从东汉开始,各朝各代都改革过漏刻制。《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这段话描述的就是古中国的漏刻计时制度。
古人把这个刻度改成九十六、一百零八或者一百二十等等。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清政府颁布了一部关于时间刻度的法律后,才没有再改动过箭上的刻度。可以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天一百刻正式变为了九十六刻,平均划分下来:一刻就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
所以,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钟就是来源于这里,并且,这一计时规则至今还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