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发黄是什么原因
小麦发黄的原因:低温冻害、除草剂使用不当、渍害、前茬作物秸秆不规范还田造成“吊根苗”、缺肥等生理性因素、病虫害、播种不当、干旱。
1、低温冻害
小麦低温冻害有如下表现:降温之前麦苗生长正常,一场低温之后几天内,叶片发黄。通常低凹积水田块和岗地的迎风面更严重一些,叶片有变形、失水症状,经风吹、日晒后,呈枯白色或黄白色。
2、除草剂使用不当
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不同,使用要求更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药害。例如,不规范的复配触犯了某些禁忌、使用浓度过大、用了一些不合格的药剂,或者用药期间,遇到寒流,突然降温,或者是田间湿度过大,小苗、弱苗田用药,等等,都能导致药害,使麦苗发黄。
3、渍害
如果雨雪天气较多,有些沟系不配套的田块,出现了较严重的渍害,在这类发黄的田块,可以明显的看到,低凹处黄得更厉害些。小麦是旱地作物,如果田间湿度大,土壤氧气不足,根系发育不良,表现在地上部就是叶片发黄,所谓“尺麦怕寸水”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是渍害和冻害叠加,危害就会更重。
4、前茬作物秸秆不规范还田造成“吊根苗”
前茬作物秸秆粉碎不细、还田分散不匀,翻耕深度不够,秸秆多的地方小麦根系就会有架空的现象,根系与土壤不能充分结合,出现“吊根苗”,小麦黄根多,白根少,植株因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再加上强寒潮的侵袭,造成麦苗发黄。这种发黄,往往是心叶稍轻,老叶更黄;在田间是一行一片的,或一窝一块的,分布不均匀。
5、缺肥等生理性因素
底肥不足,尤其氮肥缺乏,特别是免耕田和稻套麦,基肥无法施用,追肥又不及时,小麦易脱肥发黄。还有就是秸秆还田的地块,如果底肥中没有增加适量尿素,也会因缺氮而发黄。肥料不足导致的小麦发黄,主要表现为麦苗黄瘦、生长缓慢。在田间,多数情况下是均匀发生的,而且,缺肥导致的麦苗发黄不像冻害那样突然发生,而是有一个过程,逐渐发黄。如果田间肥力有差异,或施肥不均匀,发黄麦苗也就不均匀,有的地方重、有的地方轻。脱肥发黄的小麦如果在早春遇到低温、水渍,发黄程度会更加严重。
6、病虫害
例如红蜘蛛的为害,开始是被害的麦叶上出现黄白小点,严重的时候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受害株在田间呈点片分布,虫量大的重发田块,也可全田受害。
7、播种不当
(1)播种时的密度过大容易造成小麦的群体过大,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养分不能及时供应,最终导致叶片发黄。
(2)如果每株小麦苗之间距离过于稠密,会发生争肥、争水分、争光照等等情况,最终导致小麦苗弱小以及发黄。
8、干旱
干旱造成小麦发黄是指当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偿蒸腾消耗时,小麦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变黄,严重时死亡。田间表现为整个麦田发黄较普遍,分蘖出生慢,叶色灰绿,生长缓慢或停滞,新叶短小,根小而细。这类小麦多发生在底墒不足,抢墒播种,透风跑墒,没有浇封冻水的田块。
小麦发黄即小麦黄花叶病,通过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条件进行分析,该病的防治应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实施轮作换茬,适时晚播,药剂防治,增施肥料,麦收清残和土壤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在发病地区推广抗耐病性较强的品种,对该病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必须通过在各地的小麦生产中观察,大量调查各品种在病区的发病情况,选出适合各自地方种植的抗耐病品种。
2、轮作换茬
据试验、轮作1年小麦发病率可减轻9%~20%,重病田连续轮作3-5年,发病率可减轻50%以上。一些地区将小麦与油菜、大麦、薄荷等作物以轮作的方式做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适时晚播
由于小麦出苗气温在15℃左右时易被感染,所以可以适时晚播错开易感病期。据试验,迟播10~15天的小麦麦田发病率可减轻20%~50%。因此,结合各地的播种时间向后推迟10天。不仅可以减少冬前的旺苗数量,还可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
4、增施肥料
增施肥料可增强苗期抗病性和促进春季壮苗早发。延缓和减轻黄花角化程度,减轻分枝萎缩。对减轻危害和缓解病情有一定的作用发病田春季每667m可追施尿素5~8kg,结合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三氢钾、硫酸镁、硼砂等肥料,可以补充营养,减轻危害。
5、麦收后清除病残体
发病麦田不要实施秸秆还田,在麦收后尽量清除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体和耕作措施传播蔓延。
6、土壤处理
及时中耕松土,减少地面蒸发,防止返盐,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灌水洗盐或开沟排盐法,降低土壤含盐量。
7、进行压土、追肥
一方面进行压土,使生长变慢而长得粗壮;另一方面要深耕断根,控制分蘖的增加和小分蘖的过旺生长,利于壮苗。同时应注意及时疏苗,适期追肥,必要时可采用多效唑化控。
8、浇水施肥
寒流到来前及时浇水,寒流过后加强管理,喷施叶面肥促进麦苗生长正常、苗壮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