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兰堂法帖是中国碑帖历史上一部很有影响的法帖。该帖子工程十分浩大,从谢希曾的跋文中得知,他刻这部法帖先后花了33年时间,前25年收集整理历代书法大家的墨迹,尔后又用了8年时间镌刻,于嘉庆十年始得完成。
近东是指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包括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区;中东指从地中海东部南部到波斯湾沿岸的部分地区,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亚的大部分与非洲的埃及、地处于俄罗斯边界的外高加索地区;远东是指东亚、东南亚,即阿富汗、哈萨克以东、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区。
“远东”、“中东”、“近东”的来历:
远东、中东、近东这三个政治地理概念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欧洲萌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大西洋至北海沿岸的一些国家,迫切要求向外扩张殖民地,富庶的东方成了它们攫取海外财富的首选目标。
16、17世纪起,欧洲列强开始向东方进军,它们根据当时掌握的地理知识,按照离自己的远近,分别把东方不同的地区称为“远东”、“中东”、“近东”。后来这三个概念被国际社会广泛沿用。
具体介绍如下:
1、近东
“近东”一词,过去主要指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等和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还包括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亚。它们距离西欧较近,同西欧联系密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般又不把巴尔干国家称为近东国家,而列入“东南欧”或“南欧”范围内。在国际上“近东”一词已不常用,而由于近东与中东在世界政治、经济斗争中具有共同特点,同时,它们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人们常将二者合称为“中近东”,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前述狭义的“中东”,再加上巴尔干国家和利比亚。
实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还是“中东”一词。由于中东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居民属于阿拉伯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因此,“中东”又常同“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紧紧相连。
2、中东
在地理上,中东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和部分北非地区(即埃及),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中东”是欧洲人使用的一个笼统的地理术语,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准确定论,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约23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西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也门、塞浦路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北非国家和地区包括: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西撒哈拉。
3、远东
远东是西方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时对亚洲最东部地区的统称,他们以欧洲为中心,把东南欧、非洲东北部称为“近东”,把西亚附近称为“中东”,把更远的东方称为“远东”。
“远东”这一名称,与东亚相关。在不列颠帝国时期这个词作为不列颠印度以东的统称而流行于英语中。
在一战前,“近东”一般指奥斯曼帝国附近地区;“中东”指南亚和中亚的西北地区,而“远东”则是指环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另外,在许多欧洲语言包括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荷兰语中也有类似的称呼。
在东方学者的用语中,“远东”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个文化概念。比如它从来不会把从属于西方文化圈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家称为“远东”一部分,即使这些国家比很多东亚国家离欧洲更东。在这个意义上“远东”是从属于东方文化圈国家的统称。
二战后,西方国家对“远东”一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这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以及它与欧洲国家在亚洲的殖民活动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研究中都用更精确的术语比如“东亚”和“东南亚”,或者更大范围的泛太平洋地区代替。近东和中东则合称“中东”,通常指以色列以及阿拉伯世界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