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食物很多,常见的有;坚果和种子是植物的精华部分,一般都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油脂、矿物质、维生素较高,对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有极好的功效。酸奶、牛奶和豆浆,各种豆制品,猪肉、蛋类、牛羊肉、鱼类、牛奶等都属于高蛋白食物。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1949年新中国成立,掀开了仡佬族地区历史发展新的一页。自1956年在遵义县平正乡和仁怀县安良乡建立两个仡佬族民族乡开始,国务院于1986年先后在仡佬族聚居的务川、道真两县设立了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又在仡佬族聚居地区相继建立了20多个民族乡。
经历次行政区划调整,到1992年,共有18个仡佬族及仡佬族与其它民族合建的民族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机构,都有仡佬族人民代表和干部参加,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历史发展:
唐朝时期,仡佬族分布在四川省宜宾地区和泸州南部地区以及贵州省与四川接壤的西部地区,《新唐书·南蛮传下》记载:“戎泸间有葛僚,居依山谷林箐,逾数百里”。这个记载中的戎,即是四川宜宾地区,泸即是四川泸州南部与贵州省西部,葛僚即是仡佬族。
宋朝时期,仡佬族在湖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均有分布,南宋朱辅著的《溪蛮丛笑》一书中有记载,五溪地区有苗、瑶、僚、仡佬等族。(五溪即今湖南省与贵州省东部连接地带)。
元朝时期,整个贵州省境内与四川省、云南省三省交界地区,均有仡佬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元史·地理志》记载,贵州西部普定路的仡佬族分别与彝族、苗族杂居。
明朝时期,贵州全省各地均有仡佬族聚居或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代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和嘉靖年间的《贵州通志》等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清朝初期,仡佬族开始从贵州省陆续迁入文山州的广南、麻栗坡、富宁、砚山、马关等县定居,多与汉、壮、苗、彝、布依等民族杂居,按其服饰的不同色彩,分为白仡佬、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对外统称为仡佬族。如今传承的大多是青仡佬的服饰。
1957年,文山州仡佬族划归彝族,1984年恢复了仡佬族的民族成分。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文山州仡佬族刚从贵州迁来时都讲仡佬语,解放初期尚有少数人能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皆通用汉语。